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山书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在湖南湘乡县城东东台山下。相传其地水气蒸发,冉冉上升,恰似五彩莲花,升至东台山顶才悠悠散去,蔚为奇观,人称“东台起凤”、“凤凰起舞”。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湘乡举人向学部申请创办东山精舍于此,五年后落成,改称书院,设数学、格物、体育等新课程,启湘乡新学之风。二十八年 (1902),改为校士馆。三十一年 (1905) 改为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以 “公诚俭朴” 为校训。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就学,编在戊班。1940年后,校名曾改为国民学校、初级中学等。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县立简易师范。1952年改名 “湖南省东山学校”,三年后改为县办。1958年9月,毛泽东题写 “东山学校”校名。今学校设小学、初中、高中三部。原书院建筑保存完好,为高中部使用,其四周环有23米宽的便河,树木繁茂,风景宜人,有石桥与外界相连。清人黄自元所书“东山书院” 石额及当年知县陈吴萃所撰《东山书院记》碑仍嵌门首和正厅墙上。 ☚ 双蹲书院 东山书院 ☛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在湖南郴州。唐代刘瞻尝筑堂读书于城东。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 署知州满洲正黄旗人都世喜寻书堂故址始置书院。三十七年 (1772)、三十九年(1774)知州裴直方、侯云汉踵成。有大门、朝门、讲堂、饭堂及斋房40间。四十年(1775) 聘“江南名士” 犾西岩主讲。其设教,“忠告善诱,严肃整齐”,“一时担簦景从者,不但本州文人,即各属有志之士,亦皆于于而来,无不心悦诚服”。然其时尚无膏火费,诸生终“不能挟资久居”。五十八年(1793) 知州刘尔芊等捐银780余两,发商生息以作膏火,复 “延师召学者肄业其中”,公余则 “亲为训课”,一时从学者“至斋舍不能容”。嘉庆年间,捐置银钱、田亩者不断,计有银1167两,制钱463.4千文生息,年收租谷235.6石。嘉庆二十五年 (1820)又将濂溪、景贤、白莲三书院田租205.6石并入,以资生童膏火。规定每年二月初三祭文昌后 “起学”,十一月初三 “散学”,馆师束脩、薪水、聘金、节仪等银269两、米7.2石,生童月给膏火银3两,奖赏在外,看司、更夫工食银各6两,门役月给米3斗,菜钱150文。 ☚ 东山书院 白云书院 ☛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湘乡市书院路东北。清光绪十六年(1890) 乡绅发起集资建东山精舍。光绪二十六年 (1900)建成,后定名东山书院。1905年先后改学堂、学校。现为东山学校。毛泽东早年曾在此学习。1958年曾题额“东山学校”。书院面临涟水,背依东台山,与市区隔河相望,环境清幽,传为 “宝地”,旧有 “东台起凤” 之说。为典型的湘中祠堂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群处于原有成“品”字形的三口池塘环绕之中,并将塘挖通形成20余米宽的环状水面,仅留10余米通道,以为“龙脉”所在。外环围墙开两座侧门,入门经石桥进入书院主体。因受“风水” 观念的影响,桥与主体建筑中轴略有偏移。主体三进,依中轴布置大门、讲堂、大成殿(藏书楼); 东西两侧中部各有一条长廊串连六个狭长的天井,五排二层高的斋舍同向排列。均为青砖灰瓦粉墙,琉璃檐头滴水,硬山顶,木构架,马头山墙。屋宇天井,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冬暖夏凉。四周绿树成阴,环境幽雅安静。讲堂为内部交通中心,前设内院,后接过厅,两厢内廊直通,前院沿中轴砌步道,旁柱廊,左右相接,通前连后。空间环境多变,前后层次幽深。建筑群的山墙倒影于环水之中,形成明丽、清新的景观特色。197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洣泉书院 衡山邺侯书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