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岩市
龙岩市位于福建西南部,北纬24°47′—25°35′、东经116°40′—117°20′。东连漳平县,西接上杭县,北邻连城县、永安市,东南与南靖县交界,西南与永定县毗邻。地处闽粤赣三省边区的要冲,是沿海经济特区和闽南金三角的腹地。
境内四周为海拔800多米的群山环抱,山岭与河谷相间,形成“三峡二谷”(玳瑁山、博平岭、采眉岭,龙川河、藿溪)的地形走势,平均海拔685米。土地总面积2 6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水域、耕地面积比例为91:2:7。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其中龙川河、藿溪为九龙江北部二大支流,成“Y”型贯穿全市。
龙岩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表明,境内1万年以前已有人类聚居。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初名苦草镇,一直延续到隋朝。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置县,名新罗县,隶属汀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城东翠屏山麓名胜龙岩洞取名为龙岩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为福建省直属州,民国2年(1913年)复为县。1931年后隶属民国政府福建第六行政警察专员公署。龙岩是闽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龙岩地委、行署机关所在地。1981年改县建市,1984年首批列为全国22个对外开放县(市)之一。现辖4个街道办事处,7个建制镇,8个乡,41个居民委员会,281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43.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2万人,占64.3%。
龙岩市自然条件优越。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低纬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是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全年无霜期平均291天,日照1 979小时,年均温度15.8—20℃,年降水量1 500—1 950毫米,由于地形复杂,形成多种小气候环境,为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全市初步发现有金属、非金属矿60多种,已探明17种,是全省煤、铁、钨、锰、石灰岩、高岭土、稀土等矿的主要产地。全市有林地2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河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量17.7万千瓦,每年可开采地下水2万多吨。
龙岩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有适中板寮岭的“丞相岩”,文天祥曾于此屯兵抗元;南宋的“铜城古堡”和明代修筑的“汤侯渠”、“挺秀塔”等。名胜风景区有迂回曲折洞景奇异可与桂林七星岩相媲美的龙崆洞;有山水交相辉映的黄岗水库和万安梅花湖;有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天宫山、莲花山和石佛庵等;还有东宝春云、紫金晴雪、登高独秀、奇迈岚光、九猴叠嶂等景观。革命历史文物有毛主席指挥三打龙岩城的“赞生店”、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东肖后田暴动纪念馆等。
龙岩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比较发达。境内有2所高等学校和6所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成为全省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县之一,1986年被评为全国百个基础教育先进县(市)。1979—1989年市属单位获科技成果进步奖12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5项、地级27项。“八五”期间,科教兴市成绩突出,有51项科技成果获地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95年有科技人员8699人, 其中高中级2010人,已建科技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20多个、科技户1000多个,已评农民技术职称559人。1995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市。
交通邮电事业发展迅速。漳龙铁路、龙坎铁路与鹰厦铁路接轨,319国道(厦成线)、省道103(福三线)、省道306(围禾线)穿越本市,公路通往广东汕头、梅州和江西赣州及龙岩地区各县, 成为联结闽粤赣三省边区的通衢,是闽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龙岩市是全地区长途电话和邮件交换中心, 万门程控电话已开通, 可与国内及世界各地大中城市直拨。
改革开放以来, 龙岩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1995年农业总产值89296万元,比1978年增长8倍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328元, 比1980年增长20倍。全市1995年基本实现小康,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3位,跻身于全国百强县(市)的第77位。主要表现在:
(1)“八五”期间,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再创总产、单产双超历史水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8万公顷, 总产121750吨, 比1990年增产7092吨。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2)充分发挥山地资源的优势,山地综合开发迅猛发展。至1995年已全面完成了荒山造林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60%提高到73%, 绿化程度达88%,被省委、省府授予“造林绿化达标单位”。1995年全市有各类果树6740公顷, 比1980年的231.27公顷增长20多倍,果品总产29719吨,比1980年的284吨增长103倍。全市已实现户均1亩果,并建立蜜柚、特早熟蜜柑、黄花梨、油柰等名优水果生产基地。在“八五”期间还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实施第二期山区红壤小流域综合开发项目。
(3)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全市畜牧水产业已由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生产方式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1988年畜牧总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25.9%, 水产业只占1.2%;1995年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20645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4.3%, 超过种植业总产值。
(4)乡镇企业得到蓬勃发展。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数达到2000多个,从事职工21000多人,总产值达到30.78亿元,比1990年增长6倍多,“八五”期间年平均增长50%以上。龙岩市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优势,积极搞好软、硬环境的建设,对外经贸得到发展。近年来,加强“三资”企业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并积极组团参加香港、汕头、厦门等地的招商活动。“三资”企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1995年新批“三资”企业11家,实际利用外资3448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值达312万美元。市外贸公司获得外贸进出口经营权,自营出口领域扩大。仅1995年就完成出口供货总值5317万元(人民币)。主要出口商品中农业产品有水笋罐头、松香和盐酥花生等。
龙岩将按全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坚持“全方位开放、多层次开发、资源转换致富”战略,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把龙岩农业经济引入区域化、商品化、外向化和产业化的轨道,以实现新的腾飞。农业目标,要求在“九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2%,到2000年达到7.3亿元。农村社会总产值达85亿元,农业增加值5.25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九五”分别年递增21%、12.8%,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55:37。经济作物重点建设水果、烤烟、花生、蔬菜及食用菌5大基地。建立高产稳产果园4000公顷;食用菌2000万袋生产基地;1300公顷高料烟基地,年总产3000吨;2000公顷花生基地,年总产6000吨;600公顷商品菜基地和600公顷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林业重点建设2万公顷速生丰产林、1.33万公顷松脂林和2万公顷毛竹林。全市有林地保持在21.33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木材蓄贮量在1200万立方米以上。畜牧业在保证猪、禽稳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兔。抓好牛业开发公司、肉类综合加工厂等骨干项目建设。争取到2000年肉类总产量达3.5万吨、蛋类总产8000吨、奶类产量730吨。水产业重点抓好开发连片商品鱼基地,积极开发万安、黄岗水库网箱养鱼和万安溪、龙川河的放养增殖,鼓励开发养鳗、养鳖等特种水产业。到200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6500吨以上。乡镇企业在继续争取总量扩张的同时, 重视内涵发展。“九五”期间重点发展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和人民生活必需品行业,逐步发展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巩固发展壮大乡镇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农村商、饮等第三产业。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要求在“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1%,到2000年达到80亿元。坚持科教兴农方针,搞好农科教结合、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 实施“星火”、“燎原”、“丰收”、“沃土”等计划,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抗灾能力,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到2000年全市农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 要接近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