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连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为wèi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如: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梅》)
 与yǔ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例如: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而ér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例如: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陈涉世家》)
 (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例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则》)
 ②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观潮》)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⑤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例如: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例如:
 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③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5)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
 ①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6)连接主谓短语。例如: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但dàn
 表示轻度的转折,可译为“只是”、“只不过”等。例如: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盖gài
 作连词时一般放在句首,连接前一分句或短语,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或理由,可译为“原来”、“是因为”等。例如: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梵天寺木塔》)。
 (5)盖一癞虾蟆。(《童趣》)
 乃nǎi
 (1)作连词,经常用在句首或主语后面,连接分句或短语,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相因,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等。例如:
 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狼》)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具备了这种条件的结果。例如:
 ①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且qiě
 表层进关系,即后面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例如: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
 以yǐ
 (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例如: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③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④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例如: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如: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例如: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③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则zé
 连词,主要是用在复句中连接分句。
 (1)承接关系。“则”连接两个部分,表承接关系,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则”可译为“那么”、“就”。例如:
 ①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山市》)
 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观潮》)
 ③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④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⑤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2)假设关系。“则”连接的两个部分,如果是还没有实现的,那么两个部分之间就是假设关系,“则”可译为“就”。例如: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②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3)因果关系。“则”连接两个分句,表因果关系,“则”可译为“就是因为”。例如: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4)转折关系。“则”连接的前后两项,内容不一致或者相反,“则”可译为“却”。例如: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5)并列关系。表示几件事情对举,一般形成“……则……,……则……”的格式,可不译。例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若ruò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例如: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3)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隆中对》)
 (4)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虽suī
 (1)用在复句前一个分句,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即使……也……”。例如: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用在复句前一个分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但是……”。例如:
 ①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龟虽寿》)
 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④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⑤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故gù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例如:
 (1)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山市》)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道之行也》)
 因yīn
 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于是”。例如: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2)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4)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隆中对》)
 (5)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然rán
 (1)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
 ①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②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③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④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公输》)
 ⑤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2)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这样以后”,表示承接。例如: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3)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如: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苟gǒu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其qí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却què
 表转折关系。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自zì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例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即jí
 连词,表承接,两件事情紧接着,可译为“随即”、“马上就”。例如: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复合词“至于”
 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例如: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如使
 “如使”同义复用,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例如: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连词liáncí

〈名〉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子的词,表示某种语法关系,如“和、跟、如果、虽然”等。

连词

又称连接词、联接词、接续词。指连接词或比词大的语言单位,表示一定逻辑关系的词。从连接的成分来看,有些连词常用于连接词或短语,如“和、跟、同、与、及、而、并、或、或者”等;有些连词常用于连接分句,如“不但”、“而且”、“还是”、“就是”、“不管”、“无论”、“除非”、“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如果……那么”、“因为……所以”等;有些连词也用于连接句子、句群、段落,如“至于、于是、但是、然而、因此”等。从连接的方式来看,有些连词常用来表示联合关系。如“和、与、而、而且、并、并且、并、并且、或、或者、不但”等;有些连词常用来表示偏正关系,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除非”等。连词与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不同。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起关联作用的副词既有连接作用,又有修饰作用。连词既能位于主语前,又可位于主语后。而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只能位于主语后,不能位于主语前。

连词lián cí

连接两个词、词组或句子的词。1879年,杨少坪在《增广英字指南》(卷六)中,将conjunction译作“连辞”。◇接续词、联结词、接连词、连结词、相连字、缀句字、连合字、连字、连辞。“连词”一词出现于后,如1930年《中华百科辞典》:“连词,Conjunction。”

连词

连词

造句中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子,把它们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的词。连词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连接并列关系的,如:“和”、“同”、“及”、“并”、“或者”; 一类是连接偏正关系的,如:“虽然”、“但是”、“如果”、“因为”、“所以”。前一类主要连接词或词组;后 一类主要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组合 上的各种逻辑关系。

☚ 介词   助词 ☛
连词

连词

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词。《马氏文通》等早期语法书称为“连字”。如《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晁错《论贵粟疏》:“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连词“与”连接词和词,“且”连接分句与分句,“而”连接词组与词组。连词可以分为并列连词、选择连词、连贯连词(承接连词)、转折连词、递进连词(进层连词)、假设连词、因果连词等。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参见“并列连词”“选择连词”“连贯连词”“转折连词”“递进连词”“假设连词”“因果连词”条。

☚ 乎   连字 ☛

连词

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虚词。如“与”、“则”、“抑”、“而”、“然”、“虽”、“若”等。殷商时期,已产生了“及”、“又”、“乍”、“乃”等连词,但在西周之前,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多采用意合法,而很少使用连词。古汉语中,一个连词往往兼有几种联系作用。如《墨子·尚同》“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的“而”,是并列连词,相当于“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的“而”,是顺接连词,相当于“则”; 《论语·述而》“子温而厉”的“而”,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其谁嗣之”的“而”,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

连词

连词

也称“连字”“连接词”等。指在句法结构中能起连接作用的词语。汉语语法著作给连词的分类,大多着眼于连接方式,如: 《马氏文通》把连字分为提起连字、承接连字、转折连字、转捩连字四类。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分为平列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转折连词、时间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范围连词、让步连词、比较连词等十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则分为表示联合关系和表示偏正关系的两大类,每类又再分若干小类。也有着眼连接的成分的,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认为“和、跟、同、与”常常连接名词和名词性词组;“而、而且”常连接形容词和动词;“并、并且”连接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虽然、但是、如果、即使”等常连接分句或句子。高更生等《现代汉语》认为,有的连词经常连接词或词组,如:“和、跟、同、与、及、以及、而、并、并且、或、或者”等;有的连词经常连接分句,如:“不但……而且、或者……、尚且、而且、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即使、只有、只要、无论、因为、但、然而”等。

☚ (九) 连词   连接词 ☛

词(名~;动~;代~;连~;叹~;量~;副~;宾~;助~;介~;单~) 辞
词和句子:词句
词的主要组成部分:词根
词汇里最原始﹑最单纯﹑最基本的词:根词
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词缀
加在词根前面的构词成分:前缀
加在词根后面的构词成分:后缀
词的后缀:语尾
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词素
加在词后表示词形变化的词素:词尾
几个词的组合:词组(固定~) 仂语 短语
固定不可分开的词组:熟语
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
词在词组里和句子里的前后次序:词序
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语序
一种语言所有的词:词汇 语汇
不认识或不熟悉的词:生词
表示数目的词:数词

另见:字 词语

☚ 词   辞藻 ☛
连词

连词lianci

语法学术语。连接词、短语、名子、句群、段溶,能表示某些逻辑关系的虚词。连接词和短语的有:和、跟、与、同、或、既等;连接短语和句子的有:还是、不但、就是、不管、无论、除非等;连接句子的有:要么、似况、况且.、与其……宁可、然后、以致、于是、因为……所以、如果……就、虽然……但是、只有……才,只要……就等;连接词、短语、句子的有:而、并、而且、并且、或者等;连接句群、段落的有:至于、于是、但是、然而、因此等。连词的特点是:1.连词是纯粹的虚词,不能重叠,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连词只有连接作用。2.连词表示被连接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大致有并列、偏正、连续、选择、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故、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其中不少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还常常使用。

☚ 介词   助词 ☛
连词

连词lianci

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表示种种关系的虚词。狭义的连词只指起连接作用但不作句子成分的虚词,因而与副词不同,如“和”、“跟”、“同”、“与”、“及”、“以及”、“并”、“并且”、“而且”、“而”、“或者”等;连接复句的分句的连词多有成套的,如“或者……或者……”、“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广义的连词即关联词语,包括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如“又……又……”、“也……也……”、“不……不……”、“既然……就……”、“如果……那就……”。连词的特征是:
❶只起连接作用,并且只连接功能相同的单位。
❷连词不表示偏正、述补、主谓、动宾等语法关系,只表示联合的语法关系和因果、条件、转折、选择、递进等逻辑关系。既起连接作用又起修饰作用的是关联副词。
❸连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成对搭配使用。

☚ 介词   助词 ☛
连词

连词Lianci

连接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连词可分5类:
❶连接词和短语的,如 “和”“与”“或”“既”等。
❷连接短语和句子的,如 “还是”“不但”“就是”“无论”等。
❸连接句子的, 如 “何况” “于是” “虽然……但是” “只要……就”等。
❹连接词、短语、句子的,如 “而”“并”“并且”“或者”等。
❺连接句群、段落的,如 “至于”“于是”“但是”“因此”等。连词的功能是:
❶在短语、句子和句群中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偏正、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逻辑关系。
❷有的单用,如 “和”“并”“而”等; 有的需两个连词配合使用,如 “虽然……但是”“不但……而且” 等。

☚ 介词   助词 ☛

连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词。如“中国和美国”中的“和”,连接两个词,表示联合关系;“因为下雨,所以我没出门”中的“因为”和“所以”,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偏正关系。

连词

conjunc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