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学派
清初李颙所代表的学派,因李颙人称二曲先生,故名。李颙(1627—1705),字中孚,陕西周至人。自幼贫寒,不能入塾从师,乃自读经书,博览子史,旁及九流二世之书,年四十,学已大成,关中人士,多从讲学。康熙年间,朝廷多次请其入朝为官,皆辞谢,康熙四十四年卒,年七十九。二曲在清初被称作大儒,全祖望认为,当时大儒,北有孙夏峰,南有黄梨洲,西则有李二曲。二曲宗王学,因清初朝廷鼓吹程朱,故亦折衷于朱王之间,以为上达从王而下学从朱,而下学上达固可以一以贯之,即以朱子的格物,达到阳明的致知。实际上欲以程朱之朴实补阳明之空疏,最终仍归于王学。然而二曲终有别于晚明之王学。理学家讳言佛老,二曲则致力于此,曾言:“若欲研学术同异,折衷二氏似是之非,以一道德而砥狂澜,释典玄藏亦不可不一寓目。”同时,他目睹王学末流陷于绝路,遂有所变,既博览群书,又关心政治。他承袭儒家传统的内圣外王之学,于本体工夫上,提倡熟读四书五经,在修齐治平上,则鼓吹由内而外,研习经世之学。以此,他曾著《帝学宏纲》、《经世蠡测》、《时务急著》等书,这些书虽失于空疏,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但毕竟反映了二曲为变革王学所做出的努力。二曲的主要著作有《二曲集》、《四书反身录》等。其弟子有王心敬、惠嗣、张珥、李士瑸、李修、王吉相、宁维垣等,私淑弟子是王承烈、孙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