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地方學校 > 鄉校 鄉校 xiāngxiào 鄉(周制萬二千五百家爲鄉)之學校。春秋時或兼作鄉人議政場所。《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毁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爲?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毁之!’”後世亦泛指地方學校。《後漢書·寇恂傳》:“恂素好學,乃修鄉校,教生徒,聘能爲《左氏春秋》者,親受學焉。” 乡校乡间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处所。《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以论执政。” 乡校xiāng xiào乡里的学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以论执政。” 乡校即“乡学”。 乡校 乡校我国春秋时代郑国的乡间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由于发生过“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乡校”成为后人用来说明古代言论自由的代名词。公元前543年,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执政。第二年,由于不少知识分子经常出入乡校,议论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另一位郑国大夫蔑(字明然)向子产建议毁乡校。子产则认为:为什么要毁乡校呢?人们工作之余去乡校,议论那些掌权者的善恶,善者我照样去做,恶者我则改之,这是我的老师呀!怎么能毁掉呢?我只听说过为善能减少怨恨的,没有听说过以暴力能堵住怨声的。要立即制止乡校的议论,就象要堵大川之水一样。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人必多,不如开个小口让水畅导,把他们的议论当作苦口良药。(参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19世纪末,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作者,如王韬、吴恒炜、谭嗣同等将古代的乡校视为近代言论自由的先导。王韬写道:“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而子产不毁。然则今之新报抑亦乡校之遗意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1878年) ☚ 个人意见 小册子 ☛ 乡校官学名。春秋时郑国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可见郑国的乡校既是学校,又是一个平民议政论事的场所。“参见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