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九方皋相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九方皋相马 九方皋相马先秦寓言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说符》。《淮南子·道应训》亦载 (文字有不同)。朱靖华《先秦寓言选释》,北大中文系 《中国古代寓言选》,李格非、吴志达主编《文言小说》,均选入。作品叙述:秦穆公让伯乐从子孙中派人为他寻找良马,伯乐却向秦穆王推荐了一个同他一起挑担打柴的人,名叫九方皋。秦穆公召见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天下最好的马。九方皋去了三个月,回来报告说在沙丘找到了。穆公问:“找到了什么马?” 九方皋回答说: “母马,毛色是黄的。”穆公派人去牵马,结果是一匹公马,毛色是纯黑的。穆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伯乐,生气地说:“糟了,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公母都分不清,还能懂得什么是良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 “竟然达到这种地步啊! 这就是他超过我千万倍而又无法估量的地方。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观察到了它的精妙之处,而忘掉了它的粗糙之处; 观察它的内部而忘掉了它的外部; 见他所要见的,不见他所不要见的; 看他所要看的,而漏掉了他所不要看的。像九方皋这样观察马,是最难能可贵的。”随之牵马来一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小说故事完整,情节微有起伏,围绕九方皋相马,形成波澜。而且开阖有致,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小说写九方皋相马,不从正面写他如何相马的详情,而是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秦穆公和伯乐对他相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来显示他的超人之处,表现他相马的高明之术。同时,通过伯乐的一段评说,也告诉人们,要想真正的认识事物,就必须抓住其本质特征。这也是本篇的主旨。但作者借伯乐之口,完全否认现象对于认识事物本质的作用,把 “形” 与“神”截然分开的观点,则是不可取的。 ☚ 造父习御 歧路亡羊 ☛ 九方皋相马 九方皋相马先秦寓言。战国时列御寇撰。《列子·说符》: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以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𨅊,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 九尾之狐 三人行贾 ☛ 九方皋相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 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伯乐是大家所熟悉的善于相马的人物。据《石氏星经》说,主管天马的星宿叫伯乐。于是,人们把秦穆公时代(前659~前621)的相马能手孙阳叫做伯乐。本文却用伯乐来作陪衬烘托,塑造出一位更高级的相马能手——九方皋(《淮南子·道应训》作“九方堙”)。 本文说,伯乐年老了,秦穆公要他推举一位能相马的亲族作继承人。伯乐说:“一般良马可以从外形筋骨观察;天下最好的马呢,特征用言语形容不出来,恍恍惚惚,它跑起来尘土不扬(“绝尘”),足迹也没有(𨅊,zhe,足迹; 弭,无)。我的子辈们资质低下, 可告诉他们相良马的方法,不可告诉他们相天下之马的方法。只有跟我一起打过柴(“缠”即捆柴的绳索,“薪菜”即采薪)的九方皋,相马能力不在我下,让他见您吧。”伯乐一席话,既说明伯乐不仅善于相马,而且善于察人,秉公办事,唯才是举;而且从侧面烘托了九方皋,使读者期待着一位相马的天才人物登场,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妙。 九方皋三个月内便在沙丘找到了一匹天下之马,使人觉得此人果真不凡,没有辜负伯乐的推荐。但是,他却把一匹黑色的公(牡)马,说成是一匹黄色的母(牝)马,连毛色、性别都搞颠倒了。难怪秦穆公不高兴,认为“糟了 (败矣)”。至此,读者不免升起一团疑云,文章笔势由高峰跌入谷底。谁知伯乐与众不同,大声赞叹说:“他竟然达到了这样高的境界啊,这正是胜过了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表现啊!”笔势陡然腾空而上,读者的悬念则进一步加剧,期待着答案。伯乐于是说出一番道理,这番道理便是本文的基本寓意。 伯乐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专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 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 而遗其所不视。”所谓“精”、“内”、“所见”、“所视”,都是指的千里马的内在本质;所谓“粗”、“外”、“所不见”、“所不视”都是指的千里马的非本质的外部形貌,包括毛色、性别等。九方皋能透过外表抓住本质,排除掉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所以叫做“天机”。伯乐又说:“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这就从相马引申到了观察其他事物,把寓意提到了哲理的高度。 寓言所表现的意义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看问题,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要抓住了本质,即使忽视某些表面现象,也没有多大关系;有时,甚至要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这是本文的深刻之处。但是,相马连毛色、性别也搞错了,而且赞扬这种错误,这就过于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强调直觉把握,忽视逻辑上的循序渐进、 由表及里,认为高等的方法完全不可言传,这就表现了某些神秘主义色彩。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包括其优点和缺点,都在这则故事中反映出来了。 这则故事所表现的思想特色早已渗透到了传统文艺领域。宋代诗人陈与义《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不重外在的描摹与形似, 而追求某种内在的风韵与神似, 正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的美学特征。这一美学特征与九方皋相马所表现的思维特征是一致的。 这则故事在情节上大起大落,写相马能手却故作不识牝牡骊黄的惊人之笔,引人入胜;在手法上,用伯乐衬托九方臬,印象鲜明;点题时,使用重叠排比句式以强调同一思想,效果强烈。 九方皋相马 (伯乐年长,向秦穆公推荐善相马者九方皋)①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返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②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③(《列子 · 说符》)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一位善于相马的人;有“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之说。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九方皋(gāo):九方是姓。②牝(pìn):雌性。牡则指雄性。骊(lí):纯黑色的马。悦:原文为“说”。③喟(kuì):叹气。太息:叹息。贵:可贵,胜过。 【译文】 伯乐年纪大了,便向秦穆公推荐另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九方皋。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返回来向穆公禀报:“已经找到了,在一个叫沙丘的地方。”穆公问:“是什么马?”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让人牵来看时,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是不高兴,就召见伯乐并对他说:“你所推荐的这位相马人,不合格。他连马的颜色、公母都分不清,又怎么能辩别马的良、劣呢?”伯乐听了,深深地叹息道:“原来是这样! 这正是他九方皋之所以胜过我千万倍的地方啊。像九方皋那样相马,是观看马的天性,发现它的精神而忽略了它的形色,留意它的本质而忘却了它的外貌;发现他该发现的而没发现他不该发现的,看到他该看到的而遗忘了他不该看到的。像九方皋那样相马,他所达到的境界比相一匹好马还可贵呀。”那匹马,后来果然被证明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 【感悟】 九方皋不以外在的形、色相马,而以内在的神气、天性相马、相得了千里骏马。 我们的一些领导和用人单位,能否不以性别、长相、学历、背景用人,而以才、以能用人呢? 九方皋相马【出处】 《列子·说符》:“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九方皋识别千里马。也作“牝牡骊黄”。喻指做事抓住本质,不应顾及无关紧要的表面现象。春秋时,伯乐年老后向秦穆公推荐好友九方皋代替自己的职务。刚上任,穆公便派他外出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说在沙丘找到了一匹黄色母马。穆公派人前去观看,却发现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因此责备伯乐,伯乐却对九方皋推崇备至,他认为九方皋相马掌握了天机,能够直接深入本质而忽略了毛色、雌雄等表面现象。牵回来一看,果然是一匹罕见的骏马。(见《列子·说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