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

台湾国民党当局用以控制台湾青年的反动外围组织。1952年3月29日(台湾青年节),在蒋介石亲自授意下开始筹组, 5月31日台湾国民党当局行政院颁布《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筹组细则》,10月31日宣布正式成立。初以“学校军训、爱国教育、战斗训练和服务活动”为主,其中尤其侧重于军训,至60年代初其活动方式始转向思想控制和娱乐活动为主。直至1970年才宣布解除与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的隶属关系,并以“青年运动、辅导、育乐活动”等名目申请成为“民间社团”。其最高权力机构为总部团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两年一任,由“内政部”指派。委员互选出召集人,并推举“救国团”主任。首任主任为蒋经国,现为李钟桂,“团委会”的现任主委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总部下设省、县、市及学校团委会。因受“救国团”规定强制,目前台湾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均为该团团员;各学校的“团委会”正、副主任委员,由校长、训导长兼任,主任秘书由总教官担任,基层团务则由军训教官办理。进入80年代后,“救国团”开始面临学校师生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加上受大量涌现的学生自主社团的冲击,其影响日渐式微。

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

“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

简称“救国团”。1952年“青年节” 时由蒋介石授意筹建,同年5月31日颁布“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筹备原则”,10月31日正式成立组织。蒋经国任主任,张其昀任指导委员,谢东闵、胡轨为副主任委员,蒋介石兼任团长之职。任务是培养所谓“术德兼备”“反共抗俄”“复国建国”人才,实质上是国民党的预备队。30年代,由于国民党党务系统长期由陈立夫掌控,形成CC派独大的局面,引起政学系及陈诚等当红黄埔军系将领的不满。于是,陈诚在蒋介石的同意下成立 “三民主义青年团” (简称“三青团”) ,团长为蒋介石自兼,实际负责团务的则是挂中央总团部书记衔的陈诚。其目的是与CC派所操控的党务系统相抗衡。蒋介石也有意藉“三青团”来制衡CC派。而当时刚从苏联回国并任赣南行政专员的蒋经国,也被纳入 “三青团”,任 “三青团” 江西支团书记。国民党去台湾之后,由于陈诚早一步以东南行政长官身份去台,所属嫡系军队亦完整地调防台湾,遂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军政强人。蒋经国虽为太子,但到达台湾初期只不过是台湾党部主委,难于与历任“行政院”长、“副总统”、“副总裁”的陈诚抗衡。蒋介石为了安排蒋经国接班,培养蒋经国的势力班底,对抗势力强大的陈诚派系,遂将在大陆时期的“三青团”在台湾翻版,成立“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蒋经国后来当政的支持者大都曾任过救国团的重要职务,如李焕、张其昀、胡轨、李元簇、宋时选等。此时的救国团在台湾也权极一时。但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陈诚去世,另一方面由于蒋经国历经“退辅会” 主委、“总政战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及部长、国民党中常委,逐渐进入国民党权力核心,并于1972年继严家淦之后出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正式成为蒋介石的接班人,“救国团”对蒋经国的重要性已大幅降低,甚至可谓无足轻重,因而其积极“组训青年”、厚植太子影响力的角色扮演也跟着逐渐调整,原执掌的一些业务也相继移交其他单位,其地位与作用明显下降。同时,台湾在强人政治消失、解除戒严、政治多元化后,其垄断台湾青年政治资源的局面被打破,随之而起的是许多其他反对势力,“救国团” 一方面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一方面又受到其他反对势力的指责,其在台湾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救国团”在各县、市及学校均分设团委会、总支部、支部及支分部。总团部下设秘书处、社会青年工作处、学校青年工作处、海外青年工作处、大陆青年工作处、青年育乐处、咨商服务处、青年服务事业管理处、行政管理处、会计处等十处。该团还拥有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幼狮通讯社、幼狮出版社、幼狮广播电台) 、“中国”青年服务社、青年活动中心、青年山庄、学苑、艺文中心、“中国青少年辅导基金会”“中国青少年服务事业文教基金会等” 社会活动机构,定期出版《自由青年》《幼狮文艺》《幼狮少年》《张老师》等月刊,并不定期出版各种反共读物。历任“救国团”主任为:蒋经国、李焕、李元簇、宋时选、潘振球、李钟桂。

☚ 中国时报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
000005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