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音乐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音乐思想

004 中国音乐思想

萌发于原始社会人们对音乐感到快乐的直觉。原始人在劳动中喊号子,丰收时欢歌狂舞,都是出于对音乐的这种直觉感受。以音乐为快乐的原始音乐思想,也为后世一些思想家、音乐家所继承。春秋时,子产说:“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左传》);战国时,荀况也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乐论》)。音乐怎么会使人快乐呢?商、周之际有一种解释: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认为音乐所以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使人感到快乐,是因为它的和谐。和或和谐,作为一种音乐观念与音乐审美尺度被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西周晚期,宫廷雅乐日趋僵化,这种原来推为“至和”的音乐,渐渐遭到冷落。人们要问:这又是因为什么?当时有个叫史伯的人,提出“和六律以聪耳,声一无听”(《国语》)。他说:世间事物有 “和”有 “同”,“和”则 “丰长”,“同”则 “弃矣”(哀亡)。音乐主“和”而忌“同”。雅乐的僵化,正该归咎于它的单调重复,不事创新。史伯把“和”与“同”加以区别,强调音乐中诸因素的对比、变化与发展,反对老调重弹,大大丰富了和谐论的内涵。史伯之后,活动在公元前6世纪的晏婴,对上述理论又作了具体阐发。但此时已是春秋后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冲击着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仅以音乐自身的和谐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音乐审美标准,已经很难解释或说明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纷纭复杂的音乐现象。于是,围绕着音乐有何社会功能、什么是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展开了新的论争。参加这场论争的虽说有“诸子百家”,实则主要是儒、墨、道三家。道家以老子为代表,崇尚“自然”,提倡“无知、无欲、无为”。他们认为,音乐美听,蛊惑欲望,有害于人生。如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上引《道德经》),劝人们只顾填饱肚皮,不要去欣赏什么绘画呀、音乐呀……,追求那些身外之物,徒然耗费精力。墨家以墨翟为代表,他们将音乐与煎烤烹炸之味、高台厚榭之居,一概视为享乐品、奢侈品,认为制造乐器、表演歌舞、观赏音乐是极大的经济浪费。因而提出“非乐”。道、墨两家承认音乐美,却否定音乐美的社会价值。儒家则不同,不仅承认音乐美,还主张利用音乐来平和人心、淳化风俗,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歌乐者,仁之和也”(《史记·孔子世家》)。歌唱奏乐是仁的精神的艺术表现。这种仁的音乐(孟子称为“仁声”)所应具有的社会功能,如后世儒者所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记·乐化》或荀子《乐论》)即要求音乐在现实生活中起和睦父子君臣关系、使众庶百姓亲附君王的作用。孔子把他的审美理想概括为“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结合,反对极情尽欲的艺术表现。孔子音乐言论不多,但对后世影响颇深。先秦学术争鸣,至秦渐趋消歇。汉朝初年,倡导“无为而治”,杂用各家之说;音乐上则以道家或道儒相参的理论为指导。这反映了当时音乐思想的矛盾与庞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地位上升,儒家乐学经典《乐记》遂被奉为一尊。《乐记》,一说战国初公孙尼作,一说西汉刘德等作。今存11篇,除3篇音乐谈话,其余8篇从音乐与感情、音乐与外物、音乐与政治三个方面,论及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表情特征、审美标准等,是一部集大成的音乐美学论著。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乐记》的主要观点(如“乐与政通”、“乐以象德”、“乐在中和”等说)曾被官方视为衡量一切音乐行为的准则。魏末嵇康著《声无哀乐论》,是在音乐思想领域里向儒学的一次挑战。该论否认音乐与感情有必然联系,认为音乐不过是乐音的和谐排列,它可以引发事先积存于内心的各种感情,却不能表达、也不会给人以任何哀乐。音乐只有形式与形式美,没有确定的内容。他说:以往所谓听乐知音,“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这个理论,在于揭示音乐内部奥秘,摆脱外部束缚,为全面认识音乐打开新路。魏晋至隋唐期间,尤其唐代,多种音乐进入中原,音乐政策较为开放,音乐发展盛况空前,原因虽有多种,但与此论影响决非无关。两宋时期,思想界为理学漫;音乐上,周敦颐提出 “淡”、“和”的主张。他说:“谈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目的是鼓吹“复古礼,变今乐”,以求“至治”(《周子通书·乐上》)。与蓬勃发展的民间音乐形成尖锐对立。宋以后,音乐理论研究渐与表演结合,所著如元代燕南芝庵《唱论》、明代王骥德《曲律》与徐上瀛《谿山琴况》、清代徐大椿《乐府传声》等,或论列词、曲演唱,或述及器乐表演,多着眼于总结实践经验。所发之“论”,皆未脱出儒、道两家,且少创见。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音乐发展面临转折关头。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提出:效法日本学习欧美,以西洋音乐为助力,创造中国之“新乐”。当时,对待传统音乐大多缺乏认识。因此,音乐中的中、西关系 (即继承传统与借鉴外来的关系) 问题,便成了乐坛上时起波澜的中心论题。“五·四”时期,蔡元培首倡中西兼采,“兼容并色”;之后,王光祈呼吁建立“一种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国乐”,他说这种“国乐,要建筑在吾国古代音乐与现今民间谣曲之上”,至于形式方面尽可取自他人”;二、三十年代,以改进国乐为己任的刘天华进一步指出,中国音乐建设“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合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他既反对“抄袭别国”,也反对“死守老法,固执己见”,主张取他国之长,补我之短,从中求得“进步”(上引《国乐改进社缘起》)。与上述讨论相游离,青主在《乐话》(1930年出版)中阐述了他对音乐是“爱的宗教”、“音乐的虚伪性”等看法,不无见的。三、四十年代,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相继崛起,他们在创建民族新音乐的实践中,强调音乐的民族形式、大众化风格以及音乐家要向群众学习等。对“五·四”以来新音乐建设中所涉及的问题,力求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音乐必须为政治服务”,音乐艺术的自身品格被忽视。1963年,在对上述种种理论进行比较、取舍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对音乐“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进入新时期以来,广大文艺(包括音乐)工作者,正在“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阔步前进。

☚ 中国近现代音乐   雅乐 ☛
000064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