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周列国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长篇历史小说。明嘉靖、隆庆间余邵鱼撰有《列国志传》(一名《春秋列国志传》),现存八卷本和十二卷本两种。八卷本时代较早,从“苏妲己驿堂被魅”写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明末冯梦龙改写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删去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故事传说和周宣王以前一段历史,起于周宣王,讫于秦始皇。字数由原二十八万左右激增至七十六万左右,增加大量细节描写。清乾隆年间蔡元放又将《新列国志》略加修订润色,并加上大量评语,因为所写为周宣王以后事,改名《东周列国志》,成为近两百年来通行本子。大体取材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兼采《吴越春秋》等书所载先秦传说故事,亦有若干虚构情节。叙述颇有条理,文字也较朴实流畅,但过于依傍正史,近乎通俗历史读物。有1956年作家出版社本,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此重印出版。 ☚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前后七国志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无名氏作。有梨园旧抄本,三十二回(出)。“实演‘乐羊子怒中山羹,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二事。内容虽截然不同,以西门豹并见,遂穿插排列。想亦当时梨园演出习惯。”(阿英《剧艺续札》)其中一、四、十六、十七、十八及二十四以下共十四回为乔送河伯妇事,馀均为乐羊子事。此本所叙西门豹事以贾云、林瑞云婚姻事贯串始终,并以漳河鲤鱼精冒充河伯,为河伯开脱,与婆娑罗竹山房主人本不同。 ☚ 合欢殿 珍珠塔 ☛ 东周列国志本书叙述周朝自武王伐纣后九传至厉王,厉王暴虐无道,被国人所杀。千百年民变遂始。周、召二公拥立太子靖即位,是为宣王。宣王卒,幽王立。幽王残暴寡德,沉湎女色,专宠褒姒,废嫡立庶; 竟夜举烽火戏弄诸侯,以博褒姒一笑。后犬戎兵破镐京斩杀幽王,褒姒亦自缢。太子宜臼被诸侯奉为天子,是为平王。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亡,东周始。从此,周王室日渐式微,诸侯拥兵擅权,互相攻伐,天下多事。 郑庄公克共叔段于鄢,平定内乱后入周辅政,并假王命伐宋。周桓王怒召蔡、卫、陈三国之军伐郑,但被郑军战败。郑庄公遣使向王师谢罪,周桓王罢兵。齐襄公为世子时即与异母妹文姜淫乱,后文姜嫁鲁侯。齐襄公为与文姜延续旧情,竟诛鲁侯。齐襄公被弑,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即位,是为桓公。齐桓公虽拜管仲为相,但不听管仲劝阻而发兵长勺;鲁庄公依曹刿之计,大胜齐军,桓公深悔,遂委政于管仲,齐国大治。周厘王元年,齐桓公被诸侯奉为盟主。此后,齐桓公率军征戎、平定孤竹等,声威盖世,战绩卓著。楚成王欲与齐桓公争霸,齐桓公率七国之军伐楚,成王请盟。 晋献公宠幸骊姬,骊姬欲害公子申生,献公遂令申生率军灭虞、虢二国。申生得胜返国,但终因骊姬诬陷而自缢,公子重耳出奔。献公毙,骊姬自尽。里克往迎重耳返国为君,重耳以乘丧乱得国为耻,谢绝归国。里克复迎夷吾,秦穆公护送夷吾返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惠公出黄金百镒,令刺客谋杀重耳; 重耳亡命途中饥饿无粮,介子推割股肉为重耳充饥。 周襄王九年,齐桓公毙。齐国群公子拥兵纷争,谋夺王位。宋襄公率卫、曹、邾三国之军伐齐,立太子昭为君,是为孝公。宋襄公自谓功高盖世,实力强大,遂大会诸侯,欲得霸主之位;楚成王设计劫盟,面数襄公六罪,囚襄公于亳,诸侯奉楚成王为盟主。后楚宋两国于周襄王十四年在泓阳激战,宋军因宋襄公侈谈仁义、贻误战机而败于楚军。次年,秦穆公重兵护送重耳归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交战,晋文公恪守在楚避难时许下之诺言,令晋军退避三舍至城濮后,大胜楚军。晋文公召诸侯践土会盟,周襄王驾幸践土,册封晋文公为盟主。周襄王二十四年,郑文公、晋文公均亡,郑穆公、晋襄公立。秦穆公闻讯乘丧伐郑,蹇叔、百里奚劝谏无效,哭送秦军。晋襄公以先轸为帅,伏兵秦晋交界地渑池,擒获秦军三帅,大胜秦军。秦穆公闻讯,痛悔不已。晋襄公毙,灵公立。晋灵公荒淫残暴,民怨沸腾; 赵盾苦谏,灵公却生杀机。屠岸贾令麂刺杀赵盾,麂感佩赵盾忠诚而自杀;晋灵公再召赵盾入朝欲诛之,祁弥明、灵辄舍生忘死抢救赵盾,赵盾脱险。周定王十八年,晋伐齐; 齐、晋两军会战于, 齐军惨败。 时晋景公当朝, 屠岸贾大权在握。 屠岸贾尽斩赵盾家族,程婴、公孙杵臼保护赵氏孤儿,程婴舍己子诈称赵孤,杵臼与程婴之子俱亡。晋悼公立,赵氏孤儿赵武任司寇,屠岸贾全族被斩,程婴则自尽以报公孙杵臼。 周景王十九年,吴王夷昧之子僚嗣位。楚平王听信谗言,斩杀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次子伍员几经周折逃奔吴国。周敬王五年,伍员助公子姬光即吴王位,光自号阖闾。伍员荐孙武率军伐楚,吴军后攻克郢都; 伍员掘楚平王之墓,并鞭尸断头,弃骨抛棺,为父兄复仇。 鲁定公在位时,孔子任大司寇,定公及季、孟、叔三家均虚心聆听孔子之教。孔子立纲陈纪,教民礼义,三月鲁国风俗大变。齐景公闻讯向鲁定公进献美女、骏马,以削弱其称雄之志;定公果然中计,玩物丧志,不思国政。孔子失望而辞官离鲁,游说宋、陈、蔡、齐等国,但终不见用。孔子去鲁,鲁复衰。 周敬王二十六年,吴伐越。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所擒,勾践执养马之役,范蠡从之。勾践忍辱负重,后获释返国。勾践卧薪尝胆,勤于国政,并依文种之计,献美女西施、郑旦给吴王,吴王则耽于享乐。周敬王四十二年,勾践率越军伐吴,吴王请和未遂而自尽。周元王命勾践为东方之伯,诸侯尊越为霸。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国赵、魏、韩三家请周王分赐为侯; 赵、魏、韩三国分晋而立,晋亡。此时天下强国为齐、楚、魏、赵、韩、燕、秦七国,齐威王为六国盟主,唯秦不臣服。魏梁惠王拜鬼谷门徒庞涓为帅,又往聘孙膑; 庞涓陷害孙膑,孙膑遭刖足黥面之刑。齐威王闻讯将佯狂的孙膑救至齐国,最后孙膑设计在马陵道大胜庞涓,庞涓兵败自尽。周显王三十六年,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六国诸侯皆称王,苏秦兼佩六国相印。秦拜张仪为相,破坏六国联盟; 张仪游说楚怀王与秦通好,怀王不听屈原之谏,后被秦所囚。后楚怀王侥幸逃脱,却因无处存身而亡。屈原苦谏楚顷襄王治国强兵,却被楚王削职放归;屈原怨愤至极,乃自沉汩罗江而亡。 秦昭襄王许以十五城换取赵国之和氏璧,赵使蔺相如见秦王并无诚意,乃设法完璧归赵。蔺相如容忍大将廉颇挑衅之举,使廉颇醒悟而负荆请罪。后周赧王遣六国之军伐秦失败,秦降周王为周公,并毁周宗庙,迁周鼎入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将灭东周,周朝历经八百七十三年而祀绝于秦。秦王政当朝,先后灭亡六国。秦王政号为始皇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天下归秦。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由盛及衰,恰似经历了自然界的时序变更: 由春之繁花似锦、生机盎然渐变为秋之花叶凋零、肃杀凄凉。从周平王东迁洛邑至秦始皇兼并六国混一舆图的五百余年间,“五霸迭兴争会主,七雄扰攘竞烽烟”;诸侯彼此征伐,遍地战火连天。中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变局。《东周列国志》的作者以如椽之笔,描绘了一幅春秋战国时代动荡、纷乱的历史画卷: 历时五百年,纵横千万里; 列国数十,变故万端,事绪纷纠,人物庞沓。其间,既叙写了重大历史事件,于历史的顿挫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又刻划了明君贤臣、暴君奸佞、贤相良将、游侠义士、名士说客、爱妃宠姬等众多人物形象,从各种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死存亡中,使人看到处于历史巨变中的人的生存状况及其各异的命运。可谓人情世态备载,兴盛衰败分明。 “五霸闹春秋”,“龙争虎斗”。春秋时期的开始源于周王室日趋式微,“礼坏乐崩”的现实使列国不仅在军事上彼此争雄,而且在政治上各谋称霸之道。《东周列国志》的作者以 “任贤图治” 的儒家政治思想和民本思想为标准重新审视这段色彩纷呈的历史,将列国治乱兴衰的原因归结为是否实行了贤人政治;“总来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书尾的诗句正是作者政治观、历史观的准确概括,同时,这也是贯穿全书始终的创作思想。 作者倾注大量笔墨描绘春秋时代五霸迭兴的历史,这一部分内容占据了全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小说开卷两回所叙西周数百年之兴衰,实为全书引言,其间,作者已将其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念昭示读者: 国君英明,举贤任能,方能国泰民安; 君王失政,奸佞横行,民不聊生,必有亡国之危。这两回的描写不仅意在说明西周衰弱是东周变乱的根本原因,而且也试图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任贤图治”首先意味着君王要举贤任能,勤政爱民。齐桓公首创春秋霸业,关键在于善用管仲。昔日管仲曾箭射桓公,桓公耿耿于怀,“每戚戚于心,得食其肉不厌”; 鲍叔牙力荐管仲,指出管仲若得重用,可为桓公“射天下”。桓公面试管仲后,深为钦佩管仲的政治主张,遂给予管仲罕见之尊重: 拜管仲为相国,尊其号曰仲父,“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桓公不仅尊重管仲,而且实施管仲的治国策略: “欲使民者,必先爱民”;省刑罚,薄税敛,销山为钱,煮海为盐,安定商旅,重整军政等,齐国逐渐强盛。管仲的政治主张,儒家色彩极为浓厚; 他首先对桓公阐释 “礼、义、廉、耻”对于立国的重大意义,最后则强调任贤选能对于成就霸业的重要作用:“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齐桓公捐弃前嫌,重用管仲,终于独霸诸侯。正如蔡元放所评:“鲍叔之荐管子不难,难在桓公之肯用;肯用不难,难在即用以为相。捐射钩之恨而尊宠之,又专用之而不疑,不以小人之谗而生忌,宜管子之得以展布其才也。” 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称霸诸侯,因其嗣位后即 “大修国政,举善任能,省刑薄敛,通商礼宾,拯寡救贫”,终于 “国中大治”。晋文公勤政恤民,又任用赵衰、狐偃、先轸等文武贤臣辅政,人才济济,遂成霸主。位于西北荒凉之地的秦国,自秦穆公即位后,求贤若渴,重用百里奚、蹇叔为左、右相,实行“德为本,威济之”,“立法教民,兴利除害”的治国方针,使秦国得以广拓疆土,称霸西戎,威震中原。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即是秦穆公千方百计,搜求人才,“举之村竖之中,升诸朝廷之上,高爵厚禄,信任不疑。”为此后秦国跻身七雄、最终统一列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楚庄王即位之初,沉湎酒色,怠废国政,并悬令朝门“有敢谏者,死无赦!”但是,在申无畏、苏从等贤臣冒死劝谏的感召下,庄王幡然醒悟; 庄王随即绝钟鼓、屏姬女,并拜贤臣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整肃军法,兴修水利,灌田万顷,民皆颂之。楚庄王迷途知返,任用贤能,终使楚国复兴,霸业有成。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所囚,忍辱负重,以图复仇。勾践获释后,卧薪尝胆,“以文种治国政,以范蠡治军旅,尊贤礼士,敬老恤贫,百姓大悦”,终使越国强盛,灭亡吴国,成为东方之伯,使诸侯尊越为霸。蔡元放认为,“勾践报仇情切,其抱冰握火,尝胆卧薪,不是得力处;得力处全在尊贤礼士,敬老恤贫,繁生育,躬节俭诸事耳。勾践行此于丧败之余,且能遂灭吴而成伯。有国家者,苟能行此于无罪之时,何患国之不振耶?”蔡氏评语,可谓深得作者之心。 作者所叙春秋五霸崛起史事,无一不是君王“任贤图治”而成就霸业; 尽管春秋列国治乱兴衰的原因并非如此单纯,但作者表达的政治观、历史观,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士阶层及广大民众向往明君贤臣的清明政治的质朴意愿。作者不仅描写了成功者的伟业,而且揭露、抨击了昏暴君王宠幸奸佞之臣误国害民的罪恶行径,从反面论证了 “任贤图治”的真理性。小说描写卫宣公淫纵不简,筑台纳媳,灭伦绝理,终于惊惧染病而亡; 卫懿公因好鹤而重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民众怨愤,终致身死国亡; 齐襄公兄妹淫乱,黩武殃民,仁、孝、礼、信四德皆失,终被臣子斩杀; 陈灵公与佞臣袒服戏朝、荒淫无耻,终被征舒射杀于马厩之下;晋灵公荒淫残暴,厚敛于民,广兴土木,竟与佞臣屠岸贾以弹射百姓为戏取乐,并授意屠岸贾诛杀贤臣赵盾全族,灵公终被赵穿斩杀; 楚平王听信谗言,冤杀伍奢父子,终落得被伍员鞭尸断头、弃骨抛棺的下场;吴王夫差沉湎女色,竟赐死贤臣伍员,以致国破身死。作者对残暴之君被杀,持肯定态度,因为这些暴君误国害民,违背了儒家政训,死有余辜。在某种程度上,作者的态度也反映出广大民众的爱憎。作者对残暴之君固然予以无情鞭笞,对成就霸业后违背“凭贤图治”的君王亦不隐恶。齐桓公称霸之后,志气昏惰,追求安乐,亲近奸佞,疏远贤臣; 最后,桓公被奸臣竖刁、雍巫、开方筑墙封门所困,终致掩袂长叹而病亡。作者描写桓公之死乃因其违背管仲遗言所致,作者对桓公不能始终如一信任贤臣,感慨不已:“叹桓公一生英雄,到头没些结果。”越王勾践称霸后,不行灭吴之赏,却与旧臣疏远,疑忌范蠡、文种。范蠡被迫离越,隐居陶山; 文种称病不朝,勾践听信谗言,竟效吴王夫差之举,用赐死伍员之剑赐死文种,且闻文种死讯后 “大喜”。作者对越王屠戮贤臣的行径,通过范蠡之言予以斥责: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忍辱妒功;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 春秋五霸为谁,向有异说。①本书并未将宋襄公作为一届霸主来描写,而是将其塑造成一个刚愎自用而又昏庸愚蠢的君王形象。作者写宋襄公败齐军后,自命为不世奇功,便欲代齐桓公为盟主; 但宋襄公贤愚倒置,对愚臣公子荡唯言是听,对贤臣公子目夷之谏充耳不闻,笃信公子荡 “借楚力以聚诸侯,复借诸侯以压楚” 的天真策略,遍召诸侯设盟。至会,楚王拥兵扣押襄公,诸侯莫不唯唯,而宋襄公“顿口无言,似木雕泥塑一般,只多着两行珠泪。”后宋楚两军交战,宋襄公又奢谈“仁义”,贻误战机,使宋军大败,襄公也“身被数枪”,右股膝筋被箭所断,瘫倒于地。作者描写 “德力俱无” 的宋襄公称霸美梦终成泡影,因为他不能广揽贤才,仅有的贤臣公子目夷及公孙固亦不任用,如此昏庸之君岂能称霸于春秋乱世?故作者将宋襄公排除在五霸之外。 春秋五霸“任贤图治”,先后号令诸侯,纵横疆场,各领风骚于一时; 及至战国时代,各国推行尚贤政治,延聘各种人才,以求在血与火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东周列国志》对战国时期历史的描写,侧重于表现六国归秦的历史进程,并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士阶层不断壮大、分化的历史图景。作者在此揭示了“任贤图治” 的另一层重要含义,即不仅要有明君,而且要有贤才; 只有明君、贤才两个因素相契合,“任贤图治”方能成功。 春秋时代,曹刿、管仲等由布衣而为卿相者尚属罕见; 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了“举贤才”、“举逸民”的政治主张,这预示着士阶层的崛起。战国初期,魏文侯首先以礼贤而著称,各国遂竟相仿效,君王纷纷礼贤下士,“朝为布衣、夕为卿相”之事屡见不鲜,使士阶层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其时,游士往来穿梭于七国之间,各抒己见,各种学说“百家争鸣”,形成文化思想空前活跃、繁荣的局面。随着士阶层的不断壮大和分化,出现了流品繁杂的状况; 各国君王往往对士阶层的著名人物予以特殊礼遇,大批中下层士人则依附于豪门贵族,以求仕宦。因此,战国时期 “养士”之风盛行,而当时君王养贤与私门养士则是并行发展的。《东周列国志》对这两种情况都有所描述。例如,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各养士数千,形成当时著名的士人集团。小说描写平原君斩美人谢躄尊重门下之事,表现平原君礼贤下士的善举; 又描写孟尝君得门下鸡鸣狗盗之徒相助从秦国脱险之事及冯弹铗客孟尝, 孟尝君对冯礼遇有加,冯为孟尝君焚券收服民心之事, 表现孟尝君广揽人才的胸襟和冯式的地位低微之士的才能。 小说还描写信陵君在危急之际得门客侯生、 朱亥相助,窃得兵符救援赵国之事,而侯生本守门小吏,朱亥乃卖肉屠夫。信陵君求才若渴,又与隐士毛公、薛公同游,平原君则鄙视毛、薛二人地位卑贱; 结果,毛、薛二贤士及四方宾客纷纷往投信陵君,连平原君门下宾客也有大半投靠信陵君,后信陵君终成战国四公子中功业最显赫者。小说对私门养士情形的描写,多符合历史真实状况,同时也使读者看到豪门贵族门下广大中下层士人的构成成份及生存境况。 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时代,此时人才辈出;重视人才,“任贤图治”,即可富国强兵,在各国激烈角逐中生存、发展。反之,则亡国。小说描写齐国士人邹忌以琴谏齐威王,使威王顿悟前非,邹忌则抚琴取相印。齐威王纳邹忌之谏,节饮远色,核名实,别忠佞,息民教战,终于成为战国时期统率六国之霸主。卫国士人公孙鞅向秦孝公论述治国之策,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秦国强盛,独与六国抗衡,后秦灭六国,建立一统王朝。鬼谷子王栩四徒孙膑、庞涓、张仪、苏秦学成出世,孙、庞二人同为魏惠王所用; 但魏王不识善恶,使孙膑被庞涓陷害。齐威王设法将孙膑救至齐国,委以重任,孙膑终于战胜庞涓; 而魏王误用庞涓,蔽塞贤路,丧师辱国。苏秦游说六国君王 “合纵”抗秦,被六王封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总辖六国臣民,可谓当时士人之楚翘。苏秦被刺身亡,张仪为秦王所用,大显身手,倡 “连横”之说,破坏六国联盟,使六国分裂,终为秦灭。战国时期七雄鼎立,使大批士人得显才智; 诸国君王延聘贤才,又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实质乃人才和国力的竞争;只有“任贤图治”才能增强国力,只有“任贤图治”才能吸引人才,这一切,关键在于一国之君是否英明。 《东周列国志》的作者以“任贤图治”的儒家政治思想为创作主旨,叙写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历史的风云变幻; 其间,对春秋时代的描写主要突出贤明君主任用贤才的重大意义,并以五霸的成功为佐证; 对战国时代的描写侧重表现士阶层发展壮大,各种人才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及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作者从两方面深化了 “任贤图治” 的政治思想,完成了作者历史观念的建构。作者表达的政治观和历史观虽不无正确之处,但亦存在着重大缺陷:作者一味注重圣君贤臣的历史作用,却未能意识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方是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动力。此外,作者热衷于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道德评价,又在小说中因袭“女人祸水论” 的陈旧思想,显示出作者尚未脱离传统思维方式之窠臼。 春秋战国时代世事翻覆,鹿鼎频争,这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遂成为后世文艺作品题材之渊薮。在小说史上,春秋战国故事屡有演叙; 元刊平话中即有《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描写列国纷争、七雄逐鹿中原的故事。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据话本小说及各种有关春秋战国史事的民间传说重加辑撰,编成《春秋列国志传》于万历年间刊行,首次将春秋战国史事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来。明末冯梦龙又据《春秋列国志传》加以改写,同时参照 《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传订正旧著中之讹误,删除严重失实之情节,编成《新列国志》刊行,成为一部比较符合史实的讲史小说。清朝乾隆年间,蔡元放将 《新列国志》略作增删润色,并附夹注及回评、读法等,易名《东周列国志》刊行,实为冯著《新列国志》的评点本。然蔡氏评本却成为近二百年来的通行本,版本众多,流布极广,冯氏原著反而鲜为人知。 古代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实为两派:一派强调“传奇贵幻”,一派倾向“羽翼信史”。《春秋列国志传》的创作接近“信实”派,而《新列国志》则更进一步。冯氏 “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甚详,搜罗极富,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凡国家之废兴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 (吴门可观道人小雅氏 《新列国志》叙) 《新列国志》依据正史敷演成书,使之成为一部“信实”派历史演义小说。蔡元放评改 《新列国志》后令读者把小说视作正史的通俗读本,切莫当作一般小说阅读,则意在强调本书的教化作用。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史事纷繁,《东周列国志》作者借鉴《左传》等史著的编年体叙事方法,并以此为结构主线,统筹全书,次第敷演,事取其详,文撮其略,避免了 《春秋列国志传》叙事前后颠倒、详略失宜的结构弊病。作者用83回篇幅描述春秋五霸纷争的史事,用25回篇幅叙写战国七雄争鼎的搏杀,意在突出历史演变中的起承转合。由于作者采用编年体叙事结构,又善于剪裁,使全书繁而不乱,前后贯通,详略得当,历史发展线索清晰可辨。小说布局严谨,结构完整,将五百余年史事汇于一帙而又免于紊乱无序的状况,这既证明了作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又是本书在艺术上取得的重大成功。 中国古代小说与史著有着深刻的 “血缘”关系,两者虽同属叙事体裁,但是否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具有文学意味的细节刻划和场景描绘,则是区别史著与小说的重要标准。因为,史著叙事目的在于资政,小说叙事目的意在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东周列国志》铺陈史事虽严格本诸正史,但因为作者注重历史小说创作的艺术性,敷演增添,形容润色,使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跃然纸上,生动鲜活,并未使读者感到味同嚼蜡。例如,作者以细腻的文笔生动地描写了幽王烽火戏诸侯、郑庄公掘地见母、晋公子重耳出亡、鲍叔牙力荐管仲、退避三舍、绝缨大会、二桃杀三士、孙武演阵、掘墓鞭尸、卧薪尝胆、孙庞斗智、 冯弹铗、 田单火牛破燕、 毛遂自荐、 纸上谈兵、 完璧归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荆轲刺秦王等历史故事,其中既有对史著记载的敷演,又有细节刻划及场景描绘,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性情节。此外,对众多历史人物的性格刻划也比较成功,如周幽王、宋襄公、晋灵公、褒姒、骊姬、晏平仲、伍子胥、庞涓、孙膑、程婴、廉颇、荆轲等等,其中既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予以传神地描摹,又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所表现,使得各种人物性格特征十分鲜明。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间跨度巨大,事件众多,没有贯穿始终的历史人物,故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只能人与事俱来去,只能对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予以浓墨重彩地简单勾勒或点染,而不可能塑造出血肉丰满、性格丰富的典型形象。对这一因题材而造成的缺憾,似亦不应苛求。 《东周列国志》以浅近文言作为叙事语言,比较生动、流畅;但由于小说杂采史传而成,虽经修订润饰,亦存文笔不甚统一处。蔡元放评改冯梦龙《新列国志》,其大量评语中不乏合理见解;但蔡氏将本书等同于正史,过分强调历史演义小说的教化作用,则忽视了历史小说在文体上的独立品格,因而在艺术上缺乏真知灼见。冯梦龙依据史传编著《新列国志》,成为“信实”派历史小说的重要作品,具有某种开创意义;蔡元放取冯氏著作加以评改,“条其得失而挟其隐微”,易名刊行,使列国史事广为流传,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自然亦功不可没。《东周列国志》是继《三国志演义》之后的又一部成功的历史演义小说,在民间影响巨大,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 在《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下,明代中叶之后,出现了许多历史演义小说。吴门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序》里,曾谈及了这一情况:“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百余回,为世所尚,嗣去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列国》、《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这些历史演义小说,是以一朝一代的兴亡为线索,采撷史料,联缀成篇,类似通俗的历史读物。 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余邵鱼作的《列国志传》是部有影响的作品。小说刊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共八卷二百二十六节,起于“妲己驿堂被魅”,终于秦统一天下。《列国志传》的价值,诚如陈继儒在他的《叙列国志》里说的,《左传》的记载,史实若晦若明,经过稗官野史、渔歌牧唱的努力,使其“事核而详,语俚而显”可以补“经史之所未赅”。 明末冯梦龙依据史传把余邵鱼的《列国志传》改编为《新列国志传》,并作了较大的加工。它删去了《列国志传》中明显不符史实的故事传说,增添了不少重要的内容,因而篇幅大大增加了,小说共一百零八回。 《新列国志传》在细节的渲染、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改变了原《列国志传》所存在的简朴和粗陋的面貌。 清代乾隆年间,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蔡元放将冯梦龙的《新列国志》略作了修改润色之后,又加上了大量的评语,改名为《东周列国志》。从此,《东周列国志》就成为近两百年来最通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开始写起,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结束,前后共五百多年的历史。重点写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间彼此兼并,相互争霸的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小说长期来受到读者的欢迎,其中写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曲折引人,某些人物形象也还生动,读来耐人寻味。 这里,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小说中两个故事片段作例,以此可以具体地见出《东周列国志》的成就及其小说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东周列国志》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荒淫残暴、愚蠢昏聩的君主作了深入的揭露和讽刺,它的故事虽是从《左传》等史料来的,但经过小说铺叙就更形象鲜明。如对宋襄公这个愚蠢无能、迂阔可笑而又狂妄自大的君主的刻画就是一例。 宋襄公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国君,他对自己的力量、才能以及在诸侯各国中的威望缺乏清醒的认识,一味地盲目自大。在齐桓公去世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想代替齐桓公来作诸侯新的盟主。但当时诸侯国对他并不服气,特别是那个实力强大、野心勃勃的楚国更不把他放在眼里,对此,他竟一点也觉察不出来,错误地认为诸侯国已心甘情愿地推举他当新的盟主。 在宋襄公出发去与诸侯各国会盟的时候,公子目夷向他提出:“楚强而无义,请以兵车往” 但他认为这没有必要。目夷又说:“君以乘车全信,臣请伏兵车百乘于三里之外,以备缓急,何如?”襄公回答:“必不可。”临行时,怕目夷在国内举兵接应,失了信义,就要目夷和他同行。 可是楚国的君主楚成王,远不是像宋襄公所设想的那么老实、善良,甘心情愿地把盟主地位拱手让给他。会盟之前,楚成王就作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他挑选了一大批勇猛的壮丁紧紧地跟随他后面,这些人都“内穿暗甲,身带暗器”。他又派吕臣、斗般二员将领统帅大军,随后而进,准备大大厮杀一场,从而使诸侯会盟充满火药味。 直到各诸侯首领都到齐要正式推举盟主的时候,宋襄公还看不出众诸侯的情绪,特别是楚成王的险恶用心。他竟指望楚成王能带头向诸侯提出推荐他当盟主,他用眼示意楚成王要他说话,但楚成王就是低头不语,而且其他诸侯也“面面相觑,莫敢先发”。这时,宋襄公急了,也顾不得体面了,就自己站出来说:“今日之举,寡人欲修先伯主齐桓公故业,尊王安民,息兵罢战,与天下同享太平之福,诸君以为何如?”他想这一下大家就不会不同意了,没想到,这时楚成王非但不附和他,而且公开提出该当盟主的是他楚成王。襄公当然不服,就和楚成王力争。这时楚成王手下的大将成得臣就在旁大喝一声:“今日之事,只问众诸侯,为楚来乎?为宋来乎?” 由于诸侯各国,平素畏服于楚,齐声说:“吾等实奉楚命,不敢不至。”这时楚成王就呵呵大笑,奚落襄公:“宋君更有何说?”在这种狼狈不堪的境遇下,宋襄公说理也不行,想脱身又不得。这时只见跟随楚王的千人随从,“一个个俱脱衣露甲,手执暗器,如蜂攒蚁聚,飞奔上坛”,他们逮住了宋襄公,并把坛上陈设的玉帛器皿之类,一抢而空。接着楚成王又进一步羞辱宋襄公,在众诸侯前面数襄公的六大罪行。至此,宋襄公只有“顿口无言,似木雕泥塑一般,只多着两行珠泪”。就这样,宋襄公完全落入了楚成王所布置的圈套,搞得一败涂地,几乎丧了老命。 楚成王在当上新的盟主以后,为表示他的宽大为怀,把宋襄公放了回去。但宋襄公经过这次奇耻大辱之后,似乎根本没有从中汲取什么教训,以至一错再错,为天下笑。 楚成王被举为盟主,是出于郑伯的倡议,因此宋襄公对郑国特有意见。所以,当他获悉郑文公去楚国行朝礼时,他就起倾国之兵去讨伐郑国,并自将中军。郑文公得知这消息后大惊,急忙派人去楚国求助。此时,楚国大将成得臣向楚成王建议:“救郑不如伐宋。”楚成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就兴兵伐宋。这时宋襄公正与郑军相持,得楚兵攻宋的消息之后,就兼程而返,“列营于泓水之南以拒楚。” 公孙固深知宋国不是楚国的对手,因此对襄公说:“楚师之来,为救郑也。吾以释郑谢楚,楚必归,不可与战。”但襄公的回答却令人发笑:“昔齐桓公兴兵伐楚,今楚来伐而不与战,何以继桓公之业乎?”真太不自量力,无一点自知之明,到这个时候,宋襄公还不醒悟,还要以桓公来自比。公孙固这时只好再次提醒他:“吾之甲不如楚坚,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强。宋人畏楚如畏蛇蝎,君何恃以胜楚?”但襄公的回答更是妙不可言:“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义有余。昔武王虎贲三千,而胜殷亿万之众,惟仁义也。以有道之君,而避无道之臣,寡人虽生不如死矣。”愚蠢迂阔到如此地步,怎能不败呢? 楚将成得臣屯兵于泓水之北,他的副将斗勃要求他“五鼓济师,防宋人先布阵以扼我”。成得臣笑着回答他说:“宋公专务迂阔,全不知兵。吾早济早战,晚济晚战,何所惧哉?”看来成得臣对宋襄公了解得很清楚,深知他是个大草包,军事上一窍不通,所以完全不必要对他提高警惕。 天亮后,楚军才开始陆续渡河。这时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兵天明始渡,其意甚轻。我今乘其半渡,突前击之,是我以全军而制楚之半也。若令皆济,楚众我寡,恐不敌,奈何?”公孙固的分析及其所出的主意都是十分正确的。如襄公采纳他的意见,那楚军将会受到重创,甚至会被打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没想到襄公的反应更令人啼笑皆非,他指了指大旗说:“汝见‘仁义’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公孙固听了,只好暗暗叫苦。在楚兵都渡过河之后,成得臣正从容不迫地在指挥军士,东西布阵。这时,公孙固又提出乘楚军还未布好阵,可给以出其不意的截击:“楚方布阵,尚未成列,急鼓之必乱。”但襄公听了以后,非但不予采纳,竟向公孙固脸上吐唾沫说:“咄! 汝贪一击之列,不顾万世之仁义耶?寡人堂堂之阵,岂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兵不厌诈,这本是常识,但襄公却在这里侈谈什么 “仁义”,岂不可笑! 可悲! 待楚军布阵完之后,这时人强马壮、漫山遍野地向宋军袭来,其结果当然只能是以宋军大败告终:“宋之甲车,十丧八九”、“辎重器械,委弃殆尽”,公子荡战死,襄公自己也身被数创,右股中箭,射断膝筋,不能起立。好在有公孙固对他的竭力保护,才得以逃回本国。 宋兵死者的父母妻子都纷纷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孙固之言,以致大败。但襄公听了之后,却说:“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寡人将以仁人行师,岂效此乘危扼险之举哉!”举国上下对此无不讥笑。 历来封建时代的昏君,其表现形态有多种多样,宋襄公是属于那种愚蠢无能迂阔可笑而又妄自尊大这一类型。史料中人物的故事的素材本来就好,作者加以细节描写,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个性色彩的对话,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东周列国志》里,写了一批春秋战国时代最高统治集团中阴险狡诈、狠毒无耻的坏女人,原来的史料如《左传》、《国语》本来写得不错,但终究较简略,小说使这些人物有血有肉,形象更为鲜明。骊姬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骊姬是春秋时骊戎之女,晋献公在攻克了骊戎之后,把她夺为己有,后立为夫人。 早在晋献公当晋武公的嫡子时,他就娶了贾姬作了妃子,但贾姬没有生孩子,之后又娶了犬戎主的侄女狐姬,生了儿子重耳;娶了小戎允姓的女儿,生了儿子夷吾。 武公晚年又娶了齐桓公的宗女齐姜为妾,这时武公已老,但齐姜则年少而美,献公就和这位父妾私通了,生下个儿子,私下寄养于申氏,名叫申生。 当献公即位的时候,贾姬已经死了,就立了父妾为夫人。这时重耳已十二岁,夷吾的年纪也要比申生大,但因为申生是夫人齐姜的儿子,按封建宗法,“只论嫡庶而不论长幼的”。所以申生尽管年纪小,却被献公立为嫡子。 献公十五年,献公在讨伐骊戎归来时,带回了骊戎的长女骊姬及次女妙姬。这个骊姬是个非同一般的女子,“生得貌比息嫣,妖同妲己,智计千条,诡诈百出”。在献公跟前,骊姬“小忠小信,贡媚取怜,又时常参与政事,十言九中”。致使献公对她“宠爱无二,一饮一食,必与之俱”。过了一年之后,她就生了个儿子,取名奚齐。这时献公已把过去和齐姜的一段恩情忘得一干二净,就想立骊姬作自己的夫人,把奚齐立为嫡子。 这当然是骊姬梦寐以求的。但是申生早被立为嫡长子,而且申生又和重耳、夷吾的关系十分亲密,他们三人都在骊姬的周围,如果献公现在又要重新确立嫡子,这必然会遭到三人一致的反对,而且群臣也会不服。 于是骊姬首先拉拢献公所宠幸的梁五、车关五两大夫为自己得力的帮手,又和献公最宠幸的优人优施私通,好让他死心塌地为自己的夺嗣之计出力。 在梁五、车关五和优施的多方设计下,献公终于把申生、重耳、夷吾三人调出京城,让申生居曲沃;重耳居蒲;夷吾居屈。这为骊姬进一步施展阴谋创造了条件。 骊姬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于是又通过优施等人,用尽各种方法去拉拢献公周围一些有能耐、有影响的大夫为她所用,当她发觉亲近申生的里克功高位重,难以对付时,她就让优施用软硬兼施的手法,迫使其“中立”,把申生孤立起来。 当陷害申生的时机已趋于成熟时,骊姬就自己出场,想立即置申生于死地,实现她蓄谋已久的夺嫡之计。 骊姬装出一副十分关心申生的姿态向献公建议:“太子久居曲沃,君何不召之,但言妾之思见太子,妾因以为德于太子,冀免旦夕何如?”献公依了她,就把申生召进宫来。在申生参见骊姬时,骊姬热情招待了他,等申生入宫谢宴时,骊姬又留饭款待。总之,骊姬始终对申生装出一副特别亲热的模样,使申生对她丧失警惕。但暗底里却是另外一套,就在她送走申生的那天晚上,她垂泪向献公诉说:“妾欲回太子之心,故召而礼之。不意太子无礼更甚。” 当献公问她究竟出了什么事时,她竟凭空造谣说:“妾留太子午餐,索饮,半酣,戏谓妾曰:‘我父老矣,若母何?’ 妾怒而不应。太子又曰:‘昔我祖老,而以我母姜氏,遗于我父。今我父老,必有所遗,非子而谁?’欲前执妾手,妾拒之乃免,君若不信,妾试与太子同游于囿,君从台上观之,必有者见焉。”骊姬就这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且引用献公占有自己父妾作例子以说明申生也企图仿效父亲想占有她,以激起献公对申生的愤怒,其手段可谓恶辣之极、卑鄙之极。 待天明之后,骊姬就召申生同游于囿。她“预以蜜涂其发,蜂蝶纷纷,皆集其鬓”。姬曰:“太子盍为我驱蜂蝶乎?” 申生从后以袖麾之。这时献公在台上观望,以为申生真的在调戏骊姬,就怒不可遏,想立即逮住申生把他杀死。但骊姬这诡计多端的女人已想到如果献公当时就将申生处死,那人家一定会猜到这是她的主意,这对她显然十分不利,于是她又急忙向献公下跪说:“妾召之而杀之,是妾杀太子也。且宫中暖昧之事,外人未知,姑忍之。”于是献公就把申生放回了曲沃。 在申生回曲沃之后,骊姬想置申生于死地的阴谋却在暗地里加紧进行。她乘献公去翟桓打猎的时候,派人对太子说:“君梦齐姜诉曰:‘苦饿无食’,心速祭之。”齐姜别有祠在曲沢,申生就去祭祀。祭祀完后,就派人把祭肉献给了父亲。这时献公打猎还未归来,于是就把胙肉留在宫。献公一回来,骊姬就“以鸩入酒,以毒药傅肉”,而后再送与献公。当献公取胙肉,把酒来尝的时候,骊姬又马上跪而止之说:“酒食自外来者,不可不试。”献公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没想到”以酒沥地,地即坟起。又呼犬,取一脔肉掷之,犬啖肉立死。”这时骊姬又佯装不信,“再呼小内侍,使尝酒肉,小内侍不肯,强之,才下口,七窍流血亦死。”骊姬这时还假装出一副受了大惊的模样,急忙走下堂去,向天呼叫:“天乎! 天乎! 国固太子之国也。君老矣,岂旦暮之不能待,而必欲弑之?”说罢,双泪俱下,接着又跪在献公之前,带噎而言:“太子所以设此谋者,徒以妾母子故也。愿君以此酒肉赐妾,妾宁代君而死,以快太子之志!” 说着就要拿酒来喝。骊姬的上述一连串表演可谓精彩之极,演枝确实非常高明,使献公不能不信,也不能不感激她,宠爱她。 至此,献公对申生已是愤慨之极,他对申生已经不能再有丝毫的容忍了。他用手激动地扶起骊姬说:“尔起,孤便当暴之群臣,诛此贼子!”随即献公就将申生的“谋逆”,告之群臣。但群臣知申生受冤屈,都不吱声。这时骊姬的党羽车关五就急忙向献公表示: “太子无道,臣请为君讨之。”于是献公就派车关五、梁五为正副将,前去曲沢讨伐申生,申生最后被迫自缢而死。 其中一些细节是史书中所没有的,是作者的创造。这些细节描写的增加,使人物形象更饱满、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东周列国志长篇小说。清蔡元放改编。二十三卷,一百○八回。描写列国故事的平话。始于元代。明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依据史传加以改编,删去若干民间流传故事,艺术上亦有明显提高,成一百○八回,更名《新列国志》。元放名奡,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秣陵(今南京市)人。传至元放,始定今名。一九五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冯梦龙《新列国志》对蔡氏改本进行校勘,删去评语、夹注和读法、序言等,仍名《东周列国志》,题为“冯梦龙、蔡元放编”。故事起于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洛邑,终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包括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之历史。所叙人物和故事情节,均取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和《史记》等。揭露、鞭挞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昏聩,赞扬忠贞、勇敢,有才能的将相以及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反映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及人民的苦难。结构严谨,人物个性鲜明,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流畅。但也宣扬了愚忠、愚孝等封建伦理观念。有星聚堂本、义合斋本、咸丰四年(1854)汉口森宝斋珠墨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排印本等。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dongzhou lieguo zhi清代长篇小说。是用浅近文言写成的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的故事。明代嘉靖、隆庆间余邵鱼根据元代以来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编成《列国志》,分为八卷,从“苏妲己驿堂被魅”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全书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根据史传对它进行修订,删去了与史实不合的部分和周宣王以前的一段历史,成为108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秣陵(现南京)人蔡元放又对此书作了一番修润,加上序、读法、评语和注释,因为写的是宣王以后的事,故名之为《东周列国志》,20卷,108回。蔡元放,名奡,号七都梦夫,又号野云主人。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的《东周列国志》又作了某些校正,取消了评、注、读法、序和分卷,署“冯梦龙、蔡元放编”。 ☚ 隋唐演义 长生殿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清代长篇小说。是用浅近文言写成的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的故事。明代嘉靖、隆庆间余邵鱼根据元代以来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编成 《列国志》,分为八卷,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根据史传对它进行修订,删去了与史实不合的部分和周宣王以前的一段历史,成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秣陵(今江苏省南京)人蔡元放又对此书作了一番修润,加上序、读法、评语和注释,因为是写宣王以后的事,故名之为《东周列国志》二十卷,一百零八回。蔡元放,名奡,号七都梦夫,又号野云主人。小说起于周宣王滥杀臣民,止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全书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多年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根据《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的记载,又采用《吴越春秋》等先秦传说故事作补充,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加以敷衍,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荒淫给予比较深刻的揭露和讽刺,谴责了贪婪、奸诈的佞臣,赞扬了那些忠心为国、深明大义的王侯将相以及机智果敢的豪侠。书中每个故事独立成篇,而又相互关联,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描写也比较鲜明生动。但小说线索稍显繁复,内容上宣传的“愚忠”、“愚孝”观念也削弱了其思想意义。 ☚ 老残游记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Dongzhoulieguozhi是一部演述春秋战国故事的长篇历史小说。明代余邵鱼撰辑先秦故事,编写一部《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又依据史传,对该节重加辑演,写成一百零八回的 《新列国志》。清乾隆时蔡元放再对冯书作部分修订,并加上大量评语,易名《东周列国志》。近二百年来流行的就是蔡的修订本。小说大体取材于历史著作, 又以先秦传说作为补充。全书以春秋时期五霸迭兴,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为主要线索,在广阔的范围内,形象地再现了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生动地叙述了各国之间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多方面地表现了这一特定时代的道德观念和民风习尚, 具有较高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儒家的贤人政治思想和民本思想,是贯穿全书的根本思想。作品反复强调,一个国家要想国运昌盛,创立霸业,甚至统一天下,关键是要国君英明,辅臣贤能,要改革政治,爱护百姓。如齐桓公、管仲,晋文公、赵衰、狐偃、狐毛,秦穆公、蹇叔、百里奚,楚庄王、孙叔敖,越王勾践、范蠡等,都是作者所称赏的明君贤臣。同时,作品也揭露和鞭挞了昏庸腐朽、荒淫无耻、残暴害民的无道之君和助纣为虐的奸佞之臣。如筑台纳媳的卫宣公,兄妹淫乱的齐襄公,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君臣纵淫的陈灵公,草菅人命的晋灵公,杀贤拒谏的吴王夫差等,都是作者谴责的对象。此外, 作品还以很大篇幅突出描写各种人物的活动, 深刻表现人才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在艺术上, 《东周列国志》学习 《三国演义》的创作经验,加之作者的匠心独运,取得较高的成就。首先,作品善于剪裁布局, 构成一个宏伟壮阔而又完整精密的艺术整体。其次,作品善于运用生动的甚至典型化的情节,刻画各色各样的人物。第三,语言简练明快,流畅生动。《东周列国志》是除 《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三侠五义 李汝珍与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清代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明代余邵鱼撰《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改名为《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又作了修改,并更名为《东周列国志》。23卷,108回。《东周列国志》从西周末年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写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结束,包括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历史,内容极其丰富复杂。所有情节、人物都是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书中汲取来的。小说描写了幽王残暴无道,引起西戎之乱。平王东迁,从此周王室逐渐衰弱,诸侯国互相兼并,互相争霸。在诸侯国内部,大夫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之间也互相兼并,致使有的诸侯国被大夫所瓜分,接着出现了七雄并峙的局面。小说谴责和揭露了那些昏聩、残暴、荒淫、愚昧的帝王、诸侯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勇敢有才干的将相,也颂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断的豪侠。小说结构布局主次分明,繁简得当。故事性强,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全书的一部分。一些人物形象写得个性鲜明,相当生动,例如管夷吾、重耳、伍子胥、介子推等。 ☚ 三言二拍 杨家府演义 ☛ 东周列国志长篇小说。明冯梦龙据余邵鱼辑撰《列国志传》改编为《新列国志》、清蔡元放修订后成今名。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大体取材于史,又增入若干虚构的情节,用浅近文言写成。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长篇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明代余邵鱼撰《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补漏拾遗,根据史书作了订正,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又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评语和简要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对蔡氏的改本作了某些校正,取消了评、注、读法、序和分卷,重新出版,书名仍为《东周列国志》,题为冯梦龙、蔡元放编。该书从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写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全国结束,包括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复杂。小说描写了幽王的残暴无道,诸侯国互相兼并互相争霸,出现七雄并峙。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小说对昏庸残暴的帝王,诸侯的贪婪、奸诈做了揭露,对勇敢善良的将士作了颂扬。小说结构布局主次分明,繁简得当,人物形象描写的也十分生动。 ☚ 隋唐演义 长生殿 ☛ 东周列国志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明冯梦龙(详见《古今小说》)、清蔡元放编。蔡元放号野云主人、七都梦夫,清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曾评点陈忱著《水浒后传》。《东国列国志》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事起自周宣王时,止于秦统一,写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此书的形成有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宋元时期,就有一些关于春秋列国故事的平话本; 到明嘉靖时,余邵鱼编辑了一部《春秋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在余氏编撰之书的基础上,依据史传重新改订成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到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又对冯氏 《新列国志》加以评改,即成为《东周列国志》。蔡氏只是在冯氏《新列国志》上加了一些批语、评语,做了一些删改工作,所以此书只是冯氏原书的一个加工整理本。该书问世之后流传甚广,一般读者所见的是该书而不是冯氏原作。该书有星聚堂本、义和斋本、咸丰四年 (1854)汉口森宝斋朱墨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校勘本,题冯梦龙、蔡元放编。1986年,中国书店出版影印本。 《东周列国志》dong zhou lie guo zhiRecords of Various States During Eastern Zhou→蔡元放(Cai Yuanfang) 《东周列国志》Records of the State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