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书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书籍

 

论题解析


 [解题]书籍(book),是书的总称。书籍记载人类全部生活经历与经验,指示人类发展方向与前景的文字材料的总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界定书:第一是狭义的书,也就是指各类付诸印刷的文字的或图画的书籍;第二是广义的泛指,即有益于学习、生活的所有知识。前者是有形的书,后者是无形的 “书”。我们既可以像顾炎武、鲁迅、华罗庚那样读文本之书,也可以像唐代书法家张旭、宋代文学家苏辙那样感受山川人文一类的 “大书”。
 [析题]在人类历史上,书籍是记载历史事件、演变、进程的化石,是传承文明、交流文化的最有效的工具,书籍是历史的见证者。书籍是未来的指路灯,书籍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我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都可以说是来自于上面的两种书籍。书籍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人类通过书籍记录历史,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向更高远的方向前进。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学会读书的方法十分重要。对学生而言,首先是要读好课业内的功课之书,然后读自己感兴趣的怡情之书。另外,更要读那些人生哲理、思想教益方面的书。
 [温馨提示]书也有良莠之分,必须慎重选择。好书使人明智,它将引领你进入人生、知识和创造之门;坏书使人愚昧,它将把你引向无知与落后。开卷是否有益要看你所选择的书是什么样的。因此,在以 “书籍” 为话题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走向极端,要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看问题。
 

思路导引


 自人类有文明以来,书籍就成了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一直以来,书籍都被人类视为知识的宝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可以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而书籍就是直接经验的积累,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式。今天,我们可以读的书更多了,读书的方式也多元化了,不管书籍的形式如何变化,但它传递有效知识信息的功能一直没有变。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没有动摇。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呢?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就是靠知识的积累,而读书是目前最好的学习知识的方法。书籍是人类成长和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能创造物质文明,还能创造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书籍更是缓解现实沉闷和困惑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籍把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和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于是,书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好的书籍,不仅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更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净化我们的心灵。书中充满了智慧,不仅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能给我们以鼓舞,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一个不热爱读书的人,是难以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的。
 读书的同时,还要学会选择好书读。同时,还要注意读书的方法。只有科学而又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能让人从中受益,才能真正地从读书中收获智慧。
 

论点集锦


 1.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2.书籍是历史的见证者。
 3.书籍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朋友。
 4.承袭前人的知识离不开书籍。
 5.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6.打开理想的大门离不开书籍。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
 9.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10.尽信书不如无书。
 11.书山有路勤为径。
 

论据超市


 [理论论据]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汉)刘向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宋)欧阳修


 ※外物之味,久则生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 (宋)程颐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宋)朱熹


 ※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
 

—— (明)戚继光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 郭沫若


 ※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洗手,阅后安置。
 

—— 孙犁


 ※勿作书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
 

—— 孙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英国〕莎士比亚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 〔英国〕培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 〔英国〕培根


 ※*比之其他任何一种娱乐形式,不管它们多么愉快,我宁可选择读书,因为它从不使我失望。
 

—— 〔法国〕蒙田


 ※我所见过的伟大的领导人——丘吉尔、戴高乐、加斯贝利、孟席斯、吉田、毛泽东、周恩来——大都是博览群书的。他们全都是眼光远大的战略思想家,这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这种特质,而是因为他们有读书和思考的习惯。
 

—— 〔美国〕尼克松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德国〕歌德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着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 〔俄国〕普希金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 〔苏联〕高尔基


 [事实论据]
 

*郑樵的家产


 宋代学者郑樵,平生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当时,当官的都忙着买田造房,就是要为子孙谋安乐。唯独郑樵不干这类事,他自有爱护孩子的观念和方法。有了余钱都用来买书。每天,他带领儿子们钻在书堆里阅读。他的妻子叹息着说:“你光买书,田地房产一点没有,孩子将来咋办?” 郑樵说:“你不用担心,我留给子孙这么多书,就是最好的家产!” 应该说,郑樵这样做,是真正爱孩子,为孩子着想。
论题链接 ①成长②教育孩子
 

集体力量的结晶——《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代由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收录了古籍3503种。书成之后共有79337卷,36304册,总字数为99700余万。全书共230万页。18世纪后期以前的中国历代主要著作基本被整理和保存下来。《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 “四库”。《四库全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出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有人把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的三项浩大工程。《四库全书》从1773年开始,历经10年编成。乾隆皇帝精心策划并始终参与其事,具体工作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纪晓岚等人主持;四库馆臣总计360人,负责校勘、刻写、印刷、装订、整理等事宜;先后有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以个人之力要完成这部书难如登天。
论题链接 ①集体的力量②团结
 

在日本读书


 日本是世界上文盲最少的国家之一,文盲率不足1%,平民百姓都喜欢读书。日本于1872年就提出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现在,在日本只要拨一个电话,你要的书刊翌日就可送到府上。更快的服务是当天送到你家附近的地铁站,你下班时付款取书即可。书店设有展卖当天出版的新书柜台。有些书店还把一星期的新书按时间先后排列,供一星期光顾一次书店的读者挑选。可利用电脑检索图书。一时借不到的图书,图书馆短时间内会寄来。
论题链接 ①重视教育②人才的培养
 

让书籍做自己的忠实奴仆


 在马克思的书房里,靠墙放着装满书的书柜,书柜上堆着的一包包的报纸和稿件直顶天花板。他从来不允许任何人去整理,或者更确切地说,去弄乱他的书籍和文件。因为那只是表面上混乱而已,实际上,一切东西都在一定的地方,不需寻找,他就能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书籍和笔记簿。他放置书籍并不注重外表的整齐,各种开本的书和小册子紧挨着放在一起,他不是按书本大小而是按书的内容来安置图书的。书对于他乃是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不是装饰品。他常说:“它们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他不重视它的样式、装订以及纸张和印刷的美观,他常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上做满记号。
论题链接 ①爱书②好学
 

酷爱读书的高尔基


 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紧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在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样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板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见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 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论题链接 ①勤奋②好学
 

四种读者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成四类:第一类读者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像沙注进去,又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留下。第二类读者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读者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走了,留下来的只有豆渣。第四类读者像是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你愿做哪种读者呢?
论题链接 ①方法②读书③付出与收获
 

不可读死书


 某高校一名主修中文专业的学生王某,将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用来阅读书籍。古代、现代书籍他都广泛涉猎,但动手能力不强,个人自理能力很差,对电脑知识一无所知,所学知识都 “死” 在脑中,无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论题链接 ①实践与成才②读书
 

马谡——守教条痛失街亭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马谡失街亭的描述。司马懿大军压境,大家在商议镇守街亭要隘的事。自幼熟读兵书的马谡自告奋勇。最后,诸葛亮便派马谡去镇守街亭要隘。到街亭后,他将2万主力驻扎在一座孤山顶上。副将王平根据街亭地形,提出:“山顶扎营,若魏军断我水源,并以火攻,恐不战而溃。莫若引军下山当道扎营。” 马谡拒不接受王平进言,还指责王平:“你怎么知道!《孙子兵法》上不是说‘居高临下,以一当十’吗?” 结果不出王平所料,马谡被魏军围困,不战而败,最终痛失街亭。
 马谡的失街亭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只有亲自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避免教条主义。
论题链接 ①教条②读书
 [自我补充]
 


 

互动园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尔基: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扑在书本上。
 托尔斯泰: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凯勒: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书籍是贵重的珍宝。
 卡莱尔: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请从上面的某一句或某几句名言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写一篇议论文,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实战演示]
 精彩范文
 

书 —— 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李红达


 持一本好书,如乘一叶扁舟弄潮于知识的浪巅,纵然惊、险、奇、难,然而纵横于天地之间,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方铸成一把金闪闪的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打开书页,开卷有益,搏击浪花,击起智慧的水珠,映出七彩的霞光。读《水浒传》,感叹武松的豪爽;阅《红楼梦》,感受宝黛的才情;看《冰岛樵夫》,赞渔人的坚强。
 “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 读书如同与一位位先哲圣人促膝谈心。大义的文天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无畏的鲁迅说:“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更有那视死如归、凛然就义的君子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书给了人太多,太多。让你那张没有色彩的白纸,有了坚强的红色,不屈的蓝色……所以才有了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读书境界。
 书是最宝贵的财富。宋代学者郑樵,平生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当时,当官的都忙着买田造房,就是要为子孙谋安乐。唯独郑樵不干这类事,他自有爱护孩子的观念和方法。有了余钱都用来买书。每天,他带领儿子们钻在书堆里阅读。他的妻子叹息着说:“你光买书,田地房产一点没有,孩子将来咋办?” 郑樵说:“你不用担心,我留给子孙这么多书,就是最好的家产!” 应该说,郑樵这样做,是真正爱孩子,为孩子着想。
 读书赐予人坚强。生活是一条道路,到处布满艰险,唯有坚强才能走过。读古书,感叹勾践亡国后,壮心不已,卧薪尝胆,终破吴而归。孔子周游列国,四处学习,才成为一代圣人。看今朝,张海迪身残志坚发奋苦读,荣登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读书可以建立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催化剂。在当今时代,信心的力量更不可忽视。读书,你可以知道,要存鹰之志于高远,取鹰之志于凌云。你可以知道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你更可以知道 “星星之火,就足以燎原。” 所以你不会绝望,不会放弃。面对困难,你永远是一颗蒸不烂、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
 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足不出户,你可以遍游于千山万水,徜徉于长江黄河之间,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春江胜景,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雪景,更有那鱼水之乐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书是美。不仅是外表的美,更是内心的美。外在的美是一种现象,它的极致是有我——舍我其谁?内在的美是一种境界,它的极致是无我,超脱世俗,物我合一。
 蒙田曾说过:“比之其他任何一种娱乐形式,不管它们多么愉快,我宁可选择读书,因为它从不使我失望。” 书是世界,读书是看世界。析世事浮沉,观人生百态。书是生命,读书就是阅读生命,体验人生真谛,塑造感性自我。
 蓦然回首,虽往事沧桑,但有书为伴,才有了现在、将来。手握如此宝贵的金钥匙,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步入智慧的圣堂,充实自我,升华自我!
 经典点评 
 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活与书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古今中外,关于书的名言警句很多。本文从书与智慧的关系这个角度进行阐释。从一本本具体的书出发,引出论题——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接着,选取了一系列精彩的理论论据从“书赐予我们坚强”“书赐予我们信心”“书为我们打开美景”等多方面来进行渲染、论证。最后,照应文题,告诉读者,我们在书的世界里要学会把握,真正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
 文章语言清丽,结构层次清晰,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实战演练]
 请按题目要求另写一篇议论文。

书;书本;书籍shū shūběn shūjí

【同】 都是名词;都指有文字或图画的供人阅读的册子。
【异】 “书”是表示个体概念的普通名词,所指书是个别的、具体的;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前面可以受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修饰,例如:“3本书”、“那本书”;常跟“多”、“少”搭配。[例]他专心致志地读着刚买回的那本~。“书本”是表示集合概念的名词,指很多的书;多用于书面语;不受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修饰;不跟“多”、“少”搭配;常作定语。此外,还指教科书和练习本的合称;“书”、“书籍”没有这样的意思。[例]不光学习~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学习。“书籍”也是表示集合概念的名词,是书本册籍的总称;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受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修饰;能跟“多”、“少”搭配。[例]我收集了不少的中外文学~。

书籍shūjí

图书的统称。
【同】图书
【注意】“籍”不要写成“藉”。

书籍shuji

书的总称(多用于书面语):古今中外的~他读得不少|这位青年工人非常爱读文学~|他对~的版本很有研究。注意“书籍”不受具体的数量词组修饰。不说“一本书籍”“一卷书籍”。

书籍shū jí

书本的统称: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这里雨村且翻弄~解闷。(一·15)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異稱 > 書籍
書籍  shūjí

以傳播知識爲目的,用文字或其他符號記録於一定材料之上的著作物。一般認爲,嚴格意義上的書籍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當時的著作物已非簡單的記事,而有了傳播知識的意義,且有相對固定的物質載體——簡、牘、帛和固定的書籍制度——簡牘制度。紙發明後,書籍制度也演變爲卷軸制度。唐代印刷術的發明,使書籍的生産從手抄轉爲印刷,書籍制度也變爲册葉制度並一直行於今。《三國志·魏志·王粲傳》:“邕曰:‘此(指王粲)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晉書·張華傳》:“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有文史溢于几篋。”宋·蘇軾《論高麗進奉狀》:“使者所至,圖畫山川,購買書籍。”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六·焦桂花》:“曹升六舍人,曾於内庫檢視書籍。”

书籍

图书。《梦溪笔谈·技艺》:“板印~,唐人尚未盛为之。”(板:同“版”。)

书(尺~;丛~;群~;字~;辞~;类~;农~;医~;旧~;老~;新~;原~;黄~;伪~;秘~;禁~) 椠 册 卷(卷秩;卷帙;长~;素卷;一~在手) 签轴 签帙 部帙 篇帙 缣缃 绨缃 缥缃 缥帙 竹素 蠹鱼 文籍
书的总称:简(简册;简策;简编;简帙;简籍;简牍;简牒;素简;觚简;篇简;编简;缃简) 编 籍(书籍;篇籍;载籍) 牒 牍(翰牍)书文 书帙 书本 书卷 书册 书策 素书 诗书 图书 篇册 篇卷 黄卷 黄书 芸编 芸帙 缃缥 缃帙 缃素 载记
书籍的美称:瑶编 银编
书籍和刊物:书刊
图书和报刊:书报
书的名称:书名
诗集选本的名称:诗钞
书卷的别称:黄妳 黄奶
许多书汇编成的一套书:丛书 丛刊 丛集 丛刻 丛编 汇编 文库
把有关的资料或著作收集编成的书:辑(辑录;专~;特~;剪~) 集录
该书因编辑排版等形式不同的本子:本(版本;善~;珍~;精~;秘~;孤~;残~;油印~)
图书经删节后印行的版本:节本
有错误的版本:误本
刻印的书本:刻本 镂本
诗的刻本:诗刻
诗作的刻本:诗印
书籍或碑帖最高的刻本或拓本:祖本
书籍文献极丰富:浩如烟海
书籍磨损残破:简断编残
书籍有文字缺漏:夏五郭公

另见:文章 作品 资料 写作

☚ 书   各种书 ☛
书籍

书籍

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智慧和学识的象征。在西方,一本打开的书本常常作为大学城的徽章。

☚ 芦苇   天平 ☛

书籍shū jí

书册,典籍。《后汉书·马融传》:“职在~~,谨依旧文,重述蒐狩之义,作颂一篇。”

书籍

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最初,书籍和书契档案不分,后逐渐形成独立的形态。古代书籍用人工书写,材料和装帧形式也有不同。如古埃及曾用纸草,中国春秋到西汉期间(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则多用简、帛。东汉以后逐渐被纸张所替代,装帧形式则为卷轴式。唐代以来,逐渐由手工书写改为刻板印刷,并演变为册页式。19世纪中叶以来,书籍的印刷,装订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械生产,现在更采用了激光电脑制版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制速度。

书籍

书籍

人类为了储存、传播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以文字将其记录在具有一定形式的材料上而形成的著作物。它起源于记录和档案。我国书籍的初期形式有:(一)刻在甲骨上的书,又称“甲骨文”,约行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它所记载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知识、总结经验,而是为了事后的稽查考核。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档案而不是书籍,但具有书籍的作用。(二)铸在青铜器上的书,又称“铭文”、“金文”,约出现于公元前18世纪,一直沿用到西汉。铭文的内容大都是记事性质,也属于档案。(三)刻在石头上的书,又称“石鼓文”,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石刻上的文字均为纪念性质的,是专门为了宣传、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所以,它已接近于正式的书籍了。我国的正式书籍是指简策、帛书以后的书籍形式。简策、帛书,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东汉以后,纸的发明,逐渐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通行的书写材料,并形成了卷轴制度。唐代印刷术的兴起,使书籍由手工抄写过渡到雕版印刷,书籍形式亦由卷轴演变为册页形式。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印刷术的不断革新,书籍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械生产,书籍内容更为广泛,种类日益繁多,出版数量迅速增长,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

☚ 书稿档案   书籍装帧设计 ☛
000045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