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力电力
甘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水力电力资源,而且从两千年前就开始了多种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据居延汉简考证,汉代河西屯垦首创开渠引水的先例。唐代,敦煌已有用于粮油加工的水磨和“油梁”。宋时,岷州水磨相当普遍。明中叶,兰州除普通山水、川水磨外,尚有船磨。河州水磨达二千轮之多。至清宣统二年,全省在册纳课水磨5 291轮。水车提灌也是甘肃人民利用水能资源的一大创造。早在明嘉靖年间,在皋兰黄河岸边安装了第一座木制水车(又称翻车、天车、简车)。后据道光《皋兰续志》记载:其时兰州有翻车150座,灌地“六千三十垧又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余亩”。这在西北实属罕见,水车提灌促进了兰州城郊及沿黄两岸的园艺业,各类瓜果蔬菜、水稻、棉花均被引进栽培。当时东岗镇焦家湾一带,“一水护田,两山全青”,桃林遍野,其“焦桃”被列为贡品。兰州“瓜果城”的美誉,盖奠基于此。
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为1 724.15万千瓦, 名列全国前10位,可开发容量1 021万千瓦,年电能量474.46亿度,相当于1 897.84万吨标准煤。其中小水电资源量220万千瓦,占可开发总量21.57%,年电能量55亿千瓦时,折220万吨标准煤。尽管大自然生成赋予了全省能源建设的优势,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只有3家小型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仅1 700多千瓦。从50年代开始甘肃揭开了电力能源建设历史的新篇章。1957年冬,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兰州西固热电厂一号机组发电。60年代初,黄河上游第一颗明珠——盐锅峡水电站建成。不久我国自己设计、施工、安装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的大型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投入运行。紧接着,八盘峡和碧口等水电站也先后投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电力建设进入了“黄金时期”, 1989年10月,全省第一座大型坑口电站一靖远电厂第一台机组顺利发电,年底兰州第二热电厂也开始运行。至此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达400万千瓦,形成了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全面发展的电力工业格局。1994年全省发电量达240.86亿千瓦时, 约占西北电网发电总量的一半。
全省电力能源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保证工业和城市用电的同时, 还带来了农村电网建设的长足进展和农村用电的普及提高。1995年全省农村输电线路高压4.19万公里,低压2.9万公里,农村用电设备198.88千瓦。全省乡镇通电率占94%,村庄通电率占73%,农户用电率为51%。到1993年全省乡镇和村级电网覆盖率已分别上升到96.99%和86.26%。1994年全省农村用电量为22.8亿千瓦时,全省农村人均用电量,已由1985年的97千瓦时增加到118千瓦时,增长21.6%。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在农村用电量中,生活照明(包括电炊)占7.8%,生产用电占92.2%;其中小水电占农村总用电量的19.9%。这说明全省农民生活和生产用电的总体消费水平还需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