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台诗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资料辑集。宋朋九万辑。朋九万,蜀人,生平不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十三卷,并称附有苏轼谪官后表章、书启、诗词。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录有三卷,称“视近时所刊行《乌台诗案》为详”。今本仅一卷,无苏轼谪官后表章、书启、诗词,知非陈振孙所见本。又其内容与《苕溪渔隐丛话》基本相同,仅有一二事出入,故亦非胡仔所见当时刊行本。因而《四库全书总目·传记类存目提要》推测:“或后人摭拾仔之所录,稍傅益之,追题朋九万名,以合于振孙之所录,非九万本书欤?”乌台,即御史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权御史中丞何大正、舒亶、李定、国子博士李宜之等奏称知湖州苏轼以诗文谤讪朝政;八月,苏轼自湖州召回,下御史台狱勘问;十二月结案,苏轼责授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史称此案为乌台诗案。该书收录有关此案的何大正、舒亶、李定所上札子,李宜之所进状,苏轼所供状,及御史台根勘结案状等,均系原文实录,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此案的档案资料。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 纪诗 诗病五事 ☛ 乌台诗案 王安石进行教育改革,苏轼作为学官而反对新法,因被撤职,外放湖州。他因在翰林院呆了多年,没有得到提升,而改革一起,又多任用拥护改革的年青人,政见又与自己不同。因此,在去湖州赴任的路上,一路与人酬唱,寄情山水,作文赋诗之中,不免有对政治不满的情绪和牢骚流露出来。 元丰二年(1079)监察御使里行何大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分别上书,指责苏轼作诗作文辱骂新法,诋毁政治,扰乱视听。何大正指出,苏轼在就职湖州的谢表中说:“我不识时务,难以追攀和陪伴新提拔起来的人;人老志衰,不喜欢惹是生非,或许只能去管一管穷乡僻壤的老百姓”,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不守为臣之道。并指责苏轼一贯反对新法:“一有了水灾或旱灾,或者出了强盗小偷,苏轼必定出来煽动,把责任推到新法头上,并且幸灾乐祸,惟恐不甚。”舒亶也指责苏轼造作谗说,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并列陈苏轼的诗“赢得儿童语言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新法的农贷政策讨小儿喜欢,敷弄百姓;“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讽刺官吏考核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讥刺兴修水利的事业;“岂是闻韶(古代最美好的音乐,孔子听了这种音乐,连肉的香味也忘记了)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攻击盐铁专卖政策;在诗中引用襄引窦梁的典故是攻击朝廷有奸臣专权;引用燕蝠的典故是讽刺朝臣如燕蝠纷纷然争晨昏之利等。李宜等指出,苏轼在灵辟镇为张秀才写的“张氏园亭记”中,瞽惑人心,淆乱是非,“显涉讥讽”。此外还如《咏桧》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是把象征皇帝的龙放在九泉,显系亵渎九五之尊等,要求皇帝对其严厉治罪。于是皇帝责成御史台立案勘察。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此案又称“乌台诗案”。御史台将苏轼押解京师审讯。勘察结果,连附马王诜及著名诗人黄庭坚等在内,为收藏苏轼有讥讽文字而又不主动上缴主管部门的有近百人被逮捕,除部分人因查确系毫无牵连、无罪释放外,大多数人都受到了撤职、降职、笞杖、刑狱、流放、监禁、罚款等严重的处罚。这一案件震动朝野。 本来,从王安石的改革来说,注意到意识形态的统一,要求对改革作正面的理解和宣传,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走到极处,把严肃的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发展成为残酷的政治迫害,并以此来支持改革,却是改革者们始科所不及的。因为熙、丰教育改革并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的愿望,而是熙宁诸臣共同的建议和设计,其中也包括一些名臣旧勋和思想比较中和和保守的人。以政治迫害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做法,延至后来,成了“元祐党人碑”的起因,导致了两宋时期长期的党派斗争,甚至有人将“靖康之祸”也归罪于王安石的改革。一个勇敢的改革者以历史的罪人沉怨千古,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 乌台诗案 宋文字狱之一。元丰二年(1079)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等弹劾苏轼谤讪朝政,作诗讥讽神宗所行新法。举苏轼诗凡二十余首,如以《秋日牡丹》“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为讥执政:以“化工”比执政,“闲花”比小民,意为执政出新意,小民不得休息;又指《山村》“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闲语好,一年强半在城中”,为讥青苗法。是时苏轼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是年十二月,张方平上书言苏轼以文辞为罪,非大过恶。王安礼言于神宗曰:“轼以才自奋,今一旦致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愿陛下勿穷其狱。”轼羁押四个多月,十二月未出狱,谪受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使。当时受“诗案”牵连的有王诜、苏轼、李清臣、张方平、司马光、范镇、陈襄、孙觉、李常、刘攽、刘挚等二十二人。因御史台别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一卷。旧题宋朋九万编。是书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三卷. 胡仔《渔隐丛话》所录亦三卷有奇。《四库提要》考此一卷本当为后人“摭拾仔之所录,稍传益之,追题朋九万名”,而非陈振孙所云朋九万本书。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弹劾苏轼谤讪朝政,作诗讥讽神宗所行新法,因而下御史台狱,羁押四个多月,因御史台别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本书即记此案始末经过。有明刻本、明秦氏玄览中枢抄本、清抄本(均存北京图书馆)、《说郛》(宛委山堂)本、《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本等。此外,清宋泽元辑录《杂记》一卷,《忏花盦丛书》又有《乌台诗案》一卷附《杂记》一卷本。 乌台诗案北宋的一次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湖州,作诗讥刺新法。言官何正臣弹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肆意诋诮,无所忌惮,被捕入狱。经朝野人士多方营救,仁宗曹皇后也为之说情,才免于一死。同年十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很多人受到牵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