五、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
50年代,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开始萌芽。例如,闽侯县青年农民黄宝洛进行水稻高产栽培试验;仙游县老农陆财选育水稻良种,1952年在仙游朴园互助组试验推广22公顷,较南特号增产20%以上,1956年在全县大面积推广;长乐县东吴、建阳县刘墩、福州市黎明等地的一些农民也开始育种试验;安溪县湖头乡后溪村农民陈罗庚用采收自然开花杂交的甘薯种子育成了甘薯良种——新种花;仙游县农民开始用红蚂蚁防治甘蔗螟虫,并开展宿根甘蔗增产技术的研究等。
1958年以后,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从个别农民自发分散的活动,进入有领导、有组织、有规模的合作活动阶段,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小组、科学研究小组、试验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60年代,省科协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农村群众性科学试验组织进行整顿。对经过三年困难时期能坚持下来的群众性科学实验小组,加强领导,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1960年1月15日,《福建日报》就漳平县永福公社以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层层建立组织,形成科学技术网,大搞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发表题为《人民公社大搞科学技术研究,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学运动》的社论,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科学试验活动。1963—1965年,省科协先后3次组织百名农民专家、科学实验小组骨干前往广东、江苏等省学习选种和栽培技术经验,还拨出资金8万元和一大批简易的仪器,支持全省著名的农民专家和重点科学实验小组,以建立简易实验室等,还提供1万多元试验补助费,扶持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使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场所由“三田”发展到“三田一室”(种子田、丰产田、试验田和实验室或陈列室、展览室)。科学实验内容也由单纯的田间选育和栽培试验,扩大到土壤速测、病虫害观察等。一个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高潮在福建农村蓬勃发展起来,农村中提出“大田出题目,小田做文章,小田出技术,大田夺高产”的口号。同时,加强科学普及教育,使科学实验活动与业余教育、普及活动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典型,较突出的有闽侯县南通公社等32个单位。南通公社在开展科学实验前是个缺粮公社,1961年粮食亩产200公斤,全年吃回销粮80多万公斤。1962年,闽侯县科协帮助南通公社组建了公社科普协会和学组网、实验网、宣传网,简称“一会三网”。在全社设立农学、果树、水产、畜牧、林业、理化、医药等7个学组,参加人员有领导干部、农民和技术人员。16个大队和221个生产队也建立了由干部、老农、知识青年组成的科学实验中心组和科学实验小组。在为“两当”(当时、当地)农业生产服务方针指导下,围绕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农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开展全公社的科学实验活动,被认为是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的典范。公社的学组为全公社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提供技术指导,解决技术关键问题。至1965年,全公社有150多人参加科学实验中心小组、300多人参加大队科学实验中心小组。3年中解决了20项当地生产技术关键问题。全社粮食亩产550多公斤,比1963年增加23%,摘掉缺粮社的帽子,不仅不再吃国家回销粮,还向国家交售粮食365万公斤,提供水稻良种12万公斤。出现了银安大队改良土壤、八一大队果树复壮、张祥灶选育成功糯稻良种——祥灶糯,等等。当年8月,省科委、省科协在南通公社召开“福建省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经验交流会”,《福建日报》也为此发表了社论。1966年3月,中国科协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经验交流会”。会上,福建省有南通公社等32个单位和个人受到表彰。同年5月8日《人民日报》报导了会议消息,并发表了题为《农民自觉掌握农业科学和哲学的时代开始了》的社论。5月18日, 中共福建省委发出 《关于大力推广南通公社开展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经验的决定》。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得到加强。广大农业科技干部下放到农村,壮大了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小组的技术力量, 使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代替了被冲散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农村中建立了一批以农民为主体,有干部、科技人员参加的科学实验小组。据1977年统计,全省建立县农科所44个、公社农科站717个、大队农科组8468个、生产队农科组67 570个,参加的人数达29.99万人,拥有实验地60多公顷,建立种子田、高产田、实验田10多万公顷。他们以“三田”为基地开展以高产栽培、育种为中心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
1976年6月4—15日,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在长泰县首次召开福建省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
20多年来,福建农村群众科学实验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的有42项。其中,有水稻良种陆财号、甘薯良种新种花等作物良种15个(含引进林、畜良种3个);茶树短穗扦插等育苗技术3项;春植蔗亩产超1.5万公斤,稻、稻(薯)、麦三熟三高产等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7项;池塘科学养鱼创高产等养殖技术3项;林业3项;水产仪器1项。培养出一批优秀农民专家和栽培能手。其中,王茂玉、张祥灶、林金涌、潘无毛等曾分别被派往坦桑尼亚、马里等国指导种植水稻、甘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