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乾嘉学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乾嘉学派

指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专门从事训诂考据的流派。康熙、乾隆年间,提倡儒学、重视封建文化,注重收揽人才。汉族知识分子除少数无心仕途,杜门志学外,绝大多数热衷于功名利禄,充任“四库”馆阁,以毕生精力和学识参与古籍整理和古书修定。这样,学术文化就蓬勃发展起来,并且逐步形成了以考据为特征的学术流派。这些学派以乾隆、嘉庆时期最为活跃,名家迭出,硕果累累,故称之为“乾嘉学派”。其中有以治史为主兼及经学的浙东学派;有以治《公羊》名世,与考据学对峙的常州学派;有以考据为中心,在学术界占领导地位的吴派和皖派。他们研究的范围以经学为主,旁及小学、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强调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各派学者治学特点不同,方法有异,但都能交相师友,彼此推崇,共同探讨学术真谛。这些学派中对语言文字学影响最大的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概括乾嘉学派的学风有十大特色:(a)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b)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c)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d)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e)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得研究,而求得其公则。(f)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勦说认为大不德。(g)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h)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i)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j)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乾嘉学派对训诂学的贡献主要有:建立了古音学体系;发现了音义通转的法则;提出了“比例而知,触类长之”的综合比较方法;搜罗故训,订正古训之误,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乾嘉学派的研究为近代语音文字学的发展,使小学从经学的附庸而独立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奠定了基础。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吴派的惠栋、王鸣盛、钱大昕,皖派的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陈奂、江有诰。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考据学派,也称汉学或古文经学派。乾嘉学派继承了古文经学的踏实学风,注重考据和训诂,在学术研究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研究对象上,乾嘉学派不限于经书,范围扩大到研究史、子、集各部古籍;在研究内容上,不仅解释原书词语,而且还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在研究方法上,乾嘉学派有三个特点:
❶朴素的历史观念。乾嘉学派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别古今。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有了比较清楚的历史观念,就能分辨文字的形、音、义的古今演变,正确地解释词语。
❷求实精神。乾嘉学派重视故训,尊崇汉学,但又不墨守成训,盲从旧注。如果另立新说,一般都有大量考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推求可靠的结论,较少臆断。
❸善于因声求义。乾嘉学派认识到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三者互相关联,而“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因此通过语音推寻语义,不论在训诂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乾嘉学派的研究也有一些缺点,他们的历史观念比较薄弱;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对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语言现象不太重视;在解释词语时,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为考据而考据,不免烦琐。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有:戴震《方言疏证》、惠栋《周易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恒言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阮元主编《经籍籑诂》等。

☚ 伪孔传   某者,某也 ☛

乾嘉学派

清代经学派系。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0——1820 )。他们以汉儒经注为宗,推崇许慎、郑玄之学及顾炎武之“实学”,提倡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坚持经学的发展要以小学为基础,所取诸说,但求其实,既不佞古,又不薄今,上求语源,下明流变。其研究范围从文字、音韵、训诂、名物之学,推广到典章、制度、音律、历史、地理、天文、历法乃至工艺等方面,形成了朴学的乾嘉盛世,为古籍整理和汉语言文字的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两支。重要代表人物还有段玉裁、王念孙、钱大昕、王引之等。其中,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中国语言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考释甲骨文的最早著作。这一学派的主要缺陷是“治经不敢驳经”,往往流于脱离实际的为考据而考据,时而失之繁琐。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qian jia xuepai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 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清初,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以实事求是为宗,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康熙时,阎若璩和胡谓用考据之方法研究《尚书》和《禹贡》,成果裴然。乾嘉时期,由于清廷屡兴文字狱,迫使一部分学者躲进古纸堆里,寻章摘句,为考据而考据,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当时考据学主要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惠栋,江苏吴县人,著有《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周易述》等书。《九经古义》务在恢复汉人讲经的说法。惠栋的弟子江声、余萧客等,在治经方面也颇有成就。吴派的缺点是对古人和汉人的解经达到迷信的程度,凡古必真,凡汉皆好,“以信古为旗帜”(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戴震安徽休宁人,著有《声韵考》、《声类表》、《考工记图》等书,着重于文字音韵和校勘训诂。戴门弟子段玉裁所撰《说文解字注》,被称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在文字学方面的成就较大。另一弟子王念孙撰有《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也是这一时期有关训诂、校勘的代表作。皖派“以求是为标帜”,在考证、校勘方面成绩颇大。乾嘉时期是汉学复兴时代,知名的学者有60余人,除以上所举诸人外,江永的声韵学,王引之的训诂学、王昶、毕沅的金石考订,钱大昕、王鸣盛的史籍整理,皆能名称一时。赵一清的《水经注释》,卢文弨的《群书拾补》,都是第一流的著作。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也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乾嘉考据学派在文禁森严的形势下,为整理和保存古典文献作出了贡献。梁启超称之为清代学术的 “全盛期”。

☚ 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代文字狱 ☛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清代经学流派之一,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乾嘉学者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主张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后明经,以达到明道救世之目的。此风自清初顾炎武开其端,阎若璩、胡渭等奠其基,至乾嘉之际,遂形成了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乾嘉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失、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长于考据,是乾嘉汉学家朴实为学的传统。但清初汉学兴起之时,绝非以文字、考据、辞章训诂为主要内容。顾炎武以冷静的态度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空谈“性与天道”的理学,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目的就在于“经世致用”。但是,清代文网甚密,学者动辄因一字半语而得罪,后继者被迫摒弃顾氏“经世致用”思想,躲进故纸堆以讨生活,把研究经学作为他们政治上的避风港。吴派领袖惠栋,率弟子从《易经》的训释入手,不论是非,惟汉儒之家法是信,完全模仿汉代经师,崇古信汉,其学也因此被称为“纯粹的汉学”。皖派大师戴震,虽强调学贵“心得”,然而同样远离现实,止于考据。因此说,乾嘉学者是以专精为其治学的主要特色。晚清孙诒让、俞樾在整理古籍方面颇有成就,尤其是孙诒让,他对 《墨经》及《周礼》的校注整理,对古文字学的研究,成绩显著。章炳麟重倡顾炎武“经世致用”之学,以申张其政治主张。因乾嘉学者主要以汉儒经注为宗,推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故亦称之为“汉学”派或清代古文经学派; 也因为此派文风贵朴实简洁,又称“朴学”。

☚ 皖派   常州学派 ☛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QianJiaxuepai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考据学是清代新兴的一种以考据为治学内容的学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主张据经书和历史立论,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所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比顾炎武稍晚的若璩、胡渭长于考证,主张对古书要大胆怀疑,考证力求确实。但他们的治学目的已不是“经世致用”,而是为考据而考据,钻进古书堆里,不问现实政治。到乾隆时,一方面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为考据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也使文人不敢研究现实问题,只好把精力放在古籍整理上,在古书中寻章摘句,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当时考据学者主要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余肖容、江声、钱大昕、王鸣盛都是他的学生。惠栋著有《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周易述》等书。考证严密,校勘谨慎,其学风是治经从研究古文字入手,重视音训,以求经义。但吴派对汉人和古人的解经达到了迷信的程度,“凡古必真,凡汉必好”(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故思想略显保守。皖派的代表人是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都是他的著名弟子。皖派研究经书是从小学、音韵入手,著重文字音韵和校勘训诂。吴派“以信古为旗帜”,而皖派却“以求是为标帜”。(同上)戴震的《声韵考》、《声类表》、《考工记图》,段玉段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都是乾嘉时期皖派学者的代表作。乾嘉学派在文禁森严的形势下,终日埋头于古书,使学术完全脱离了实际生活,思想闭塞,目光窄隘,影响了清代学术的活跃。但是,他们在整理和保存古典文献方面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白莲教起义   清代小说 ☛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清乾隆、嘉庆年间 (1736—1820) 讲究训诂考据为主的经学派系。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顾氏主张“经世致用”、“明经救世”。由于清王朝的专制高压政策,从阎若璩开始,治学目的由“经世”转为“避世”,从“救世”变为为考据而考据。乾嘉时期,此风大行。从经书考证扩大到整个古籍和语言文字考据。内容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据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他们推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故有汉学派或清代古经学派之称。由于其文风贵朴实简洁,故又称“朴学”。主要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两大支。吴派弟子有江声、余萧客等; 皖派弟子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他们对整理审订文献、勘误、辨伪、注疏和诠释文字及典章制度、考证地理沿革等方面贡献很大。但其作品以繁为贵,烦顼细碎,且脱离实际,厚古薄今。其代表作有惠栋的《九经古义》、《古文尚书考》、戴震的《声韵考》、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等。

☚ 职业道德   教育经济学 ☛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在思想学术领域中形成的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因取汉儒考订训诂文学,故称“汉学”。因提倡朴实简洁的文风,又称“朴学”。清代大兴文字狱,使得当时的文人学士不敢抒发已见、议论时政,逐渐形成脱离现实,埋头考据的风气。乾嘉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以惠栋为首的吴派,信汉学,尚古训,墨守成规,成就不大: 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在语言、文字、音韵上以求训诂,较有建树。乾嘉学派研究的学科广泛,在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及考证地理沿革等方面作出了成绩。治学严谨,资料详实,具有求实精神。如顾炎武的治学方法,实开考据学先河,阎若璩、胡渭等人树立了考据学的范例。但考证烦琐,不切实用,道光之后便逐渐衰落。

☚ 白莲教起义   五、中国历史·近代 ☛

乾嘉学派

见“汉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