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义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义学(一) 一种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唐书·王潮传》:“昭宗假潮福、建等州团练使,俄迁观察使。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二) 佛家语。指般若、俱舍,唯识、法相等宗的教义学说。《陈书·徐陵传》:“后主在东宫,令陵讲《大品经》,义学名僧,自远云集,每讲筵商较,四座莫能与抗。” 《释氏稽古略》 四:“慈恩、贤首之《疏钞》,义学而已,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闻名相因果。” 义学yì xué由私人或家族集资兴办的免费学校: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到好。(七·167)原来这贾家之~,离此也不甚远,不过一里之遥。(九·201)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小學 > 義塾 > 義學 義學 yìxué 即義塾。 学习之所 学习之所馆(门馆;私馆) 私学(私学馆 私学堂) 市学 学塾 书塾 ☚ 学校 讲学之所 ☛ 义学yì xué❶免收学费的私立学校。《新唐书·王潮传》:“俄迁观察使,乃作四门~~。” 义学旧时免费教育的学校。亦称“义塾”。多由官员、地主在家乡开办,招聘名士教育本族及乡里子弟,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义学之设,始于宋代范仲淹。时义学规模较大的有四斋,分大、小学,六岁以上入小学,十二岁以上入大学,考试名列前茅者受奖,发解、登科、补入太学者赠以钱物;学规仿照当时著名书院制订。不少义学置有田产,有的还建孔庙,供春、秋祭祀。后代多仿行。至清朝,政府鼓励开办,以广文教,以致义学盛行。京师及各省府、州、县均有设置,凡孤寒生童及苗、彝、黎、瑶等少数民族子弟之愿学者均可入学。由州、县学中选“老成谨慎、文品兼优”的生员充任义学之师,并规定,如训迪有方,义学日盛,该生员准做贡生;学生果能通晓文理即准应试,酌取入州、县学。雍正以后,义学发展更快。清末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武训,即以兴义学而闻名。 义学清代的一种蒙学。亦称“义塾”。1702年康熙在京师崇文门外立义学,1713年令各省府州县立义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入学。凡12岁以上,20岁以内,愿入学者皆可就读。经费来源于官府拨款或地方集资,个人亦不乏捐资助学者,晚清山东武训办义学最为有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不复存在。 义学 义学亦称“义塾”。古代官员或乡绅以公款或捐资兴办的,免费教育本族或乡里子弟的一种私学。如宋代范仲淹曾于苏州天平山兴办范氏义学,以免费教育范氏子弟。清代地方官府所建免费招收贫寒子弟的学校亦称为义学。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准京师于崇文门外设立义学,并颁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所需费用,由府县按月供给。 ☚ 蒙学 书院 ☛ 义学又称“义塾”。中国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 义学即“义塾”。是由地方宗族设置的学塾,在封建社会属于普及性教育。沿至清同治、光绪年间,“义塾”又分为“总塾”和“分塾”(散塾)。“总塾”收教以能作应试文字的学生;“分塾”收教幼童,但分塾中的学生也能作文时,便可升入总塾。当时天津有总塾5处,分塾20处。义学初设时,由官办,故称“五经馆”。康熙雍正年间,天津有五经馆6处。亦有私办义学,天津举办义学者,有赵宠燮、靳连、郦延本、张廷琛、李春城、杨一昆等人。 义学 义学又称义塾。中国古代蒙学的一种。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教育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入学。清代普遍设立,以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四书》 等为主要教材,以教授一般技能及伦理道德为主。 ☚ 私塾 书院 ☛ 义学 义学又称义塾。中国古代蒙学的一种。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教育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入学。清代普遍设立,以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四书》等为主要教材,以教授一般技能及伦理道德为主。 ☚ 私塾 书院 ☛ 义学 义学即“乡学”。 ☚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教育组首次会议 广文中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