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金融统计体系
金融统计是直接为金融管理服务的。不同的金融体制对金融统计的要求不完全一样。改革前,服务于单一的计划金融体制,金融统计基本限于信贷和现金收支统计。所以,当时信贷、现金收支统计表又称信贷、现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完成信贷、现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统计报表的是金融项目电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逐渐多样化,无论是宏观金融管理还是微观金融管理,都对金融统计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是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从原国家银行中独立出来。随后,适应中央银行管理货币供应量的需要,引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和银行统计规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市场活动情况的及时掌握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于是产生了金融市场统计。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扩大,涉外金融活动日益活跃,对外金融统计就逐渐提上了日程。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也相应地提出了完善保险统计的任务和要求。为了更加全面地把握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活动情况,中央银行必须及时掌握居民储蓄心态的变动,必须及时掌握企业收支的变化,必须及时掌握市场物价的水平及涨落幅度,于是相应地提出了完善中央银行对居民、企业、市场物价等的专项调查的任务。还有,由于中央银行要求控制的货币供应量,在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中,带有总揽社会需求的性质,因此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及时掌握整个社会资金流通总量及结构变动情况,于是关于建立资金流量统计的迫切性也就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结果产生了资金流量统计。中国目前的金融统计体系就是这样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即在原有综合信贷收支和现金收支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充实、发展起来的。现行金融统计资料体系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对外金融统计、金融市场统计、中央银行专项调查、保险统计和资金流量统计八个部分。
中国金融统计在组织上,包括中央银行金融统计机构和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统计机构。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完成各自本身的金融统计资料的汇总,并将统计资料上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金融统计部门再对资料进行汇总加工,以满足宏观金融管理的需要。各商业性金融统计机构的工作在中央银行统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