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戏曲通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曲通史戏曲史专著。张庚、郭汉城主编,原中国戏曲研究院部分研究成员集体撰写。1980—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册四编,所述史迹自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起,直至清代地方戏的勃兴,大致结束在鸦片战争前后。上册为一、二两编,第一编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分别论述了古代歌舞、古优与戏曲的渊源关系,角抵戏、参军戏对戏曲艺术形成的影响以及从庙会到瓦舍的发展对戏曲艺术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同时还论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产生、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第 二编介绍北杂剧和南戏的产生与发展,着重论述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康进之等重要杂剧作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评介了南戏重要作家高则诚以及南戏的舞台艺术,包括各自的音乐、表演和舞台美术。中册为第三编,介绍昆山腔与弋阳诸腔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着重分析了昆山腔重要作家汤显祖、沈璟、李玉、李渔、孔尚任、洪昇等的作品和相关的理论著述,评介了弋阳诸腔的主要作品《破窑记》、《金貂记》、《珍珠记》、《荔镜记》等,并介绍了昆山腔和弋阳诸腔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表演与舞台美术等)。下册为第四编,着重论述清代地方戏并兼及昆、弋诸腔的馀绪。介绍清代地方戏主要代表声腔的产生、流布和成长的概貌,评介了《雷峰塔》、《黄金印》等重要的地方戏剧作,并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清代地方戏的音乐、表演和舞台美术特性。全书还收录了近八十幅有关中国戏曲文物、脸谱、书影等珍贵照片。本书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出许多新探索,比较注意把戏曲艺术的产生发展置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加以分析和评介,同时还颇为重视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艺术的自身特性,既注重戏曲文学,又密切联系舞台实践。 ☚ 玉轮轩曲论 戏文概论 ☛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3卷本。1961~1963年完成初稿,未出版。“文革”后于1978~1979年加以修订,在1980~1981年间陆续出版。分4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12~15世纪)、“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14世纪中叶~18世纪初叶)、“清代地方戏”(17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中国戏曲通史 285 中国戏曲通史中国古代戏曲史专著。张庚、郭汉城主编,原中国戏曲研究院部分研究人员集体编写。全书共3册,自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论述到清代地方戏勃兴。全书收入近80幅珍贵的戏曲文物、书影、脸谱照片。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各阶段发展状况的重要物质资料。《中国戏曲通史》把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上,尽量给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说明,史论结合,体系严整。不仅注重戏曲文学,并且联系舞台演出的实际,在戏曲舞台艺术方面,也有新的探讨和突破。 ☚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戏剧组织和戏剧报刊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