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山古城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山古城遗址 中山古城遗址战国时期中山国晚期的都城灵寿故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滹沱河北岸,面积约60平方公里。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由东西二城组成。东城主要是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西城主要是中山王陵墓区、商业区和居住区。遗址中已发掘的两座王陵是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处的1号墓和城内西北部的6号墓,前者为中山王墓,后者尚未确定何属。两墓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土,上建“享堂”。中山王墓的封土和享堂保存较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2米,高约15米,呈三级台阶状,存有砾石散水、壁柱、柱础等遗迹和瓦片等遗物。墓的周围有四座陪葬墓,两座车马坑,一座杂殉坑和一座船坑。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长110米,宽约29米,深5.7米,分南、北墓道,椁室,东、西库,南、北库几部分。墓壁抹草泥并用白粉涂饰。6号墓形制与中山王墓基本相同,但规模较小。两墓计出土随葬品9000余件,有铜器、陶器、漆器、金银器、木器等。铜器包括礼器:鼎、鬲、簋、壶、豆、盘、匜;乐器:编钟、编磬;巨大的山字形仪仗器物和“兆域图”等。重要的文物有中山王鼎、壶和𧊒壶,全称“中山三器”其上共有铭文1101字,确切地表明墓主为中山王并记载了中山王的世系及有关史实,为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资料。𧊒壶还记载了制器时间、单位、负责官吏、工匠及器身重量。铁足铜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壁刻铭文469字,刀法娴熟,构字优美。山字形仪仗性器物(1号墓出土的5件均高1.19米,6号墓出土的6件均高1.43米)前所未见,下部銎内尚存有木质残痕,有关学者根据此推断它们可能是悬于挂旗类的杆柱顶端,作为王权象征的器物。“兆域图”铜板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出土于1号墓,是中山王墓区的平面示意图,由金、银镶错而成。图中有三座大墓,两座小墓的名称、尺寸及中山王的一段诏令。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建筑规划设计图,对中国建筑史研究有重要价值。艺术价值较高的器物有:十五连盏铜灯、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嵌银双翼铜神兽、犀形动物器座、虎噬鹿形器座(以上均出土于1号墓)和银首人俑铜灯(6号墓出土)、错金铜獏、铜鹰柱大盆、提链铜壶等。陶器有鼎、豆、盘、匜、壶等礼器。其中1号墓出土的暗纹磨光黑陶鼎具有一定特色。除此外,墓中出土的银贝、圆瓦当、浮雕石板(有人认为是六博棋盘)、透雕石板、小玉人等均属珍贵的文物。这些器物的出土,填补了中山国历史研究的许多空白,为研究中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及服饰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88年,中山古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国是春秋末年北方的一个小国,战国初年逐渐强胜起来,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它和燕、韩、宋等同时称王,后被赵、燕、齐联合攻灭,历时120年。关于它的历史发展和族属问题,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战国中山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是姬姓白狄建立的国家;也有人推测其源于商殷后裔;还有人认为中山是周的同姓。 ☚ 磁山遗址 燕下都遗址 ☛ 中山古城遗址 中山古城遗址中山古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都城。中山国建于春秋末年,是由鲜虞人建立的,战国初年逐渐强盛,后被赵、燕、齐三国所灭,历时120年。 ☚ 磁山遗址 邺城遗址 ☛ 中山古城遗址 中山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上三汲乡。古城兴建于战国时期,为中山国都城,史称灵寿城。据《世本》载,中山桓公复国后,“徙灵寿”,历时约80余年,至公元前为赵国所灭,城址从此废弃。古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凸角形,面积约60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城,中有墙相隔。东城北部为宫殿区,南部为手工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王陵区,南部为商业区和居住区。1977年至1982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全面勘查和局部发掘,出土大量文物,仅两座陵墓即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其中5件大型山字形铜礼器为中山国所特有,中山王用器如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铜灯、铜壶,以及虎噬鹿、犀牛、牛3件错金银屏风座等,均为稀世珍品。 ☚ 平山温泉 天桂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