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银南地区
银南地处宁夏中部,黄河穿境而过,年均过境水量315亿立方米,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全地区总面积33 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97万公顷。辖有吴忠、青铜峡两市和灵武、盐池、中宁、中卫、同心5县。共有106个乡镇,130.9万农业人口,52.7万农村劳动力。
银南地区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年均气温在8—9.3℃,昼夜温差大,日光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925小时,无霜期181天,年平均降水量187.6毫米,年蒸发量1 932毫米。地貌特征大致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冲击平原及水地。土质为黄土、沙土、粘土。地表水流量1.16亿立方米。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荞麦、糜子、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瓜类、蔬菜、油料。银南地区的一些土特产享有盛誉,主要有红、黄、黑、白“四宝”。红(枸杞)是一种名贵的滋补药品,主要产地中宁,年产量50多万公斤;黄(甘草)主要产地盐池县、灵武县的山区,年产甘草膏260吨;白(滩羊皮)又称二毛皮,主要产地盐池、同心、中卫县,年收购量11.28万张;黑(发菜)是名贵的山珍,主要产地同心县、中卫县的山区,年产量10万公斤。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煤储藏量多。全地区7个县市中有6个县市都有煤矿,在全国煤炭10个类品中,银南地区就有8大类,而且质优量大易于开采,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280多亿吨,占全自治区煤炭储量的80%以上;石膏储量127亿吨,居全国第二位,而且品位高,质量好;石油储量达2 300多万吨,还有天然气、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陶瓷粘土等30多种。流经银南的黄河蕴藏着极为可观的水利资源,电力装机容量达320万千瓦,年发电量177.5亿千瓦时,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为发展全地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能源。
银南地区引黄灌区山清水秀,一些山区林区保持着传统古朴的自然和人文风貌,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中卫沙坡头被称为“世界奇迹”;灵武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是人类的故乡;青铜峡库区,被称为“塞上水利博物馆”,排列奇特的108塔为全国少见。
全地区有川有山,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复杂,经过人民的长期改造利用,造就了多样化的自然经济区域。主要有引黄灌区、新灌区(扬黄灌区)和南部山区3大区域。依托黄河发展起来的引黄灌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以前,劳动人民就引黄河水灌溉农田,黄河流经长度254公里,水势平缓,蜿蜒坦荡。引黄灌区沃野百里,有着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黄河两岸和老灌区边缘有0.33多万公顷水面,可以发展淡水养殖业。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通过扬水工程建设了一批新灌区,可开发面积16.67万公顷,已开发7.13万公顷,这类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土层深厚,气候条件较好,适宜于发展林果、粮食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目前,新灌区水果(主要是苹果)产量占全地区的50%。山区(盐池、同心两县)自然经济类型多样,除了种杂粮、油料、中药外,还有约180万公顷草原,适合种树种草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基地,两个山区县羊只存栏100万只,占全地区羊只总数的71.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银南地区各级党政组织全面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引导和组织农民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先后建立了粮食、油料、畜牧、林果、甜菜、渔业6大商品基地。各县市也根据本地农副产品和资源优势确立了55个小商品基地,涉及粮食、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奶牛、肉牛、栈羊、生猪、滩羊、绒山羊、禽蛋、西瓜、枸杞、芦笋、甘草、草柳编等23个门类。1993年,商品基地生产总收入达5.71亿元,占全地区农业总收入的49.3%。面积占全地区30%左右的商品基地,创造了占全地区近50%的产品。商品基地生产促进了许多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又带动了商品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使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1993年,全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3.7亿元(1990年不变价),农业总产值达13.2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81倍和7倍。
(1)种植业。种植业是银南地区的优势产业,80年代后期以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增加科技投入,扩大模式栽培和立体复合种植面积,使粮食和经济作物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93年,种植业总产值8. 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1.4万公顷,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3.14倍和11. 7%,其中,套种复种面积6.83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2.28倍,粮食总产量78. 59万吨,(其中小麦和水稻的产量53. 6万吨,占总产量的68.2%)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8. 5倍和1. 73倍。平均亩产836公斤,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2倍和6.5倍,全地区人均产粮600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25万公顷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5.4倍和2倍。其中,油料播种面积3. 35万公顷,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1倍和1.79倍,产量1.4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4. 7倍和1.96倍,蔬菜播种面积1.33万公顷,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2. 5倍和2.27倍。
(2)林果业。1993年,全地区实有林地面积9. 18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60%,其中,零星植树310.4万株,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96倍和2.79倍;育苗面积267公顷,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28.3倍和5. 1倍;农田防护林16.3万株,木材采伐量5.68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4 973. 7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10.6倍。果园1. 79万公顷。由于不断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产量稳步上升,1993年水果产量395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9.24倍和4.3倍。
(3)畜牧业。养殖业是银南地区的优势产业之一。全地区有广阔的草原面积,又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同时,回族聚居区又有着传统的养殖习惯。1993年,全地区畜牧业产值达3. 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2%,比1949年和1985年分别增长49.3倍和9.14倍。大家畜年末存栏21.1万头,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13倍和15%,其中: 黄牛存栏10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4万头),生猪年末存栏34.3万头,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7倍和15%,羊只年末存栏143万只,比1949年增长2. 9倍;家禽187万只,比1983年增长13%,肉类总产量3. 62万吨,比1983年增长2.6倍,其中,羊肉总产量8 209吨,比1983年增长2.4倍,猪肉总产量2.33万吨,比1983年增长21.1倍,牛肉总产量2 247吨,比1983年增长20倍,奶类产量3.41万吨,比1983年增长21倍,禽蛋产量1.34万吨,比1983年增长5. 6倍。
(4)多种经营。1993年,全地区多种经营总收入3 545.3万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3倍和1. 76倍。
(5)水产业。黄河经流全银南地区250多公里,而且地势平坦,有发展水产业的有利条件。1993年,全地区有淡水养殖面积1 787公顷,比1978年增长7. 78倍。水产品产量3 159吨,比1978年增长24. 5倍,渔业总产值达1 736. 34万元,比1978年增长214. 3倍。
(6)乡镇企业。80年代中期以来,银南地区许多县市乡镇,根据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3年,全地区有41 408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3.5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5%)比1978年增长8. 78倍,总产值达13. 9亿元,超过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8.5%,固定资产原值6.7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上交国家税金5 804万元,比1978年增长7. 67倍; 获纯利润9 413万元,比1978年增长13.8倍,其中,工业企业7 619个,从业人员2.57万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7.35倍和2. 23倍,总收入6.8亿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49. 6%,比1978年增长30倍;上交国家税金2 965. 6万元,占乡镇企业上交国家税金总额的51%;获纯利润3 624.3万元,占乡镇企业利润总额的38. 5%。
(7)农村商品流通。1993年,全地区有集贸市场86个,大体上可分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两大类。集市贸易成交额5.45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1.4%,比1985年增长5. 7倍,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2. 53亿元,比1985年增长2. 7倍,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1.64亿元,比1985年增长4.85倍;收购粮食1.71亿公斤,销售粮食1.8亿公斤,税金181.3万元,农业商品总产值7.1亿元,比1985年增长3. 16倍。
(8)农业基础设施。1993年,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4.7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3.13倍,其中,大型拖拉机3 000台10万千瓦,分别比1978年增长85%和80%; 小型拖拉机4.3万台,4.1万千瓦,比1978年分别增长2. 9倍和3倍; 农田排灌机械2 746台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80%和81%,机耕面积16.67万公顷,机播面积14.27万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3%和45.4%,比1978年增长1.45倍和4.3倍。银南地区得黄河之利,有效灌溉面积17.8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6.6%,比1978年增长2.38倍,已通电的乡镇103个,占乡镇总数的97%,通电的村750个,占村总数的87. 6%,全地区106个乡镇全部通车通邮。
(9)文化教育事业。1993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 799所,在校学生35. 3万人,其中农村小学1 537所,在校小学生17. 6万人,农村小学和在校学生比1958年分别增长6.2倍和10倍,有普通中学165所,在校学生11.43万人,(其中,回族中学生2.21万人,占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0.63%)比1958年分别增长18.6倍和18.2倍;有中等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771人;回民中学3所,在校学生3 408人;农业职业中学15所,在校学生2 453人,其中初中生785人,高中生1 688人,在校学生比1958年增长81倍;农业中学教职工296人,比1958年增长5.5倍。银南地区农业广播学校建校12年来,共培养中等学历的技术人员1 200人,全地区共有2 400名农业技术人员,有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研究会76个,会员4 646人,县市一级有农业服务组织(站、中心)116个,人员5 700名,乡镇一级农业服务组织570个,人员1 728名。全地区有7家有线电视台、(县市)无线电视台3家。(县市)有影剧院47个,电影放映单位110个,有文化站、文化中心98个。有卫生机构270个,医院61个,床位3 743张,卫生人员5 661人。全地区(包括城市)计划生育率67%。1993年,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由1985年的2.9人下降到2.4人,小学文化程度由1985年的39人下降到31人,初中文化程度由1985年的23.4人上升到32.9人,高中文化程度由1985年的6.7人上升到7.4人。
(10)农民生活水平。1993年,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6元,高于全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98元,比1978年增长8.6倍,平均年递增15%,收入最高的是灵武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89元。1993年,全地区农民人均存款242元,比1985年增长4.1倍,人均消费支出671元,比1985年增长2.44倍,其中,食品支出372元,比1985年增长55%,文化娱乐用品支出53元,比1985年增长5.3倍。户均住房面积96平方米,耐用品平均每百户拥有量:自行车207辆,缝纫机78架,手表183只,洗衣机35台。比1985年分别增长1.36倍、1.14倍、10%、9.45倍,每百户有摩托车3辆,电风扇17台,比1985年增长3倍和15倍;每百户有电视机89台,收录机38台,收音机29台,比1985年分别增长9.8倍、6.3倍、3.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