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子乘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

《诗经·邶风》篇名。全诗二章,章四句。《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伋、寿二子争死事见《左传·桓公十六年》。今人多取此为说,认为是卫国人知道卫宣公和宣姜害伋的阴谋,写此诗表示对伋、寿的忧虑和耽心。有的则不取这 一历史事实,仅以为是父母悬念乘舟远行孩子的诗,亦可通。

☚ 新台   墙有茨 ☛

二子乘舟

 [原文]
 二子乘舟,
 汎汎其景。
 愿言思子,
 中心养养! (鲁养养作洋洋。)
 (景、养,阳部。)
 二子乘舟,
 汎汎其逝。
 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逝、害,祭部。)
 [译文]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远方,任凭小舟飘浮不见踪影。每一想到你们俩,心中悲伤无限愁。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远方,任凭小舟漂荡流逝不见了。每一想到你们俩,该不会遭害把命丧。
 [评介]
 《二子乘舟》二章,章四句。《诗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卫宣公既夺伋妻,生子寿。后宣公欲杀伋,寿自愿代伋死,遂俱被杀。又《诗集传》:“旧说以为宣公纳伋之妻,是为宣姜,生寿及朔,朔与宣姜诉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 ‘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而作是诗也。”
 诗中“二子”何人?古今研究者说法不一。一说为卫宣公伋与寿二子;一说是父母悬念舟行的孩子;一说是两个离卫国的人。
 《二子乘舟》这篇诗,多数学者认为是刺卫宣公的诗。且《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初,卫宣公蒸夷姜,生急(伋)子,属于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这就是说,这段史实与《诗序》、《诗集传》说法相符。如果说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是写的这件事,那么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同情被害者,憎恨卫宣公残杀亲子的兽行,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荒淫腐朽的现实。但不必强求,在那个社会中,这样事情也有典型性。说它是两个离开卫国的人,为了逃避腐朽黑暗的现实,乘坐孤舟漂泊远离卫国,彼此满含离别之恨,离别之愁,这些都是卫国腐败的现实造成的,这样理解这首诗也能解释通。
 全诗仅两章,32个字,这在《诗经》中不多见。《二子乘舟》的第二章在内容、手法上与第一章基本一致,只是个别词句作了更换,这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该诗词句简练而概括,内容丰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情迫意切,无限事理包孕其中。指点情形,音流简外。”

古代民歌《二子乘舟》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这首诗只有二章八句,抒发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首章写母亲送子远行的思念之情。意谓:两个儿子乘上船,顺水漂流,霎时无影无踪。想到儿子远行,心里忧愁不安定。这是母亲送别远行儿子的场面:眼前江水滔滔,一望无际。母亲眼看着儿子乘着一叶小舟在波涛滚滚、漫无边际的大江中顺水漂流,不一会儿,小船淹没在汪洋大江之中,不见踪影。儿子含泪告别,母亲垂泪挥手,依依惜别的离愁别绪,一言难尽,一幅江边母子告别图犹历历在目,使人遐想联翩,随着主人公的举止行动和神情状貌,沉浸在悲叹和泪水之中。血泪文字,感人至深。
 二章写母亲送子远行的担忧。这章虽然只更换了几个字,但在思想感情上却深化一层,由不安进而担心,更增其离愁别恨。
 诗中不明言为何事造成母子远离的痛苦,但被迫离别当是无疑,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卫国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迫使人民走死逃亡。如此述说生离死别之痛,发人联想,对统治阶级的揭露愈显深刻。本诗所反映的情况,与前面《北风》中的惨状颇为相似,二者可互相参照,互相补充。
 诗二章开头两句,即景生情,情寓于景,善于制造空旷悲凉气氛,以烘托分离之哀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叙分离之哀情。首章“中心养养”,用陈述句表达送别儿子的忐忑不安的离别之情,而二章“不瑕有害”,则用疑问和慨叹的语气表达对远去的儿子遭遇的忧虑和不安。在离愁别恨的感情抒发上,逐层加深,痛楚愈演愈烈。这一逐层深化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恰如其分地抒发了慈母之心,疼爱、关切、忧虑、担心、痛楚,尽蕴其中。

诗经《二子乘舟》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二子乘舟》


孩儿出门了,家人对他们怀念。
二子乘舟,他俩坐船上,
汎汎其景。(一) 飘飘荡荡去远方。
愿言思子,我这儿把他们想,
中心养养。(二) 心里摇摇晃晃。

二子乘舟,他俩坐船上,
汎汎其逝。飘飘荡荡去远方。
愿言思子,我这儿把他们想,
不瑕有害。(三) 该不会呀遇灾殃。


注 释
(一)王先谦:“汎,浮貌。重言之曰汎汎。《广雅·释训》:‘汎汎,浮也。’”王引之:“景读如憬。《鲁颂·泮水篇》:‘憬彼淮夷。’《毛传》曰:‘憬,远行貌。’下章言:汎汎其逝,正与此同意也。《士昏礼》:‘姆如景。’今文,景作憬,是憬、景古字通。”
(二)毛亨:“养养然忧不知所定。”
(三)马瑞辰:“瑕、遐,古通用,遐之言胡也。胡、无一声之转。……不瑕,犹云不无,疑之之辞也。”

二子乘舟 - 可可诗词网

二子乘舟

《诗经·邶风》第19篇。全诗2章,章4句。《毛诗序》说卫宣公杀其2子,“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据《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卫宣公与其父妾夷姜通奸,生子名伋。后来卫宣公又霸占伋的聘妻宣姜,生子名寿、名朔。宣姜欲立己子,遂谗言害伋,卫宣公信从。宣公让伋出使齐国,并派人扮作盗匪伏于路上杀伋。寿将此阴谋告知伋,并劝他逃亡他国,伋不肯。当出发时,寿将伋灌醉,自己载着使者的旗帜先行,假盗将寿杀死。伋醒后,追至,盗又杀伋。此事《列女传》及《新序》均有记载,与《左传》略有不同。《毛诗序》、三家诗、朱熹《诗集传》都认为《二子乘舟》是写卫宣公杀子的,只不过是毛诗认为此诗是作于2子死后,是悼念之词,三家诗认为此诗是作于2子未死以前,是忧其被害之词。

《诗经》-《二子乘舟》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诗一百六十首,分为十五国风。所谓“风”,就是当时各国的土乐,就其产生的范围来说,不出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这一广阔的领域。邶风,鄘风,卫风,其实都是卫国一国的风。周朝时的卫国在现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邶在今之河南汤阴县南。
 《二子乘舟》是邶风中的一首,全诗仅两章,不过三十二字而巳。“二子”何人?从诗的内容看,是两个离开邶国的人。他们为何乘舟而去呢? 或因战乱,或因灾荒,或因惨遭迫害,种种原因,不一而足。当他们乘舟离去时,相送者表达了自己的送别、牵挂、祝愿之情,这便构成《二子乘舟》的主要内容。
 二子乘坐小舟,随水泛泛而流。泛泛,漂浮的样子。景,影的古字,这在后人的文章中亦可见到,如贾谊《过秦论》中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句,景从,就是“象影子一样跟从”的意思。泛泛其景,意谓小舟在水面漂浮而去,直至见不到它的踪影。也有人认为景通憬,是远行的意思。憧憬,解释为向往,是对未来的希望、追求,也含有“远”的意思。小舟巳载着二子,也满载着沉沉的忧愁与愤恨向远方漂荡而去,直至不见踪影。愿,每。子,对二子的尊称。中心,就是心中。养养亦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是恙恙的借字,忧思心神不定的样子。恙,病也。忧思心神不定也可算作一种病态吧! 一种认为养养,即漾漾,漾漾不知所定貌。“愿言思子,中心养养”这句是送行者思念之情的自然表达,真切地抒发对二子乘舟离去的忧思之深情,因此,第一种理解更符合送别的环境与送行者当时的心境。
 《二子乘舟》的第二章在内容的表达上与第一章是一致的,只是个别词句作了更换。此乃《诗经》的一大特点,也是《诗经》中许多诗篇的相同之处。
 第二章的逝,解释为往,有流逝的意思。二子乘坐的小舟在漂浮之中流逝了。不瑕,不无。“不瑕有害?”意谓不会有什么伤害、祸殃吧! 这是送行者的疑问之词,在疑问中表露了对二子此行的担忧、惦念; 在担忧、惦念中希望他们平安而去,又能安然而归。
 《二子乘舟》是一首离别诗,送别者、被送者的形象在诗中都得到刻划,因而也都浮现在读者的眼前。坐在一叶小舟上的二子此时满含离别之恨,离别之愁。而又无言之难堪,任凭孤舟漂荡而逝。送别者呢?垂泪、挥手,千般嘱咐。万般牵挂,似有表达不尽的情怀。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他们只能各在水一方。在这样一个诗的意境中,我们不是清晰地看到了各在一方的人物形象了吗?统治阶级的昏庸酿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惨局,能够逃亡的也便纷纷逃离了卫国。这在邶风的另一首《北风》中亦有反映,抄录如下,以供参考。其诗曰:
 北风其凉, 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 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二子乘舟》在表达方式上有突出的特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以叙述的语言,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二子乘坐小舟在水面上漂浮,简而明地勾画出送别的场面,又把读者带入诗的意境。送别不能不抒情,紧接着写“愿言思子,中心养养”,是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情因事而抒,景与事相生。情景交融,记叙与抒情结合,本是古人常用的方法,直至今日而发扬光大。
 《诗经》中的作品以其篇法而言,三章者居多,超过三章,尤其仅有二章的属于少数。《二子乘舟》仅有二章,这是它在篇法上的突出特点,短小精悍,用字简练。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一个字,由“景”而“逝”; 变换一句诗,即“中心养养“而”不瑕有害”,这从修辞格上看,是运用重复的手法,增强了反复咏唱的韵味,因为国风本来就是各国的土乐,它与音乐密不可分。但重复之中有变化,“中心养养”是陈述的语气,是送行者送别心情的直接陈述;“不瑕有害”,由陈述的语气而变为疑问的情调,侧重于对自己惦念心情的抒发,因此,比较这两句诗,不仅要着眼于句型的变化,更要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二子的远离,增添了送行者多少离愁与别恨啊!
 二子乘舟而去,送行者与被送者各在水之一方。《二子乘舟》以其极为简练的诗句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个极细微的事件,岂止细微,简直微不足道,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小事展现了历史的风貌,反映了人民的情感,仅此而论,《诗经》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诗词《二子乘舟》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注释】 ①泛泛:船行水上。景,远行的样子。②言:我。养养,心中忧愁不定。③不瑕:难道。
 
 【译文】 两个儿子坐在船上,乘船飘游走向远方。我在这里好不思念,内心不安而摇摇荡荡。两个儿子坐在船上,乘船身影逝于远方。我在这里好不思念,难道他们真会遭祸殃?
 
 【集评】 《毛诗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
 清·方玉润:“讽卫伋、寿之远行也。诗非赋二子死事也,乃讽二子以行耳。意以为孝子事亲,当先揆理,苟有当于理,虽违亲命,亦于天理人情无伤,若沾沾固守小节,不达权变,非徒有害于身,亦且陷亲不义,其于理又何当哉?……诗义若此,亦非其隐。”(《诗经原始》卷三)
 近·吴闿生:“《六帖》云:‘诗人已知二子之见杀矣,然直言遇害,岂不索然无味,今不言其死,但想其去时之光景,而设为忧疑之言,则其情无限。含蓄悲伤,寥寥数言,有千万言不能尽者。此风人之致也。’最得此诗深处。”(《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近·闻一多:“似母念子之词。……不遐,不至也。二子乘舟远行,途中不至遭逢灾祸乎?疑虑之词。”(《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陈子展:“《二子乘舟》,闵伋、寿也。此确似太子伋之傅母所作。……诗作于二子生前,傅母忧虑之词;非作于二子死后,国人哀悼之词也。诗义自明。”(《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关于诗经所反映的本事,大多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从前述“集评”中可以发现,这一首《二子乘舟》又属这种情况。不单写的对象是谁,这个问题难以弄清,甚至连作者应是什么人,也各家自有各家的看法。我们只知二子乘舟远逝,引起作者的忧伤,他(或她)心随舟去,唯恐二子途遇祸殃。这该是怎样浓烈惨淡的一种感情呵。诗人在表达这种情感时,尽管直言不隐,但由于主要描绘小舟远去,泛舟于茫茫水面的情形,这就将特定“离别”场面所常有的感情色彩,与言下应有之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它显得耐人咀嚼且回味无穷,若从常见的母子之情角度去琢磨,更觉它写出了一种“母爱”的深度。它无愧为中华民族较早写出伟大母爱的优秀之作,也在维护“尊重母亲”的民族传统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

[原文]
二子乘舟,
汎汎其景。
愿言思子,
中心养养! (鲁养养作洋洋。)
(景、养,阳部。)
二子乘舟,
汎汎其逝。
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逝、害,祭部。)
[译文]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远方,任凭小舟飘浮不见踪影。每一想到你们俩,心中悲伤无限愁。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远方,任凭小舟漂荡流逝不见了。每一想到你们俩,该不会遭害把命丧。
[评介]
《二子乘舟》二章,章四句。《诗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卫宣公既夺伋妻,生子寿。后宣公欲杀伋,寿自愿代伋死,遂俱被杀。又《诗集传》:“旧说以为宣公纳伋之妻,是为宣姜,生寿及朔,朔与宣姜诉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 ‘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而作是诗也。”
诗中“二子”何人?古今研究者说法不一。一说为卫宣公伋与寿二子;一说是父母悬念舟行的孩子;一说是两个离卫国的人。
《二子乘舟》这篇诗,多数学者认为是刺卫宣公的诗。且《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初,卫宣公蒸夷姜,生急(伋)子,属于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这就是说,这段史实与《诗序》、《诗集传》说法相符。如果说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是写的这件事,那么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同情被害者,憎恨卫宣公残杀亲子的兽行,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荒淫腐朽的现实。但不必强求,在那个社会中,这样事情也有典型性。说它是两个离开卫国的人,为了逃避腐朽黑暗的现实,乘坐孤舟漂泊远离卫国,彼此满含离别之恨,离别之愁,这些都是卫国腐败的现实造成的,这样理解这首诗也能解释通。
全诗仅两章,32个字,这在《诗经》中不多见。《二子乘舟》的第二章在内容、手法上与第一章基本一致,只是个别词句作了更换,这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该诗词句简练而概括,内容丰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情迫意切,无限事理包孕其中。指点情形,音流简外。”

☚ 新台   鄘风 ☛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

诗见《邶风·二子乘舟》一章。《诗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卫宣公前718年—前700年在位,荒淫无道,夺其子伋之妻而妻之,为宣姜,生子寿与朔。后来宣公令伋到齐国去,并派人于途中杀之。寿听到消息后,自愿代伋死,二人都被宣公杀害。毛《传》:“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娶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 ‘君命也,不可以逃。’ 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 ‘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三家诗说与毛诗略有不同:“卫宣公之子,伋也、寿也、朔也。伋,前母子也。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也,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沈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是也。”范家相 《诗渖》云: “姜(即宣姜)与朔谋杀伋,其事秘,有傅母在内,故知而闵之。寿与伋共舟,所以阻其沈舟之谋。其后窃旌乃代死,情事宛然。”

☚ 史地篇   二后 ☛
000048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