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正弦电疗法
应用频率为1,000~100,000Hz的正弦交流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中频正弦电疗法。
中频正弦电疗法分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频率1,000~5,000Hz者我国习惯称“音频电疗法”)和调幅中频正弦电疗法两种,后者包括干扰电疗法及调制中频正弦电疗法。
理化特点
❶无电解作用:中频正弦电流是交流电,电流方向交替改变,正负两半周对称,在治疗中无阴、阳极之分。在正半周内离子向一个方向移动,负半周内离子则向相反方向移动,因此,离子不可能移动到电极下发生电解反应,故不产生电解产物刺激皮肤。
❷组织总电阻明显下降:组织电容的容抗Xe=1/2πfc,即交流电频率越高,组织容抗就越小。当频率由低频上升为中频时,随着频率的上升,Xc下降,组织的总阻减少。据测定,对4,000Hz的中频电,组织的总阻较50Hz的低频电小70余倍。因组织总阻下降,故可应用较大的电流强度并使电流达到较大的深度。
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中频正弦电疗法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随电流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等幅中频正弦电流
❶对运动神经、肌肉的作用:电流引起神经或肌肉兴奋的刺激持续时间分别为0.03ms和1ms,但由于神经肌肉组织的绝对乏兴奋期约为1ms,因此每秒最多只能接受1,000次以下的刺激。中频电流频率在1,000~100,000Hz,因此不可能每一脉冲刺激都引起一次兴奋,必需综合多个脉冲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
❷对感觉神经的刺激少: 中频电流对痛觉纤维来说是一种频率过高的刺激,超过了其机能灵活性,因此较不易引起其兴奋,故刺激性较小。阈强度时起初只有一种轻的震颤感,中强度时出现轻微针刺感,仅在大电流强度时才有不适的束缚感。
❸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 在动物及人体上都证实中频电流作用后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增多。
等幅中频正弦电流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镇痛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治疗作用(见“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
调幅中频正弦电流 由1~150Hz的低频电流调制后的中频电流,既有中频成分,又有低频成分。中频成分的作用已如上述。在一定强度下,低频成分的作用随频率的不同而异:如1~10Hz引起骨胳肌单收缩和刺激平滑肌;25~50Hz可使骨胳肌强直收缩;50Hz可兴奋感觉神经引起明显的震颤感; 100Hz则可以镇痛及使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1~20Hz增高血管张力;50~100Hz扩张血管;4~10Hz兴奋交感神经; 20~40Hz兴奋迷走神经;100~150Hz明显抑制交感神经等。
调幅中频电流兼有低、中频成分,故其治疗作用较显著,如:
❶镇痛:为调幅中频电流的主要作用之一。关于单次治疗镇痛作用的神经机理,有人用闸门控制假说解释,认为这种电流引起的明显震颤感,是一种兴奋粗纤维的刺激,粗纤维的兴奋关闭了疼痛传入的“闸门”,因而产生了镇痛效果。至于单次治疗镇痛作用的体液机理,有人认为是电流刺激了神经,激活了神经系统中的脑啡肽和内啡肽能神经元,引起脑啡肽和内啡肽释放的结果。对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机理,目前认为主要与这种电流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使组织间、纤维间的渗出减轻,改善了局部的缺氧和加速了局部的炎性和致痛介质的消除等有关。
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治疗后局部皮肤温度上升、电阻下降、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其作用机理,目前认为与电流刺激引起轴突反射和肌肉活动随后释放出ADP、ATP等代谢产物、引起某些血管活性介质(P物质和乙醯胆碱等)的释放及交感神经被抑制等有关。
❸兴奋骨胳肌:变性的神经肌肉对6,000Hz中频交流电仍可能有反应; 6,000~8,000Hz中频交流电作用于人体,肌肉收缩的阈值和痛阈有明显分离现象,肌肉收缩阈值比痛阈低得多;由1~50Hz低频调制的调幅中频电流在一定强度刺激下,能使骨胳肌产生良好的收缩。因此,在肌肉电刺激方面这种电流有很多优点如: 对感觉神经的刺激少,不易引起疼痛,患者易于耐受,而且在主观感觉上比低频电刺激舒适得多,因而可应用较大的电流强度;由于无电解作用,反复多次治疗后皮肤完好且无不良反应,有利于进行长时间的治疗。
❹兴奋平滑肌: 1~10Hz的低频调制的调幅中频电流可兴奋平滑肌,加上这种电流进入人体的深度大,故常用于治疗内脏平滑肌张力不足的疾病。此外,调幅中频电流还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
治疗方法 见“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正弦电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