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发日钞
宋代浙东学派的著作。又称《黄氏日抄》。九十七卷(佚二卷,今存九十五卷)。南宋黄震著。黄震(1218—1280),字东发。江西慈溪(今属浙江)人。学者称于越先生。思想家。宝祐四年(1256)进士。任华亭县令,抚州太守,官至史官检阅,与修国史。因议论当时弊政,官降三级。后知府州。为官清廉,打击豪强地主屯积居奇,抑平粮价赈救灾民,废止社仓纳息制度,禁止淫祀等迷信活动。南宋灭亡后,于至元十三年饿死于宝幢山中。门人私谥文洁。黄震是浙东学派中东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后学中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
《东发日钞》对经史百家进行了广泛的评论,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提倡践履身躬,特别反对在朱熹之后亦步亦趋。认为义理之学,正为躬行而设,其根本目的是达天下国家之用。批评理学家专言性与天道,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对禅学和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用心于内,近世禅学之说耳。”批判了“心即天”的观点,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心之灵,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但不能以心为天。反对所谓“人心道心”、“即心即道”的观点以及宋儒虚远玄妙的所谓“三圣传心”之说。认为心只是灵明,它不能传,也不须传。所谓传道,既不是“单传心印”之“传”,也不是虚托孤立之“道”。批评邵雍的“先天之说”,指出“若康节所谓先天之说,则《易》之书本无有也。”尽管推崇朱熹,但对朱熹关于《易》的解说不以为然,“学者当以晦庵诗传为主,至其攻《易》古说,闻有于意未能遽晓者。”
认为“理”存在于万变的事物之中,是“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准则”。黄震说:“理无定形,随万变而不齐。”同时也承认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主张以《易》言理,“日用常行,无往非易”。相应地,他把“道”解释为:“夫道即日用常行之理。不谓之理而谓之道者,道者大路之称。”“凡粲然天地间,人之所常行者皆道矣。”“而非有超出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在“道器”问题上提出了“道不离器”的观点。道既不超出天地之外,也不超出人事之外,不能离开桑麻谷粟相养之实道。
主张“格物穷理”之学。肯定人的思维活动是客观对象的反映。在知行问题上受到朱熹的影响,主张知先行后说。
黄宗羲称《东发日钞》“旁搜博征,曲而通,确而明”(《宋元学案·东发学案》)。
有元沈逵本,清乾隆汪佩锷校刊本,附入《古今纪要》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