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是被授予三项国际桂冠的生态极品旅游胜地,是世界上最壮丽、最神奇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九寨沟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中南部,东北距县城40千米,在岷山山脉中,是嘉陵江白水江一条支流的源头。景区由三条总长80多千米的沟谷构成,沟内因有荷叶、树正、则渣洼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整个景区集翠海、叠瀑、彩林、雪峰和藏羌民俗文化于一体,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九寨沟1992年被列入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7年纳入 “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2000年为我国首批4A级景区; 2001年获得 “绿色环球21” 证书,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获得三项国际桂冠的生态极品旅游区。九寨沟管理者为了保护这一 “举世无双的自然资源和景观优势”,维护拥有三项国际桂冠的生态极品旅游胜地,坚持 “保护性开发、规范性建设和人性化管理” 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九寨沟能够保持竞争和发展的后劲,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典范。九寨沟人认为: “环境,并非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可以随意处置的遗产,是从子孙那里暂时借用的住所,我们只有代为守护的责任,没有损毁破坏的权力。” 九寨沟人采取的保护生态措施有以下几项:
❶护林防火。九寨沟把防火放在首位,建立园林防火监控系统,制定森林防火扑救预警方案,成立防火指挥部、专职消防队、巡山队、义务灭火防火保护站,投入巨资配置消防设施设备,坚持对居民进行护林防火教育,坚持对游人进行 “入沟须知” 宣传等一系列措施的深入落实,使九寨沟创造了25年无森林火灾的佳绩,并保持着63.5%的森林覆盖率与85.5%的植被覆盖率。
❷保景富民。联合国卢卡斯博士曾言: “合理解决风景区居民生存与风景区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全世界风景区的一大难题。” 而上述问题九寨沟人巧妙地解决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关闭沟内所有宾馆,在景区外规划建设了 “九寨沟民俗文化村”,实施游客 “沟内游、沟外住。” 近年来,九寨沟每年拨专款800多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人均不低于600元/月。同时还安排了600多名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经营服务工作,实现了居民由农牧型向旅游环保经营服务型角色转换,妥善地处理了 “保景” 与 “富民” 的关系,落实了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可持续旅游政策。
❸限量旅游。从2001年7月后,九寨人在全国率先实施 “限量旅游” 策略。根据规划科学测算,九寨沟的最大环境容量为1.2万人/日。九寨沟坚决按此环容指标操作,真正体现了九寨人 “保护至上” 的开发理念,显示了九寨人发展现代旅游、打造世界生态旅游精品的胆略和气魄。还坚持保护与开发 “双赢”,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九寨沟在硬件建设中,较好地考虑并适应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旅游的要求,力求保持景观景点的自然形态和天然野趣。主要措施是:
❶坚持特色建筑。九寨沟既有现代建筑气魄,又具浓郁的藏羌民族建筑特色。而且在造型和建筑体量上,坚持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的理念,建设了沟内游客中心、游客转换中心和入沟处的生态广场、停车场等。
❷开辟绿色通道。为彻底解决汽车尾气对景区大气的污染,九寨沟从1999年起开通了以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绿色观光车,实行统一循环载客游览,比欧洲六国市长会议提出的绿色环保汽车计划提前十年实现。同时在景区60多千米道路上,铺设了 “黑色化” 柏油路面,修建了格调与景观一致的木质观景亭。人行横道实行人车分流。
❸强化排污治污。与环保产业公司合作,率先在景区内大规模引入国内先进的 “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型生态厕所”,采用电子控制,自动更换保洁用袋,排泄物通过自动打包后,运到景区外进行处理。同时还配置了八辆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实现了上厕自动化,厕所管理人性化,粪便处理机械化。为彻底处理景区居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目前正在建设全景区统一的排污治污系统。
❹实施人性化管理。管理是旅游品牌的保证。九寨沟已实施人性化管理目标,如今风景区已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和ISO14001环境体系的评审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