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著作。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哲学发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是建国后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著作。认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就是中国封建伦理学说胚胎、发展、演变与没落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伦理胚胎与形成时期;汉代至唐末五代,是中国封建伦理宗教化时期;北宋至明代中期,是定型化时期;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是动摇时期。封建社会存在着两种道德,一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一是人民的道德,也就是受压迫的劳动者的道德。两者既对立又渗透,交互表现为五种类型的伦理思想:(一)为封建地主阶级根本利益辩护的;(二)反映小生产要求的;(三)对于封建地主阶级道德提出批评性解释的;(四)反对封建地主阶级道德,提出劳动人民的道德要求的;(五)腐朽的反道德主义。处于最进步和最反动两个极端地位的,是人民的道德与腐朽的统治集团的反道德主义的道德。书中还分析了宗教道德与非宗教道德,认为宗教道德的实际作用是加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力量,是保守的或反动的,非宗教道德的实际意义是要求统治阶级减轻阶级压迫而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是进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