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的农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的农业 中国的农业zhongguo de nongye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考古资料推知,大约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以前),就已出现了原始的农作物栽培和牲畜饲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最早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平原、河谷和盆地地区发展起来。到了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1~前11世纪),黄河下游平原已普遍从事农牧业活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鼎盛时期,农业活动已扩展到泾、渭河平原。秦汉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逐渐普遍使用,农耕区的范围也开始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河西走廊、河湟谷地、河套平原,特别是向长江流域以至珠江流域逐步扩展,作物品种也有所增加,冬小麦、水稻开始发展起来。东晋、南北朝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连年战争,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灾荒频繁,农业经济中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转移。南方的农业生产逐渐在全国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从唐朝中叶开始,农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水稻超过了黍、稷,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居领先地位,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如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的栽桑养蚕,棉花生产的地区扩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山区种植茶树,闽、粤等省的甘蔗栽培等。元、明、清时代,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表1 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❸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合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了多种经营,造成农、林、牧、副、渔五业比例失调。直到1978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高达76.7%,粮食作物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高达76.7%。近几年来,由于坚决贯彻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林、牧、副、渔业的增长速度都快于种植业,使中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开始有了显著的变化(见表2)。在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8.4%,比1978年提高6.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的比重下降到58.2%。 表2 中国农业总产值结构表 % ❹农业地区分布逐渐趋于合理。长期来,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反映在农业布局上是“小而全”的杂乱格局,限制了商品农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农业布局上虽然也开始出现一些地域分工,如广东、福建一带的甘蔗种植; 江苏、浙江太湖流域的养蚕业; 江浙沿海的棉花种植,但都是个体经济,规模小,生产不稳定,与大工业脱节。所以,农业生产布局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以自给自足为基础,具有多样性栽培和农产品商品性低、区域专业化不显著、区际交换不发达等基本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建设在地区分布上的变化,中国农业生产的分布也逐渐趋于合理。表现在: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与发展、农作物的地理分布有所改变、发展了城市郊区农业等三方面。配合工业中心城市、工矿建设,选择条件优越的地区恢复和新建了工业原料基地、粮食基地、副食品基地等。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迅速扩大了江苏、河北、山东等省的棉田面积,从而使上海、青岛、天津等棉纺工业就近获得了原料供应。以后相继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建立了长绒棉基地; 在哈尔滨、包头、广州等糖料加工中心周围,扩大了甜菜、甘蔗等糖料作物面积;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建立了商品粮基地; 在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等地建立了橡胶等热带作物基地等等。各种各样的商品农业基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工业原料、畜产等农副产品。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少农作物已突破原有的地理界限,扩大了适生环境。如冬小麦的北界已越过长城,推移到长城以北,东北南部、河西走廊、河套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都有种植,在高度上则达到4100米的藏南谷地。双季连作稻已从南岭以南推进到淮河流域。冬油菜的种植界限扩大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橡胶在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移植成功。 4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农业现状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人均农产品产量低,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村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等问题。今后仍然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快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的发展,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经济逐步实现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 中国的矿产资源 中国的粮食作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