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1990年中国开办证券市场。到2000年10月底,上海和深圳两地上市公司1053家,股票市值超过4.6万亿元,约为GDP的50%。中国证券市场10年筹资4660亿元。年均递增88%上市公司数量,60%市值。1990年12月19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开业。中国股市诞生。2000年,中国股民已达5000多万。到2000年11月,境内外上市公司共筹资9400多亿元。境内上市公司从10几家,发展到1000多家,股票总市值4.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5%,上升到50%。1984年11月,飞乐音响成为中国第1家公开发售股票的企业。1992年2月,真空电子成为中国第1家B股上市公司。1993年7月,青岛啤酒成为中国第1家H股上市公司,公开发售股票的企业。1999年7月1日《证券法》开始实施。2000~2005年,境内上市公司(A、B股)分别为1088、1160、1224、1287、1377、1381家,境外上市公司(H股)分别为52、60、75、93、111、122家;股票市价总值分别为48090.9、43522.2、38329.1、42457.7、37055.6、32430.3亿元;股票筹资额分别为2103.1、1252.3、961.8、1357.8、1510.9、1882.6亿元。 中国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中国1978年后的证券发行和交易市场。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扩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萌芽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从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行国库券算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十余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个较为规范、完善的证券市场已经全面形成。 ❶证券发行主体多元化。财政部、各专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发展银行等地方综合性银行、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和广大的企业都相继成为证券发行主体,特别是近几年来,公司、企业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❷证券种类多样化、系列化。目前已经面市的有国家财政债券、公司企业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和股票等四个大类,包括国库券、基本建设债券、重点建设债券、财政专项债券、转换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国家投资债券、金融债券、信托受益证券等十几个品种,筹集多种用途资金的有价证券序列。 ❸证券发行数量已初具规模。截止到1991年底,中国已累计公开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516亿元,扣除已偿还的本金884亿元外,证券余额为1632亿元,相当于全国银行吸收储蓄的1/10,有效地集聚了社会闲散资金。证券市场承受能力增大,证券期限趋于长期化,融资的稳定性、投资性和可使用性不断增强,证券市场筹集长期建设资金的功能和条件已经全面形成。 ❹证券交易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初步形成了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中心,以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和全国金融市场报价、信息、交易系统以及各专业银行的内部证券交易系统为纽带,联结沈阳、武汉等地的证券交易中心及众多证券交易机构的证券交易网络。据统计,到1992年7月底,全国专业性证券经营机构已达300多家,其中证券公司71家,基本上每个省市都有一家证券公司,证券交易网点和代办点已发展到6000多个,1991年全国证券交易总额达461亿元,其中股票交易45亿元。 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第一,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二,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转换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了企业筹资效率和资金运用效果。特别是通过股份制和发行股票试点,对改革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国有资产的流动和在市场流动中的不断增值,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机制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第三,为实现国民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由个量管理转向总量控制、由重视实物形态转向重视价值形态的转换过程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建立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和调控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探索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第四,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民收入向社会倾斜的国民经济新格局,塑造新的投融资体系,筹集长期建设资金的客观需要,有效地将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第五,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利用外资闯出了一条经济可行的新路子,既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又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 契约交易 中国债券市场 ☛ 00000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