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发展梯度差异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突破传统的平衡发展观点,经济界出现一场 “梯度理论”与 “反梯度理论”的论战,它对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梯度差异理论,又称梯度推移规律理论,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国内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经济技术力量的梯度,即我国沿海、内地、边远地区 (或东部、中部、西部)大体顺序呈现出“先进技术”水平、“中间技术”水平、“传统技术”水平的梯度。从“技术梯度”和“梯度传递(转移)”规律出发,主张我国应实施“梯度发展”和技术上 “梯度推移”。具体来说就是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将这些先进技术按梯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传递,这样会花费少而获利多。“让先进的更先进”,“用先进的带动后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传递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因而,它是一条多快好省的路子。
梯度差异理论提出来之后,在我国区域经济研究与实践中引起极大反响。不少理论工作者明确提出不同的观点,从不同方面对该理论展开质疑(后称之为反梯度理论)。反梯度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不一定是引进新技术的顺序,新技术革命给了不发达国家(地区)超越发展的机会,国内不发达地区随着我国继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也一定能够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从国际上引入大量资金、技术与人才,使自身的经济技术产生超越性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国内开放,接受国内第一、第二梯度转移来的、且相对比较落后的技术。如果采取“梯度推移”,可能会加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悬殊的状况,封闭了不发达地区直接引进技术、实行跳跃式发展战略的道路。
梯度差异理论虽然只从理论上指出了技术梯度推移可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却没有从实践上论证区域经济发展是如何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但是,它的提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首先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性出发,总结我国30多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与改革头几年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以技术“梯度推移”为主导的国内技术转移总格局,初步奠定了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我国区域发展理论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按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顺序展开经济布局的梯度推移战略逐渐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与实践的主流。反梯度理论作为一种微观理论来指导局部,也有其道理。它对完善梯度差异理论及解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有重要作用,它指出了资金、技术、人才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然而,反梯度理论过分偏重地区问题,过高估计了不发达地区技术经济潜力,把不发达地区个别领域、个别部门、个别行业技术经济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夸大了,其弱点在于它忽略了区域环境的制约,尤其是市场的约束。况且,反梯度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不平衡特性,它的基本政策主张仍然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因而,不论是梯度理论还是反梯度理论,都是对原有均衡配置论的突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确立并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如梯度推移论、优区位论、发展极—增长点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以及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等),基本上都是非均衡区域突进策略,在区域发展格局上大体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沿海、沿边、沿江、沿路 “四沿”发展态势,从过去的资金倾斜为主逐步调整为政策倾斜为主,试图把我国区域发展重点放在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并在投资及改革开放政策上给予较多的优惠,实施地区的倾斜式发展。这种区域突进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同我国及时调整全国区域分工格局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诸如,区域间的绝对经济差距全面拉大; 地区经济发展倾斜与产业发展推进不相协调; 地区间分地割据、拥权自卫的现象突出;区域间的经济摩擦与碰撞日益加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