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毡草
中药名。 见《泉州本草》。别名:金雀花,天地花。 为茅膏菜科植物匙叶茅膏菜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的全草。多年生草本。 茎极短缩。叶皆基生,呈镶嵌式;叶片匙形,长1~2厘米,上部圆而较宽,下部渐次狭窄,无明显的叶柄,上面密被紫红色腺毛,毛长可达5毫米。 花茎自叶丛抽出,高10~15厘米;花淡红色,侧生于花茎顶端,排列成总状花序;萼片5,宿存;花瓣5,雄蕊5,花柱3,各2深裂。蒴果。 花期夏季。 分布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夏、秋采收。味甘,性寒,无毒。 入心、肺、胃三经。清热解渴,凉血通淋。 治感冒,肺痈,咳嗽,口渴,吐血咯血,淋病,喉蛾,疔疮。 水煎服,鲜品15~30克。 外用:捣敷。 ❶ 治肺热肺痈,肺热咳嗽口渴:鲜地毡草1两,煎汤调蜜服。 ❷ 治吐血,咯血:鲜地毡草1两。捣烂绞汁调蜜服。 ❸ 治一切疔疮:鲜地毡草加生桐油、冷饭粒、乌糖捣敷。(选方出《泉州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