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病机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病机学

中医病机学

病机学是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的学说,它与病因学是密切相关的。病因学着重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病机学则着重研究人体对致病原因产生反应的过程与规律。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这对指导临床治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的,在病理上则是互相影响的。人体和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体具有适应和改善外界环境的能力,但是当环境的剧烈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就会因此而产生疾病。在保持人体本身内部以及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中、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当这种动态平衡被某种原因所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恢复时,人体就会处于疾病状态。中医病机学说涉及的面很广,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在广泛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学说,极大部分是阐明病机原理的,诸如:《素问》病机十九条,后世的六气病机、六经病机、经络病机、脏腑病机、气血病机、精神病机、津液病机、痰饮病机、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病机等,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大部分原理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并能为今后医学科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兹将病机学中一般的规律,如阴阳失调、表里出入、升降失常、寒热进退及邪正虚实作一概略的叙述。
阴阳失调
阴概指阴精,阳概指阳气,阴阳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维持动态的相对平衡,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如果阴阳动态平衡失调就会引起疾病。所以《生气通天论》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失调,是疾病病机的总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各种疾病的发生都可以归结为阴阳的偏盛偏衰。阴阳的偏盛偏衰主要有三种情况:
阴阳偏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指感受性质属阳的病邪(如风、暑、热、燥);或虽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等因素所引起的阳气偏盛,机能亢奋,而产生的发热、气粗、烦躁、口干等热性病证。故《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这类属阳的热性病变,常使阴精津液受到损耗,而导致阴虚的病变,所以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指感受性质属阴的病邪(如寒、湿),或阴气偏盛,机能衰退而生的虚寒、厥逆、痰饮、水气等寒性病证。《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这类属阴的寒性病变,常使阳气受到损耗,而导致阳气虚的病变,所以说“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常由于素体虚弱,或因大病、久病使阴阳损耗所致。阳虚则火衰,失于温煦,阳不制阴,阴寒内盛而表现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脉虚大或微细等症。阴虚则水亏,失于濡养,阴不制阳,火热内生,而表现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面色潮红、口燥咽干,急躁易怒,尿短赤,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证。由于阴阳互根,阳无阴不生,阴无阳不长,所以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虚或阳虚又常相互影响。先病阳虚,因阳气虚弱,致使精津的生成不足,而使阴也渐虚,此即阳损及阴;先病阴虚,而阴精亏损,致使阳气的化生乏源,而使阳也渐虚,此即阴损及阳。到了疾病的危重阶段,阴精和阳气虚极,由于阴竭阳脱,阴阳不能互相维系,则会导致亡阴,亡阳的发生。
阴阳格拒 这是疾病发展阶段中,阴阳失调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严重的病变。由于阴寒过盛,拒阳于外,就会导致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的病理变化;而阳热过盛,格阴于外,就会导致阳盛格阴,真热假寒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除了着重指人体本身阴精及阳气的病理变化外,在认识及分析疾病时,还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下述的表里、升降、寒热、虚实等内容。如病机属表、升、热、实者为阳;属里、降、寒、虚者为阴。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位表里的内入外出,病性寒热的相互转化,病势虚实的消长盛衰也无不体现了阴阳两方面的转化与演变。就一般而言,疾病由阳转阴是病机的逆变,常提示疾病的进展与恶化; 由阴转阳则为病机的顺变,反映病情由重转轻,有向愈之机。在综合病象,分析证候的基础上,运用阴阳理论加以归纳说明,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因此,以阴阳为总纲的病理变化,是中医病机学的主要内容。正因为如此,《景岳全书·阴阳篇》说: “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表里出入
表里,亦即内外,它代表病位的浅深,标志着病机的趋势。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指病在皮肤肌腠、经络为表,而病在脏腑则属里。在经络脏腑中又可再分表里。以经络言,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在三阳中,又是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以脏腑言,则腑为表,脏为里。如《景岳全书·表证篇》说:“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在表者手足各有六经,是为十二经脉,以十二经脉分阴阳,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太阳为阳中之表,阳明为阳中之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病之在表在里,与所受病因的性质密切有关。如六淫之邪,由外侵入,首先犯表,引起表证;而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原因则常病起于内,引起里证。如《景岳全书·表证篇》说:“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表证一般起病较急,病程较短,较易治愈。病邪在表,多有恶寒、发热、头身不适甚至疼痛等邪在表在经络肌腠的症状。病邪在表,与脏腑经络中的太阳经和肺脏关系较密切,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如《景岳全书·表证篇》说:“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外为周身之纲维,内连五脏六腑之肓腧,此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也,故凡风寒之伤人,必多自太阳经始”。肺合皮毛,亦主一身之表,《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所以外邪袭表,常内舍其合犯肺,而出现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的症状。肺气不足之人,则常因表虚不固而易感外邪。《景岳全书·里证篇》说:“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因酒色所困、皆为里证”。里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较难治愈。病变在里,则分别表现脏腑、气血、津液、精神等多方面的症状。人体的脏腑经络,原是表里相通的,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疾病可以逐渐由表入里。如《素问·缪刺论》说:“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舍于孙络,留而不去,舍于络脉,留而不去,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由于人体感邪过重或机体正气不足,以致正不胜邪时,则表邪可以入里内陷,由皮毛而经脉,进而内侵脏腑,引起脏腑的不同病变,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正如《景岳全书·里证篇》说:“表证己具而饮食如故,胸腹无碍者,病不及里也。若见呕恶口苦,或心胸满闷不食,乃表邪传至胸中,渐入里也。若烦躁不眠、干渴、谵语、腹痛自利等证,皆邪入于里也。若腹胀喘满、大便结硬、潮热斑黄、脉滑而实者,此正阳明胃腑里实之证。”又如杂病中的各种痹症,复感于邪,可以由表入里,内舍于各有关的脏。《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等。在温热病中,卫分属表,气分、营分、血分都属于里。所以,温病病至气分、营分、血分都是病邪由表入里,病情逐渐深重的具体表现。而当正胜邪却时,里病也可以出表。但是和由表入里时所要出现的各种不同里证症状情况不同,因由里出表,是疾病向愈的病机变化,各种里证逐渐减轻甚至消除,而不一定要再现表证的各种症状。
升降失常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肺之肃降,肝之升发;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气,肾之主纳气等,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而升降出入这一运动能否顺利进行,与肾及脾胃有密切关系。肾阳亦称命火,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推动着脏腑升降出入的生理活动,所以《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说: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伎巧不出矣; 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 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 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虚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 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脾胃是后天生化之源、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医门棒喝·阳明篇腑病证治》说:“升降,实由脾之转运,脾受约制而不转运,则升降失度,三焦气化不宣”。脾胃的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就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活动,所以升降失常就会波及脏腑经络,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多种病理变化。如肺主肃降,以下行为顺,若逆而上走,则发为喘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但若过亢,升发有余,则将上逆而出现面红目赤,性情急躁,眩晕,头痛,甚至昏厥等症;胃主降浊,亦以下行为顺,若失其和降而上逆,则致嗳气,恶心,呕吐,脘腹胀满; 脾主升清,能转输布散水谷精微,若清气不能升,脑海失养则致头晕目眩。运化失职,则致便溏腹泻。甚至中气下陷,则致腹部坠胀,便意频数,脱肛或子宫下垂等; 心阳不能下交于肾,肾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而表现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痠软、遗精,潮热盗汗等症;肾主纳气,若肾虚不能摄纳,则致呼多吸少,喘促短气,声低气怯,动则尤甚。故《阴阳应象大论》说: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䐜胀”以及《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等。都是指升降失常的病变而言。在升降失调的病变中,尤以脾胃的升降失调最为重要,也最为常见。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亦不能排出,多种病变将由此而生。正如《吴医汇讲·辨脾胃升降》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俾升降失宜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天折生民者已。”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密不可分,升降失常必然病及出入。《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气之开阖,必有其枢,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故人以病风寒喘咳者,以毛窍束于风寒,出入之经隧不利,而升降亦迫矣;病尸厥卒死者,以升降之大气不转,而出入亦微矣。”
寒热进退
寒和热是机体阴阳消长的具体反应,寒热进退的病机,决定了疾病的性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景岳全书·传忠录》比较具体地阐述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阳不足则阴乘之,其变为寒,故阴胜则阳病,阴胜为寒也;阳胜则阴病,阳胜为热也。”寒是机体的功能活动衰减所导致的病机,感受寒邪及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邪内盛则形成寒的病理变化。因为阳气不能布达,脏腑组织失于温煦而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或紧等症。热是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导致的病机,感受火热之邪以及因情志、饮食、劳倦等病因造成火热内郁或阴虚阳亢,则会形成热的病理变化。因热邪熏灼及脏腑组织失于阴津濡润,而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症。一般情况下,热可以由于阳胜,亦可以由于阴虚;寒可以由于阴胜,亦可以由于阳衰。但还应该注意分辨,阳胜之热及阴盛之寒属实;阳虚之寒及阴虚之热属虚。除了单纯的寒证、热证外,由于机体素质,原患疾病及感受邪气的不同,可以导致寒热错杂的病机,如本有内热而复感风寒,以致形成表寒里热;脾胃阳气素虚而外感热邪,或表热未解,而因过服寒凉,损伤中阳,以致形成表热里寒。寒热病机,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的转化,取决于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一般而言,由寒转热,是人体正气充实,阳气亢盛,邪气才能从阳化热,往往较易治疗;如果正不胜邪,阳气衰耗,则会由热证转化成为寒证,往往较难治疗。正如《灵枢·论痛》说:“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例如症见恶寒身热、无汗、苔白、脉浮紧的表寒证,由于病变的发展变化,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消失,而见发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的里热证,其病机即为由寒转热。而热证患者,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耗,可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象沉迟等虚寒证,其病机即属于由热转寒。在寒热转化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比较严重的病理变化:病机属热,而反见寒象; 或病机属寒而反见热象,表现在临床上即是通常所称的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是由于热邪内盛,阳气闭结,拒阴于外的病理变化所形成,故又称为阳盛格阴。这种病机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严重阶段,其临床表现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虽沉但数而有力,甚或兼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色深红、苔黄而干等,均为热证,其外寒属于假象,里热才是本质。根据其阳郁热盛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故亦有称为“阳厥”或“热厥”者。真寒假热证,由阴寒内盛,逼阳于外,孤阳外越的病理变化所形成,故又称阴盛格阳。这种病机在内科杂病及外感疾病的严重阶段均可发生。其临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脉大而无力,甚或兼见四肢厥冷、尿清、便溏、舌淡、苔白等,均为寒证。其外热属于假象,里热才是本质。
邪正虚实
虚与实,是概括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斗争消长形势的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指邪气亢盛,是邪气虽盛而正气犹能抵抗,邪正相持而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多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中期以及由痰浊、瘀血、水湿、饮食等停滞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有壮热,胸闷烦躁,腹胀拒按,狂躁,声高气粗,食积不化,痰涎壅盛,水湿泛滥,瘀血阻滞,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病症。正如《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为五实。”虚,指正气亏虚,是正气不足,不能与病邪抗争,而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多见于素体亏虚,或久病致虚。并随各种脏腑及其阴、阳、气、血亏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虚损见症。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纳差食少,身倦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失禁,舌质淡或舌红少苔、无苔,脉虚无力等症。如《玉机真脏论》说:“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在一些比较长期和复杂的疾病中,还常形成虚实夹杂的病变。或由于病邪久留未去,而正气已损伤; 或由于正气不足,无力驱邪,以致瘀血、痰浊、水湿等内停,均会形成正虚邪实,虚实交错的病变。正邪的斗争与消长,不仅决定着病变的虚实,而且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正邪斗争的结局,可以概括为正胜邪衰、正邪相持、邪胜正衰三种情况。
❶正胜邪衰,在邪正斗争的过程中,若正气充实,抵抗力强,邪气难于发展,则疾病的反映轻浅而病程短暂。若正气完全战胜邪气,脏腑气血的功能得以恢复,疾病趋于痊愈。
❷正邪相持,若正邪双方势均力敌,便会在一定时间内相持不下,以致疾病缠绵迁延。
❸邪胜正衰,在邪正斗争中,若邪气过盛而正气虚弱,正气不仅不能战胜邪气,甚至日益亏损,则脏腑气血的功能更为衰退,以致病势日趋恶化。

☚ 复发   脏腑病机 ☛
000095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