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官制大辞典︱序 序 中国历史悠久,各代官制递相沿袭,按一定轨迹向前发展。历朝官修史书虽对职官均设专志记载,通典、通考等政书也有专门考述,但由于这些著作多侧重于一朝一代或某些朝代的某几类官职,加之数千年变迁,史籍浩瀚,弄清各代官职的沿革、体系、性质和职权并非易事。 有关官制研究的工具书, 宋孙逢吉的《职官分纪》, 首列《周礼》官制,次述历代沿革,兼及各种官员中之名人事迹,成书较早,且较简单。清乾隆年间,为适应朝廷需要,纪昀等奉敕编撰《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是书以清代官制为纲,对前代职官加以排比、综述和考释,是一部较系统的职官著述,纂成后除编入四库全书,又由武英殿修书处刊版印行。道光年间,黄本骥以此书为基础,删去关于历代职官的释文,存留诸表和清代设官员额,缩编为《历代职官表》六卷本。黄氏之六卷本流传较广,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方便,但疏漏、失误之处甚多。为证一职一事,人们仍不得不查寻七十二卷本或二十四史之官志。 近代以来,官制研究成为专门学问。不少学者在具体考证或综合分析方面都作出了成绩。但许多著述仍侧重于某一断代或某一部分职官,很难从中窥见中国职官沿革之全貌。许多问题,不仅一般读者感到困惑,治史者也难以作出准确回答。 一部较完整、 系统的中国职官综合性辞书,不仅是广大读者,也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政治和法律的国内外学者之急需。 鹿年兄研究中国官制近二十年,本辞典自资料搜集、总体构思、着手写作到成书也历十年有余。作为他的同辈、同事和朋友,我目睹了他不畏艰险地在科学的崎岖小道上攀登的过程。他节衣缩食,购买尽可能多的书籍:博览群书,从前人研究成果中吸取营养;挚着追求,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伏案耕耘;严谨治学,一条一目字斟句酌;广采众议,疑难处与同仁反复切磋。编撰过程中,他两次病倒进医院,身体稍有好转,又抱病工作。历经数千个日日夜夜,终于以自己的毅力和心血凝成了一部一万三千余条目、二百四十万言的宏篇巨著。 《中国官制大辞典》在内容和体例上均为一部具有开拓性的研究著述。所收词目既包括具体官职,也包括与官职相连的制度;既包括中央官职,也包括地方官职;既包括官员,也包括吏胥和在国家机构中起一定作用的职役。取材既注意大量传世的文献资料,也注意利用甲骨、金文、碑刻、简牍、文书和历史档案;对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既注意择善而从,又注意对其中失误之处依原始资料加以考释订正。全书条目简要而少疏漏,文字详细而不烦琐。释文之外,再加表析说明,数千年职官之演变一览无余。它填补了中国职官研究的空白,从而对中国史学、中国政治学和法学之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巨大之工程,在关于中国辞书编纂史上亦属少见。由于目前学界对官制总体研究水平所限,某些条目释文不够准确之处在所难免,但瑕不掩瑜。这部力作在中国官制研究史上将会留下清晰的足迹。刘海年 一九九二年春节 于北京 |
☚ 中国官制大辞典︱前言 中国官制大辞典︱编辑小言 ☛ 000066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