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Zhongguo Kang-Ri Zhanzheng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937~1945年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并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抗日战争的核心力量。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坚持片面抗战路线,连连失利。在武汉失守后,日军对其采用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内顽固派转为消极抗战和积极反共。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主要战场。从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敌伪军170多万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领导了动员抗日、反对内战的“一二·九”运动,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一系列正确政策,克服了“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建立各阶级、各政党、各阶层、各行业以及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民族统一战线,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可以说,没有这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而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同一个小而强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的战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积极防御的理论,制订了正确的抗战路线、战略方针、政策及作战原则:一是坚持持久作战的思想。面对强敌,弱小的一方,只有在持久作战中,消耗敌方有生力量,才能改变力量对比,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抗战一开始,毛泽东就批驳了“速胜论”,提出“持久战”。把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几个阶段。在作战指导上,把战略防御内线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上的外线速决战辩证地统一起来,逐步掌握战争主动权,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二是人民战争思想。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实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实行全国总动员,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军事的、非军事的斗争相结合,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三是适时地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及时实行政治战略的转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根据战争发展及时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七七”事变后,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为分散使用的游击军和游击战。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反攻转入进攻,又及时提出由抗日游击战争向抗日正规战争转变,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转变。此种转变,关系“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
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在苏联等国际主义援助力量支持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