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厥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厥证

病证名。简称厥。出《素问·厥论》等篇。
❶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证。《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❷指四肢寒冷。《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❸指癃证之危重者。《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细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名曰厥。”

厥证

简称厥。出自《素问·厥论》。
❶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❷指四肢寒冷。
❸指癃证之危重者。《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细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名若厥。”

厥证

病症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包括气厥、血厥、痰厥、食厥。有虚实之分。实证为气盛上逆,挟血挟痰挟食,蒙闭清窍所致,治宜顺气活血,豁痰消导。虚证为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或血不上达所致,治宜补气升阳养血。

厥证juézhènɡ

病症名。简称厥。出《素问·厥论》等篇。
❶泛指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但大多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症。《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 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详见各条。
❷指四肢寒冷。《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有寒厥、热厥、蛔厥等区别, 详见各条。
❸指癃证之危重者。《素问·奇病论》: “有癃者, 一日数十溲, 此不足也。身热如炭, 颈膺如格, 人迎躁盛, 喘息气逆, 此有余也。太阴脉细如发者, 此不足也……病名曰厥。”

厥证

厥证

厥证,是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时能渐渐苏醒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但发病严重的也有一厥不能复苏,因而导致死亡者。《景岳全书·厥逆》:“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 厥证中亦有不少无神志昏迷。各种厥证,应加区别。
病名考证
厥与瘚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脾脉……缓甚为痿瘚。”《内经》对厥证设专篇论述。《素问·厥论篇》有“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的记载。《金匮要略》提出卒厥的名称,认为卒厥是突然发生的厥证。《儒门事亲》根据厥证发病的症状、病因的不同特点,列有尸厥、痰厥、风厥、酒厥、气厥、骨厥、臂厥、肝厥、阳明厥等名称。《景岳全书·伤寒典》宗《内经》、《伤寒论》论厥的精神,明确提出“厥有二症,曰阳厥,曰阴厥也;阳厥者,热厥也;……阴厥者,寒厥也”的见解。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与阳气偏衰及情志等因素有关。《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可以导致寒厥; “肾气有衰,阳气独胜”亦能引发热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则认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儒门事亲》明确指出与“纵情嗜欲”、“醉饱入房”等因素有关。《丹溪心法》主“痰”,以及由于“气虚”、“血虚”所致。《医学入门》则提出“暑耗气发厥”的论点。综合各家之见,厥证常见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气机逆乱:由于恼怒或骤受惊恐,气机逆乱,上壅心胸,蒙蔽窍隧,发为气厥。或因元气素虚,每于过度疲劳或悲恐之时,气虚下陷,清阳不展,突然发生昏厥。《景岳全书·厥逆》所谓:“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厥也。”
(2)血菀营亏:素体肝阳偏亢,或肾阴素虚,水亏火旺,暴怒之后,血随气逆,清窍蔽塞,则昏厥不知人事,或妇人产后失血过多,或呕衄不止,营血亏虚,以致气随血脱,发生昏厥。正如《医贯·主客辨疑》所说:“肝藏血而主怒,怒则火起于肝,载血上行,故气血菀于上,是血气乱于胸中,相薄而厥逆也。” 《景岳全书·厥逆》则谓:“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
(3)痰壅气闭:嗜食高粱肥甘之品,脾胃受伤,或素体亏虚,运化失常,以致聚湿生痰,阻于中焦,气机不利,偶因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蒙清窍,以致突然眩仆而厥。故《医林绳墨·厥》认为:“有痰厥者,痰气逆行于上。”
(4) 酒食阻滞:酒食不节,醉饱过度,以致胸中填塞,胃气痞阻,或稍感风寒外邪,或骤逢郁闷不乐,食气交并,引起昏厥。或小儿饱食太过,亦易发生厥证。故《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指出:“食厥者,醉饱后感风寒,或着恼而饮食填塞,胃气不行,……或因酒而得,亦名酒厥。”
(5) 暑热熏蒸:盛暑炎夏,久曝于烈日之下,或操作于高温之室,或感受秽浊之气,郁于胸中,气机升降失常,清窍闭塞,上下阻隔而发厥证。
分类
除《素问·厥证》以六经的不同形证,立名曰巨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外,一般可根据寒、热、气、血、痰、食等不同病因和表现,进行分类。寒厥包括《类证活人书》的冷厥,《杂病源流犀烛》的清厥等。热厥包括《伤寒绪论》的厥晕等。气厥包括《赤水玄珠》的气虚厥,《丹溪心法》的气实厥等。血厥包括《景岳全书》的血脱厥、血逆厥。《类证治裁》的郁厥等。此外,尚有《儒门事亲》的痰厥,《明医杂著》的食厥等。
辨证要点
当分清寒、热、虚、实。寒厥必有手足厥冷,恶寒踡卧,舌苔白,脉沉细,或见神志不省;热厥常见手足冷而不过肘膝,突然昏厥、烦躁、口渴,舌质红,脉滑数;虚厥一般多见气息微弱,张口自汗,脉沉伏或沉数;实厥一般多见气壅息粗,四肢僵直,牙关紧闭,脉沉伏或沉实而数。厥证虽以寒、热,虚、实作为辨证要领,但就临床所见,往往错综复杂,或本虚而标实。如劳倦内伤,脾运不健,痰浊中阻,气机不利,复因骤受精神刺激,痰随气逆而致昏厥。至于阴阳气血偏虚,挟痰挟食,气逆血菀,参杂互见,尤当详辨。《证治汇补·厥证》论本证的辨证:“厥有多端,须分阴阳虚实。如未厥前吐泻不渴,身凉踡卧,及已发而脉迟,口出涎沫者,阴厥也;如未厥前便秘溺涩,口渴身热烦躁,及已发而脉数大,口中反干燥者,阳厥也;若厥而口噤牙闭者,实厥也;厥而口张自汗者,虚厥也。” 至于辨厥证之预后吉凶,该篇又说:“厥症身温汗出,入腑者吉;身冷唇青,入脏者凶;如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者死;指甲青黑者死;或醒或未醒,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如口开手撒,五脏绝症巳见一二,惟大剂参附,兼灸气海、丹田,间有活者。”
病证鉴别
厥证应与中风、痫证作鉴别。中风与厥证均可出现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但前者不易苏醒,常伴口眼斜,半身不遂,醒后多有后遗症;后者昏厥,移时能逐渐苏醒,常伴面色苍白,四肢逆冷,醒后无后遗症。痫证与厥证都可出现突然昏仆,涌吐痰涎,但痫证常有反复发作病史,且伴惊叫,抽搐等症,醒后一如常人;厥证较少反复发作,且无惊叫,抽搐等,可资区别。
治疗原则
如卒然昏厥,不省人事,应及时进行抢救,实厥者,一般先用搐鼻散吹鼻取嚏随后调灌苏合香丸或玉枢丹以开窍。虚厥者,急用参附汤灌救,以回阳固脱。如兼见阴虚者,宜用生脉散以益气救阴。此外,并可配合针灸疗法,以促其复苏,然后进行辨证治疗。一般寒厥宜温阳散寒; 热厥宜清热泻火; 虚厥宜选用益气、养血、补阴、助阳诸方; 实厥可分别采用豁痰、消食、顺气、活血等法。
由于厥证与惊恐、恼怒、抑郁等情志因素以及与劳倦内伤,酒食不节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平时应对病人作必要的劝导,帮助其排除思想苦闷,使能怡情自遣,宽怀调养,并应避免暴饮暴食和注意生活护理。
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精神性疾患,如癔病等,都可以参考本证进行辨证治疗。

☚ 瘀血发痉   寒厥 ☛

厥证jué zhèng

❶syncope
❷coldlimbs
❸upward adverse flow of q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