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横贯本州南部。东部与文山州相接,西北部与玉溪市为邻,西南部与思茅地区相连,东北部与昆明市、曲靖市相靠,南部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848千米。
红河州始建于1957年11月18日,因红河水系流经州内多数市县而得名。1999年全州辖13个县市,即个旧、开远2市,建水、弥勒、蒙自、泸西、石屏、屏边、元阳、金平、红河、绿春、河口11县,自治州首府设在个旧市。共有154个乡镇,1 187个行政村(办事处),12 82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99年,全州总人口39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3.9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2.9%,少数民族人口215.7万人,占55%。全州幅员面积32 93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占90%,坝区面积仅为10%,耕地25.99万公顷,其中水田9.92万公顷,旱地16.07万公顷。境内地形地貌复杂。以红河为界,北部为滇东高原区,地形波状起伏,海拔1 500米左右,有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坝子24个,南部为哀牢山脉纵谷区,山高谷深,最高海拔3 074米(金平县西隆山),最低海拔76.4米(中越边界南溪河与红河汇合处)。全州处在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控制之下,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年平均降雨量800~1 600毫米。海拔高差较大,气候呈垂直分布,具有立体气候特征。降雨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85%,南部降水丰厚,北部偏少。
红河州自然资源丰富。位于北回归线内的热区面积有7 400平方千米,约占云南热区面积的1/10。有乔本植物132科、584属、2 078种,其中珍贵树种22种;草本植物103科、579属、1 464种。动物资源仅鸟、兽、两栖类就有488种。有总面积达4万多公顷的分水岭、黄连山、大围山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30余种,其中锡储量165万吨,居全国之首,铜、铅储量上百万吨,非金属矿煤的储量为28万吨。州内水资源量22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储量355.6万千瓦,可开发量134.56万千瓦。旅游资源以溶洞风光为最,人文景观辅之。著名的溶洞景观有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弥勒白龙洞、开远南洞等,人文景观有建水文庙、双龙桥,历史文化名人袁嘉谷故居、熊庆来故居、孙髯翁墓等。昆河公路(昆明至河口)、呈那公路(昆明呈贡至金平那发)分别经过本州的河口、那发两个国家级口岸与越南相通。滇越铁路昆明至河口段全长465千米,有2/3通过本州的弥勒、开远、蒙自、屏边、河口等地,可直达越南主要港口海防。跨境相连的铁路和公路,都是云南省到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进而出海的陆上运距最短的通道。全州各县市的通讯都实现了微波、光缆传输,开通了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
红河州农业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两汉时期,“中原耕作制度”已经传入。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红河南岸“梯田文化”,金平、泸西发现的“铜鼓”,红河北岸明、清时代建筑的“朝晖楼”、“文庙”、“双龙桥”、“瀛洲亭”都烙印着“中原农业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
新中国成立后,红河州的农业经历了“三起两落”的曲折发展过程。1950—1957年,伴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的成功,全州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1958—1960年,全面推行人民公社体制和搞“大跃进”,全州农业生产遭受了很大损失;1961—1965年,认真贯彻了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六十条》,全州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66—1976年,农业生产在低谷中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95年,全州农业总产值25.7亿元,粮食总产100.3万吨,甘蔗总产124万吨,烤烟总产7.77万吨,乡镇企业总收入达4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0元。全州154个乡镇,1 185个行政村大部分实现“三通” (通电、通路、通电话)。215.1万贫困人口中,已有135万人越过了温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