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不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不寐

病名。出 《难经·四十六难》。又名不得卧、不得眠、不能眠、失眠等。指以睡眠时经常不易入眠,或睡眠短浅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为主的病。《景岳全书·杂证谟》: “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不寐虚证,多因阴血亏损,中气不足,或心脾两虚所致。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为主。火亢则兼降心火,方用酸枣仁汤、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因中气虚弱者,症见失眠,神疲乏力,食欲减退。治以补气为主,方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因心脾两虚所致者,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寿脾煎等。也有因胆虚所致者,详见胆虚不眠条。实证不寐,有外感时邪和内邪滞逆之不同。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详各条。内邪滞逆者,又有痰浊内阻、水气凌心、肝火、胆火、胃中不和数种。痰浊内阻者,症见不寐,呕恶胸闷,苔腻脉滑,治以化痰为主,用温胆汤加减。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肝火、胆火、胃中不和者,详见肝火不得卧、胆火不得卧、胃不和卧不安等条。

不寐

即不得眠、不得卧。失眠也。

不寐

病症名。又称”失眠”、“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指经常不能正常睡眠。多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或心火,肝阳扰动;或心胆气虚,或胃中不和等影响心神而致。治宜补益心脾、降火泻肝、镇惊安神、和中等。还应注意精神治疗和生活调摄。

不寐

不寐

即失眠,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甚至彻夜不眠的一类病证。首见于《黄帝内经》。常见于西医学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等。老年人体虚,易被情志所伤,耗伤心肝肾气血,或情志抑郁化火生痰,扰动心神,而致此证。临床分五型辨证论治:
思虑劳倦心脾两虚,不易入睡,或睡中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或兼见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药用归脾汤。若脾虚便溏者,加山药、扁豆各15克。
心阴不足虚火内盛心烦失眠,入睡困难,手足心发热,盗汗口渴咽干,口舌糜烂,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药用黄连阿胶汤(《伤寒论》方:黄连、黄芩、生地、阿胶各10克煎汤,鸡子黄1枚,对入服)煎汤服。
郁怒伤肝,气郁化火难以入睡,既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善叹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治宜疏肝安神,药用酸枣仁汤加柴胡10克。如肝郁化火明显。口干口苦,苔黄,药用加味逍遥丸加夜交藤、忍冬藤、珍珠母,柏子仁各15克。
心虚胆怯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自汗,舌淡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用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方:人参、茯苓、茯神、菖蒲各10克,龙齿15克)加炒枣仁、夜交藤、牡蛎各15克。
痰热内扰失眠心烦,口苦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嗳气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化痰清热,养心安神,轻者用温胆汤,重者用清火涤痰汤(《医醇賸义》方:胆星、贝母、竹沥、姜汁、茯神、麦冬各10克,柏子仁、丹参各15克、僵蚕、菊花、杏仁、橘红各10克)。老年人易受外界刺激而情绪波动致病,故应注意精神方面的调摄;尽量避免或消除居处噪音,每日适当做一些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睡前不宜饮浓茶等刺激品,注意生活规律,患病后,为更好地安神镇静入睡,宜在午后或午休及晚上睡前各服药1次。

☚ 心悸怔忡   多寐 ☛

不寐búmèi

病症名。出《难经·四十六难》。又名不得眠、不得卧。通常称为失眠。指经常不易入寐, 或寐而易醒, 甚至彻夜不眠。可由阴血亏损, 中气不足, 心脾两虚或多痰、停水等多种原因而使心神不安所致。由阴血不足, 心失所养者, 常兼见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 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 治宜滋阴养血为主, 火亢则兼降心火, 用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方。中气虚弱者, 症见失眠而神疲乏力、食欲减退, 治宜补气为主, 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多痰者, 症见不寐、呕恶胸闷、苔腻、脉滑, 治宜化痰为主, 用温胆汤等方。由水气凌心者, 症见不寐、心下动悸, 治宜通阳利水, 用苓桂术甘汤加减。由心脾两虚所致者, 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脉细、舌淡等, 治宜补益心脾, 用归脾汤、寿脾煎等方。因年高气虚或血亏而致不寐者, 宜用益气或补血。病后气虚、血亏、痰滞而失眠者, 治宜参照上法。因胆虚而致者, 详胆虚不得眠条。如病后余热未清而致不寐, 常见虚烦不宁、舌红口干等, 治宜清余热, 养阴津, 用竹叶石膏汤等方。在失眠治法中, 除辨证用药外, 一般常配合养心安神药。

不寐

不寐

不寐是指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的病证。不寐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点,通常称失眠。
病名考证
不寐名称,见《难经》。《内经》称“目不瞑”、“不得眠”、“卧不安”或“不得卧”。《中藏经》称“无眠”。《外台秘要》称“不眠”、“不得睡”。《圣济总录》称“少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称“少寐”。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或胃不和而产生。《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张仲景认为阴虚火旺,脏腑失调,《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中藏经》卷上认为胆冷,指出“胆冷则无眠”。《太平圣惠方·治胆虚不得卧诸方》更阐明胆虚不得寐之因,曰:“夫胆虚不得睡者,是五脏虚邪之气内淫于心。心有忧恚,伏气在胆,所以睡卧不安。”《甲乙经》强调精神情志因素,指出:“脏有所伤,及情有所倚,则卧不安。”巢元方主心热,《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王焘主心虚,《外台秘要·虚劳下》:“心虚不得睡,多不食。”王怀隐主胃气虚,《太平圣惠方》十二卷:“胃气虚乏,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心神烦闷,不得睡卧。”严用和主胆气实热,《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胆气实热不得睡,神思不安。”龚信主痰,《古今医鉴》:“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戴元礼主痰涎沃心,心气不足,《证治要诀》:“大抵惊悸、健忘、怔忡、不寐、心风,皆是痰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沈金鳌主心血虚而有热,并认为与五脏相关,《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不寐,心血虚而有热病也。然主病之经虽专属心,其实五脏皆及之也。”余震主心肾不交,《古今医案按选·不寐》:“寐虽由心,必赖肾之上交。”秦景明主火热,《症因脉治·不得卧论》:“不得卧之症,诸经皆有,主热者多。”《温病条辨·下焦》汪瑟庵按:“不寐之因甚多,有阴虚不受阳纳者,有阳亢不入阴者,有胆热者,有肝用不足者,有心气虚者,有心液虚者,有蹻脉不和者,有痰饮扰心者。”归纳起来,以下列数种较为常见:
情志所伤: 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血暗耗,心神失养;或恼怒抑郁,久而化火,扰动心神;或卒惊大恐,气陷伤胆,决断无权;或心有所慕,欲念无穷,神驰不收,皆可导致心神不宁而不寐。
外邪所伤: 邪气客于五脏六腑,格拒卫气于阳而不眠。邪热在表,气分大热,邪热在里,热入营血,余热不尽皆可致不得卧。
气血亏虚: 秉赋不足,或久病失养,或误治伤正,或劳倦过度,以致气血亏虚,神失所养,怯而不安,发为不寐。
阴虚火旺: 邪热伤阴,心火独盛;或肝肾阴虚,相火上扰;或肾水下亏,心火上炎,心肾不交。阴虚则神失所倚,火扰则神不守舍,以致水火不济,神躁不宁,难以成寐。
胆气失和: 胆虚气怯,或痰火扰动,以致胆失清静之性,决断之职,神魂不定,而成不寐。
胃气不和: 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壅遏中焦,胃失和降,睡卧不安。
水饮内停: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停饮,水饮凌犯心阳,或痰饮聚肺,肺气上逆,致喘息而不得卧,或痰涎内扰肝胆,致不能安卧。
《景岳全书·不寐》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不寐的病因病机,不外正虚和邪扰两端。正虚多涉及心脾肝肾胆等脏腑,邪扰则以火热、痰饮、食滞为多。
分类
《古今医鉴》以虚、痰分为两种。《景岳全书》以虚、实分为两类。《症因脉治》分外感、内伤两类。今临床分为虚证不寐和实证不寐两类。虚证不寐包括血虚不寐、气虚不寐、阴虚不寐、阳虚不寐等。实证不寐包括外感不寐、肝火不得卧、胆火不得卧、心火不寐、痰热不眠、余热不寐、胃不和卧不安、水停心下不得眠、瘀血不寐等。
辨证要点
无邪者,皆虚证。虚证不寐总因正气亏虚,有血、气、阴、阳之别。血虚者,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气虚者,神疲倦怠,少气懒言;阴虚者,烦热盗汗;阳虚者,形寒肢冷。有邪者,多实证。实证不寐是因邪扰心神,有火、痰、食滞、饮、瘀之异。肝火者,烦躁易怒,两胁胀痛;胆火者,心烦口苦,躁扰易惊;心火者,面赤心烦,口苦溺赤;痰热者,头重心烦,胸闷泛恶;余热者,胸膈窒闷,嘈杂心烦;胃不和者,胃脘满闷,不思饮食;有咳逆气喘不能正偃者。有水停心下者,心下动悸,头晕目眩;瘀血者,胸中闷窒,舌黯脉涩。
病证鉴别
不寐应与癫狂相鉴别。不寐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证,癫狂病虽时有不寐症出现,是因癫狂病变所致,而以神志疾患为主要病症。此外因肺痈、疼痛、瘙痒等原因而致的不能入睡,亦不属不寐病,当以肺痈、疼痛、瘙痒论治;而《内经》中所说的“不得卧”,虽包括有不寐病,但亦有其他病变,不宜概以“不得卧”为不寐,应有所分析。因被褥冷暖太过,或天时寒热不均,或偶因精神刺激,或睡前饮浓茶、咖啡、吸烟、饮酒等原因,致不能入睡,与本证所论不寐,当有所区别。
治疗原则
不寐的治疗,首先分别虚实。一般而论,实证不寐易治,虚证不寐治疗比较困难,取效亦较慢。虚证不寐治宜扶正,正复则神宁。实证不寐治当祛邪,邪祛而神自安。无论虚证、实证,安神宁心之品皆可随证选用。虚证不寐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分别,而以血虚、阴虚为常见,治疗应当益气血、调阴阳、补脏腑、安心神,必以养血益气为先务。《景岳全书·不寐》:“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皆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实证不寐有火、痰、食滞、水饮、瘀血的不同,而以痰、火为多见,治疗应当清热泻火、化痰、和胃、蠲饮、祛瘀,配合宁心安神之法,而以清热化痰为要则。若虚实夹杂,因虚致邪者,虽有微痰微火,但当治其虚,气血恢复而诸证自退。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寐,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两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伐,仍当以补养为主,而略佐清火化痰之药。
护理及预防
不寐的调摄,古人即已注意饮食衣被、睡眠姿势和睡法对促进睡眠有着密切关系。《养生余录》:“濯足而卧,睡卧勿覆头。”《寿世保元》引《千金方》睡诀云:“睡则必侧,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老老恒言》:“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项,默数鼻息,近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住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联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 以上论述,始自睡前准备,次而睡眠姿式,终至宁神入眠皆有记载。总之,应消除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清心寡欲,防止情志方面的不良刺激。睡前不宜过于看书、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睡卧以时,睡则侧卧,睡前洗足。注意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升阳助火劫阴之品,晚饭不宜过饱。睡前不饮茶、咖啡、酒等饮料,不吸烟。加强体育锻炼。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参加气功、太极拳等体育活动,对治疗具有积极的配合作用。

☚ 风痫   实证不寐 ☛

不寐

不寐

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一般所谓失眠。其证情不一,总宜分辨虚实及病因,应用适当的气功治疗。
(1) 凡兼见头晕眼花,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乃心脾两虚所致。可选用下列功法以健脾益血,养心宁神。
❶取坐位,闭目凝神。伸一脚,屈一脚,将两手交叉,置于颈后向前牵引。同时头向后仰,使两力相拒。着力时吸气,放松时呼气,呼时默念“呼”字,行三十六次,收功。
❷蹲下,闭目凝神,以两手拒地,头向左右转动反顾。反顾时吸气,头恢复原位时呼气,呼时,默念“呼”字,凡三十六次,收功(以上二法,均见“养性书”,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
❸常以季夏之月朔旦(初一早上),并四季之末十八日,当太阳初升的时候,正坐,闭目凝神,闭气五息,鸣天鼓十二通,吸坤宫之黄气入口,合口中液津咽之,共十二次,以补呼气之损,却脾之虚(《遵生八笺·四季调摄笺·修养脾脏法》)。
(2) 凡兼见口干津少,便秘尿赤,五心烦热,腰腿酸软,舌质红,脉细数者,乃阴虚火旺所致。可选用下列功法以滋阴平阳,清热降火。
❶寅时(可不必拘于寅时,临卧前为之尤好)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素问·遗篇刺法论》)。
❷不论行住坐卧,亦不必拘于时刻,但先闭目冥思,待神调气定后,行叩齿36~72次; 再以舌拄上腭,或压下腭; 或以舌上下前后左右搅动,久之津液自生。待满口后,作漱口状进行鼓漱,并如咽硬物状分三口吞下,吞时还当汩汩有声,将胸中元气顺至脐下丹田(《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此法不但是治阴虚妙方,且能降逆气,健脾胃,清心火。
❸以舌柱上腭,凝神悬壅垂(在小舌头处)。存想该处有一股凉水,流向口中,待满时,吞下。
❹摆好姿势,凝神入静后,意引喉下凉水上升,或舌顶上腭,或舌压下腭,则津液自生,咽下。
❺摆好姿势后(不分坐卧),凝神入静。用意引肾水来至咽喉; 或用意引涌泉肾水升上,遍流周身(以上三法,均见“保生秘要”转引自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二)。
(3) 凡兼见嗳气呕恶,吞酸嘈杂,脘腹胀硬,口淡纳少,舌苔厚腻脉紧数者,乃宿食内停,胃气不和所致。可选用下列功法以消痞满,和胃气。
❶两手努力向左,头身则同时尽力向右,使相拒; 次将两手努力向右,头身则同时尽力向左,使相拒。如此一左一右,各行二十一次(《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
❷不拘行住坐卧,随时行“延年九转法” (功法见该条)。或选用“延年九转法”中的以下两节功法: 先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向下,直推至高骨,计二十一次; 以右手由左向右绕摩脐腹二十一次。
(4) 凡兼见头重胸闷,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痰稠而粘,苔黄腻,脉弦数者,乃痰火内扰所致。可选用下列功法以化痰清热。
❶伸足坐定,以双手手指拒地,撑起用力,低头躬身,而下扳足尖三次,咽津而降幽阙,躬起二十四次。次行静功,意存肚脐,运尾闾气八九度,入静,痰火自降(“保生秘要”转引自《杂病源流犀浊》)。
❷意存痰火阻滞处,次用意推开大肠九曲,向谷道去,以顺其气; 次以手按于两乳下揉按数次,定神养气,然后着意将胸前痰火剥开向两边分散。复想上焦气降下焦,则膈自通,而痰自化(“保生秘要”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七)。
此外,古人还曾提出了许多治不寐症的经验,如结合前述功夫运用,则效果更好。
❶操法: 是集中神意以排除杂念而入静安眠的一种方法,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及观丹田,意守“归元”(下丹田),或存想真气在丹田四周旋转等(《老老恒言》及《保生秘要》)。
❷纵法:是一种放松形体,解除精神紧张的安眠方法。即在上床后,不必焦虑能否入睡,亦不强求排除杂念或意守,只是心情舒畅地将心思荡游于飘渺无我的松快境界,久而使人渐入朦胧之境,就可自然地不知不觉地睡着 (《老老恒言》)。
❸寓操于纵法: 每夜就寝前,即收敛己心,勿萌杂念,惟游思于素所历山水佳处,任情一往,定而能静,心渐即于杳冥之中,则不期寝而自寝了(《冷庐医活》)。
❹以静求静法: 于黄昏后就寝前,勿即上床就寝,盖心欲求寝,而寝愈难。不如先选安静环境,兀然静坐。坐时,或自觉困倦万分,或自觉身如朽木、顽石,或自觉心如死灰,以自然入于“坐忘”状态而产生睡意,待睡意浓,乃上床安然入睡。
❺以动求静法: 于黄昏后就寝前,既不匆匆上床就寝,亦不拘于静坐,但专心一志炼些柔和而有节律的动功,使血脉流畅经络无阻,胃气和顺,形神两松,人我皆忘,自然睡意浓郁,得以安然入睡(《老老恒言》)。
关于姿势方面,对能否睡着睡好,亦很有关系,古人经验中有:
❶“五龙盘体法”,要求东首而寝,侧身而卧(仰卧易使胸膈壅滞,气机不畅,难以安睡。故古人有“寐不尸”之戒),如龙之蟠,如犬之曲; 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脐腹; 一只腿伸,一只脚缩,使身体安泰,自然神气归根,呼吸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息既调,气既伏,即可迅速睡着(《老老恒言》)。
❷向右侧,安心静卧,能舒展脾胃,开阔心肺有安眠作用(《蠡海集》)。陈希夷除主张向右侧而卧外,并同时屈右足右臂,以右手上承头,伸左足,以左手置于左股间。使形体舒适,心安气和,自然安睡。

☚ 太极拳   眩晕 ☛

不寐

不寐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难于入寐,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睡眠不熟,或彻夜不眠。此病,常由愁忧思虑太过、劳倦过度、素体虚弱,或病后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症见失眠,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倦怠疲乏,纳食无味,面色少华,或虚烦不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痠遗精,或胸闷痰多,眩晕,口苦等。治宜益气补血,滋阴降火,安神。太阴人用清心莲子汤,太阴调胃汤加炒酸枣仁15g。少阴人用补中益气汤,八物君子汤重用当归、白芍。少阳人用六味地黄汤,荆防地黄汤重用生地、加夜交藤。

☚ 多寐   血证 ☛

不寐bù mèi

insomnia; sleeplessness

不寐

不寐insomnia

亦称“不得卧”、“不得眠”、“失眠”。为难以入睡或睡而不熟的一种症状。多由于:(1)劳神过度。(2)阴虚内热,睡而不熟,热扰神明。(3)血虚不能养心,心神失养。(4)肝郁气结、肝胆不和、肝不藏魂。(5)老人阳气衰,不能温煦肾阴,心肾不交。治宜养心安神,佐以滋阴清热、理气解郁、交通心肾。

☚ 不慧   禅定 ☛
000030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