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儿科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儿科学

❶学科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掌握内科诊疗基础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临床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常见疾病、时行疾病、小儿杂病和新生儿疾病等方面。中医儿科历史悠久,但以宋代钱乙、董汲、陈文中等医家的贡献较突出。参见各条。
❷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参见钱乙、董汲、陈文中各条。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zhongyi erkexue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领域里的一个分科,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其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中医儿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商代殷墟出土的四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贞子疾首”、“龋”等儿科疾病记载。最早的儿科专著为《颅囟经》。《诸病源候论·总论》载:“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大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巫方是公元前28~27世纪中古黄帝时代人,《山海经》中载有十巫采药的故事,其中巫盼(即巫方)即是小儿科医生。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颅囟经》可能是卫汛所著。中医儿科学的独立发展,始于晋唐而盛于宋,唐太医署称儿科为少小科,至宋改称小方脉科。宋代儿科主要文献如: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作者不详)等儿科专著大量出现,为中医儿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金元~明清(公元1115~1911年),随着祖国医学在金元时代的学术争鸣,中医儿科学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至明清时代,又有新的进展。主要文献如: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陈复正的《幼幼集成》等儿科专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中医政策的贯彻,中医儿科学更有进展,培训了不少中医儿科专业人员,加强了儿童保健工作,并重视孕期保健,使婴儿在胎时就受到保护。随着我国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贯彻中西医结合,发展祖国医学事业的精神鼓舞下,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儿科学的不断发展,为提高我国及全世界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 中医儿科   中医论小儿生理特点 ☛

中医儿科学/小儿年龄分期/小儿生理/小儿病理/小儿病理生理诸说/小儿病因/儿科诊法/儿科望诊/儿科闻诊/儿科问诊/儿科切诊/小儿指纹/儿科辨证/八纲辨证/五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淫辨证/气血痰食辨证/儿科治法/儿科内治法/儿科外治法/儿科针灸法/儿科推拿法/捏脊法/灯火法/拔罐法/磁疗法/小儿养育/小儿调护/小儿预防/护胎养胎/初生儿特点/初生儿护养/初生儿啼哭不止/初生儿不啼/初生儿不乳/初生儿目闭/初生儿目赤烂/马牙/螳螂子/初生儿无皮/猴疳疮/初生儿不便/初生儿不尿/湮尻疮/脐病/脐风/胎瘤/胎病/胎黄/夜啼/盘肠气痛/天钓内钓/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硬肿症/小儿诸热/小儿外感发热/小儿内伤发热/小儿壮热/小儿抽搐/小儿昏迷/小儿厥逆/小儿虚脱/小儿温病/小儿风温/小儿春温/小儿暑温/小儿中暑/暑热证/注夏/小儿湿温/小儿秋燥/小儿冬温/麻疹/奶麻/风疹/天花/水痘/丹痧/白喉/顿咳/痄腮/小儿感冒/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肺炎/小儿肺痈/小儿肺痨/小儿气少/小儿嗳气/小儿嗜食/小儿厌食/小儿呕吐/小儿泄泻/小儿霍乱/小儿痢疾/小儿腹胀/小儿腹痛/积滞/疳证/小儿疟疾/小儿诸虫/小儿蛊证/小儿诸积/小儿癖疾/惊风/小儿癫狂/小儿诸痫/小儿诸痛/小儿诸痹/小儿痿证/小儿麻痹症/小儿中风/惊瘫/鹤膝/手足拳挛/小儿脚气/小儿黄疸/小儿水肿/小儿体肥/小儿羸瘦/小儿消渴/小儿诸汗/小儿诸血/小儿斑疹/紫癜/小儿心悸/小儿眩晕/婴儿不睡/好睡/昏睡/客忤/小儿中恶/小儿肠痈/小儿阴病/小儿疝气/小便不利/小儿癃闭/小儿诸淋/小儿尿浊/小儿遗尿/小儿便秘/二便失禁/大小便白/小儿脱肛/小儿肛痒/解颅/囟填/囟陷/鸡胸/龟背/背窬/五迟/五软/五硬/痴呆/继病/小儿眼病/小儿耳病/小儿鼻病/小儿唇口病/小儿口糜/小儿鹅口疮/小儿口疮/重龈重腭/滞颐/小儿齿病/小儿舌病/小儿咽喉病/小儿痈证/小儿疽证/小儿疖肿/小儿疔疮/小儿红丝疔/小儿丹毒/小儿流注/小儿瘰疬/小儿湿疹/小儿疿疮/小儿隐疹/小儿鳞体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中医儿科学 ☛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领域里的一个分科,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其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推移,中国医学不断地发展与提高,中医儿科学亦随之充实与完整。它对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保障人类的生存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儿气势微弱,肌体娇嫩,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之中,因此在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及其防治等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不能把小儿视为成人的缩影。但从中医儿科学的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治学等方面的形成来看,它又和其他各科一样,都是奠基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而发展起来的。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扁鹊名闻天下,他来到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以“下气汤”治诸婴儿“气鬲病”。著于秦汉之际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即有婴儿瘛、婴儿病癎的记述。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所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辨六经病证以论伤寒,辨脏腑病证以议杂病,师其法,用其方,治儿科急性热病、黄疸、水肿、痢疾等多种疾病都有卓效。华佗以“四物女宛汤”治小儿“下利病”。在晋、唐医家的著作中,有关儿科理论自成体系,与秦汉医学理论一脉相承。其中如西晋王叔和专攻脉学,著有《脉经》,就论述了小儿脉法。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危害小儿最大的“天行发斑疮”(天花) 的典型症状与流行。值得提出的是,此时已流传着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书中论述了小儿“纯阳”体质,小儿脉法以及惊、痫、疳、痢、丹毒等病的证治方法。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小儿病诸候六卷,共255候,是儿科疾病病源、证候学的最早记述。唐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立“少小婴孺方”,并说“若无于小,卒不成大”,载有儿科用方320首。并指出妇人受胎,要注意胎教,胎养,说明对妇人、儿童的重视。王焘的《外台秘要》虽是一部医学各科综合性著作,但其35、36两卷为“小儿诸疾”专卷,分86门,着重论述了小儿初生调护、喂养、保育以及惊悸、夜啼、中风、咳嗽、天行、伤寒等,载方400首。总之,隋唐医家不仅对于麻、痘、惊、疳儿科四大证已有所载,且治理方法亦都甚详。此外,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最早记述了小儿的指纹诊法,为后世儿科医家以“虎口三关”脉纹形色辨别疾病的先声。
中医儿科学的独立发展,始于晋唐而盛于宋,唐太医署称儿科为少小科,至宋改称小方脉科。宋太医局分九科,其中有小方脉的设立。宋淳祐九年创立慈幼局,收养遗弃的初生婴儿。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医学的飞速发展,儿科学的成就亦甚显著。此时,不仅儿科专著日益增多,而儿科医学理论体系渐臻完善。宋代淳化三年所编的《太平圣惠方》指出“腑热生于细疹,脏热生于痘疮。”对天花与麻疹的发病病机作了初步的分析。北宋儿科专家钱乙,精勤好学,于书无不窥,反对靳靳守古。阎季忠(阎孝忠)整理的《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阐明了小儿五脏寒热虚实的证候,建立五脏之方,如以地黄丸治疗肾脏怯;以泻心汤治疗心气实等,都是结合小儿疾病特点因证制方的。南宋刘昉的《幼幼新书》40卷,包括病源形色、禀受诸病、惊风急慢、斑疹麻痘以及眼目耳鼻,口唇喉齿诸条,对痈疽、外伤尤为重视,是现存的宋代儿科巨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0卷,论初生至成童诸病,均有可取,更可贵的是书中认定小儿脐风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疾病,并指出脐风是由断脐不洁所致,从而提出用烙脐饼子烧灼脐带以预防脐风;同时还介绍了骈指切除,兔唇修补等先天性畸形矫治手术。随着当时对烈性传染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董汲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痘、疹专著的嚆矢。另外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载有传统的育儿方法,其《痘疹方论》对痘疹防治亦颇有一定的影响。
金、元时期各家学说的争鸣,又一次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飞跃。善用寒凉著称的刘完素,在其《宣明论方·儿科论》认为小儿为纯阳,其病“热多冷少”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非常切合实际。善用攻下的张从正,依据《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理,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的观点,主张慎用补法。注意饮食调理,增强抗病能力,如偶然有病,则积极治疗,以期邪去正安。这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很为重要。同时,张氏还在《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记载了“斑疹伤寒”的病名。善用温补的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是引起元气与阴火关系失常,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出“病从脾胃所生,养生当实元气”,主张“阳气衰弱,不能发生,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小儿生长发育中尤为重要。小儿脏腑柔弱,如何使其由弱转强,全靠后天的饮食营养。小儿很多疾病皆源于脾胃失于健运。东垣学术思想的理论核心——脾胃学说,对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善于滋阴的朱丹溪,首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在《丹溪心法·小儿论》中指出“乳下小儿常多湿热,食积、痰热为病”,这类病证多从热化,损伤阴液。当然,小儿时期没有旺盛的阳气,就难以促使其“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脏腑和形体成长。由于阳气旺盛小儿疾病以阳、热、实证居多,因阴气不足,热盛易伤阴,实证又易转为虚证。特别是热病后期,伤及阴液尤为突出,故丹溪滋养阴液之法,实为儿科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些医家均擅儿科,在其著作中关于小儿诊法及诸病治法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李东垣的《保婴集》,朱丹溪的《幼科全书》对小儿诊法中的观形察色,辨脉,审手冷热,辨手筋脉形色,听声知病以及胎疾、噤风等均有独特的见解。元代曾世荣的《活幼心书》亦为当时儿科专著,对于小儿保育,审脉,辨证,用药等方面,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挥,反映了金元时期儿科学发展的概貌。
明、清时期,儿科学的发展,又有跃进。如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寇平的《全幼心鉴》;薛铠、薛己父子的《保婴撮要》和《保婴粹要》;万密斋的《幼科发挥》和《育婴家秘》;鲁伯嗣的《婴童百问》等,皆为儿科名著,大都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并有所发挥。如薛己继承了钱乙的“小儿五脏虚实辨证”,又以前贤之论加以补充,如在钱乙肝病胜肺、肺病胜肝的论治上,以张洁古之说为之注释,相得益彰。在五脏辨证上,薛己特别重视脾肾与各脏之间的关系,他说“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二脏之虚实而治之。盖肝者脾之贼,心者脾之母也。”这是薛己应用脏腑学说联系临床实践而发挥的。又如万密斋在钱乙“五脏所主”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在《内经》“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以及丹溪学说的影响下,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治疗方法上,万密斋效法东垣,重视调理脾胃,保护胃气,提出“五脏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补或泻,慎勿犯胃气。”这对儿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隋唐以来祖国医学即分有专科,但又不为专科所局限,明代医家勤于治学,博而能约,在学业上内、外、妇、儿兼攻且精者,颇不乏人,其医学著作,各科咸备者,屡见不鲜。如明代方贤的《奇效良方》;王纶的《名医杂著》;楼英的《医学纲目》;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在其他学科论著的同时,均有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病证的论述。王肯堂的《六科证治准绳》,其中即有幼科一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论述小儿初诞护养,变蒸,五疳、痘、麻等,颇切实际。
明代儿科学除发展专科系统理论外,仍重痘疹防治,如翁仲仁的《痘疹金镜录》,聂久吾的《活幼心法大全》、《痘疹慈航》等,立论精详,辨证确切,为清代痘疹防治树立了楷模。预防天花自公元十世纪宋代真宗时发明了人痘接种以来,明、清又有了新的进展。清初俞茂鲲《痘痧集解》: “明隆庆年间起始种痘。”清代康熙《庭训格言》有以政府命令推广“种痘”的记载。俞理初《癸已存稿》还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种痘。”可见我国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和推广,比英人琴纳牛痘法为早,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代儿科学的发展,不仅诊疗水平日益提高,儿科的专著更加繁荣。在《医宗金鉴》中,已将《幼科杂病心法》、《痘疹心法》、《幼科种痘心法》分作三卷。儿科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夏禹铸《幼科铁镜》,主张“望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陈复正《幼幼集成》,认为母体的强弱与胎儿的成长及健壮有密切关系。他在书中除论赋禀、护胎外,尚列保产论,详述“产要”,以保母子平安。
清代温病学说兴起,更进一步促进了儿科学的发展。如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幼科要略》;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解儿难》;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的《疫疹一得》;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等;更开阔了儿科证治的视野。近年来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等的治疗,就是依据温病学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取得显著成效的。《丹痧辑要》、《喉科指掌》、《重楼玉钥》以及《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诀》等专著的问世,更加丰富了儿科学的内容。
解放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中医政策的贯彻,中医儿科学更有进展。随着中医医学教育的发展,培训了不少中医儿科专业人员,加强了儿童保健工作,并重视孕期保健,使婴儿在胎时就受到保护。初生儿平均出生体重较建国前有明显增长。推行新法接生,不少地区已基本消灭了脐风。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基础上,解放前严重危害小儿的许多传染病获得了有效的控制,天花在我国早已绝迹,对儿童健康有直接影响的麻疹、白喉等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已大为降低。当前尚需加强中医儿科专业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尽快地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医师;继承、发掘、整理中医历代儿科的基本理论与临床经验;在不断提高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医疗质量的同时,大力开展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科学研究,为保卫世界儿童健康成长作出更大贡献。

☚ 中医儿科学   小儿年龄分期 ☛
000190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