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之性即天地之性。北宋张载将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朱熹接受了张载的性二元论,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朱子语类》卷4),又说:“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同上书,卷5)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的本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此,“天地之性”也就被说成了是“义理之性”。(详见“天地之性”条。) 义理之性宋明理学用语。即“天命之性”、“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对称。理学家把仁、义、礼、智看成人的本性,“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因而人的本性纯善。“义理之性”寓于“气质之性”中。
义理之性即“天地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