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
位于市正南2.5公里处。经山神庙遗址到山腰,有望灵观,元代建筑,大殿为石质无梁结构。殿内原供灵光菩萨塑像,后改为道观。拾级而上,可达云门洞。洞高阔各数丈,可容纳百余人。洞西崖壁为大型“寿”字摩崖刻石,字高7.5米,宽3.7米,相传“寿比南山”一词即源于此。下雕3个肩扛力士。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出云门洞,山南麓摩崖造像鳞次栉比,系北周、隋、唐开凿,窟龛十余个,多为方型平顶窟,至今保存大小佛像272尊。雕刻精美,线条流畅,神态生动。石窟两侧和崖壁上,颇多造像题记和历代名人刻石。石窟东有云窟,以夏秋季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传为隋代开凿。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李道人东步云门”的故事,即源于此。东行至山顶,有东岳大帝行宫和天仙玉女祠,宋代建筑。沿东路而下,至希夷洞,洞中有陈抟枕书长眠石刻像,系纪念陈抟游此而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