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七夕》
明·佚名 七夕之节,牛女佳期。银河清浅,玉露微茫。亘鹊桥于长空2,渡天孙于碧落3。闺人乞巧4,文士摛词5——亦良宵也。 1本文见于明人钟惺所辑《秘集十五种》,又见于明人卫咏所辑《枕中秘》,作者姓名不详。七夕指旧历七月七日之夜,相传此夜牛郎织女于天河上相会。2亘(gen):通。鹊桥:传说七夕时人间的喜鹊都汇聚在天河上架成鹊桥,使隔天河的牛郎织女得以相会。3天孙:指织女星。相传织女星是天帝之孙。碧落:指天空。4乞巧:七夕民俗,旧时女子于七夕供瓜果、穿彩线向织女乞巧。5摛(chi)词:发抒情思而成诗文。 【析点】 七夕节,大约在我国诸多民间节日中是最具神话色彩的一个。它源于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这一天,终年隔天河相望的一对情侣牛郎织女要踏着鹊桥在天河上相聚。西方有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的内含近似于情人节那浪漫的情调,但由于民俗民情之不同,七夕节没有演化为东方的情人节,却因为节日的参与者主要是闺中女子而又名“女儿节”。这一天闺中女子用瓜果供奉牛女以祈福,以彩色丝线穿七孔针以“乞巧”;文人墨客自然也不肯放过这个聚会的时机,纷纷以七夕为题材赋诗、填词、为文。 难得的是明代佚名的作者以极精短的篇幅简洁而全面,概括又具体地记述这一民间节日。首二句以记述性的语言概写节日的由来;次二句以“清浅”状写银河,以“微茫”状写玉露,绘画般的笔墨绘出初秋怡人的夜境,铺设仙人佳期相会、民间欢度良宵的美妙背景。“亘鹊桥于长空,渡天孙于碧落”二句涵盖了牛女七夕相会的全部内容。这四句看得出化用并扩展了秦观名作《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痕迹,因而也就暗含了秦观词下句“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歌颂真挚爱情的深意。“闺人乞巧,文士摛词”二句,从仙境转向凡尘,涵盖了人间七夕节的盛况。至此,“功德完满”,以“亦良宵也”四字收束全文。 古代,以七夕为题材的诗文词赋很多而本文能以四十个字的短幅将天上地下,仙境人间,自然民俗统统收拢,且写得似骈似散、诗情文意,确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记述民俗民情的佳作。 七夕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夜坐 下一篇:咏怀 → 诗词简介:
七夕
此诗作于太平军攻占南京之后。清政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出大批军队镇压义军,使江南重又陷入战乱之中。此诗便对江南人民的流离失所,表示了真挚的同情。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相传天上的牛郎星与织女星,本是一对恩爱夫妇,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天河隔开,只有每年的七夕,才能于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其余的夜晚,只能隔着天河相望。 自汉代产生这一传说以来,牛女双星的爱情悲剧便赢得人们普遍的同情,歌咏“七夕”的诗作数不胜数,大多叹惋牛女的相见之稀。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杜甫《牵牛织女》:“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杜牧《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此诗却从相反的角度立意,提出牛女双星既能有机会相见,实在早当知足。如果仅仅如此,当然并不算新鲜,前人早已有这种构思。如李郢《七夕》:“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温庭筠《七夕》:“天上岁时星右转,世间别离水东流。”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难得的是,此诗以战乱中江南人民的苦难,来与牛女双星的命运作比,使得诗作有深厚的社会内容,诗人的感慨也因此显得格外深广。 “寄语变星慰合欢,更休清泪夜深弹”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奉劝牛女双星应感到知足。“变星”,亮度有变化的星,此处指牛女双星;“慰合欢”,为团圆而感到安慰;“弹”,滚落;“更休”,再不要;“更休清泪夜深弹”,请不要再在深宵暗自饮泣。为什么诗人认为牛女双星仅有一年一度的相会也算不上大痛苦呢?原来是因为人间尽有比这更痛苦的分离——战乱之中夫妇的离散。“江南夫妇重离乱,尽有今生一会难。”“重离乱”,重又遭到离乱。往远说,这是指与明清易代之际江南所受的屠戮比;往近说,这是指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外敌入侵的灾祸比。总之,这个“重”字括写出江南动乱之频仍,突出了生灵涂炭之悲苦。在动乱中,离散的夫妇何止万千,他们尽有在今生再也不能重新相见者,这比起一年犹有一度相会的牛女双星来,岂不更加苦恨绵长? 这样看来,牛女双星怎能不该为一年一度的相聚之乐而“慰合欢”,而不应为会少别多的相思之苦而清泪弹呢? 诗人的感慨深沉坚实,确能引人共鸣。 比较起来,前人虽也有认为牛女双星应知足者,但一般只是从个体的悲苦与牛女双星作比较,如“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自然不如此诗之关心民间疾苦来得感人至深。与本诗大略相近者,有袁枚的《马嵬》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但袁枚的诗不是将民间的疾苦与牛女双星的命运直接作比,而是与“七夕”月下定情的帝王贵妃的命运作比,与本诗略有差异。但二者的立意、襟怀、手法大体相似,金和显然接受了前人优秀之作的影响。仅从二诗都是先奉劝后感慨,便可看出其借鉴关系。 从表现手法看,灵活地运用对比是本诗的突出特点。牛女双星的小悲苦与“江南夫妇”的大悲苦,形成强烈的反差,自然能激起读者由衷的同感。对牛女双星的奉劝,也是从正反两方面下笔的,正面劝他们要“慰合欢”,反面劝他们莫弹泪,知足与幽怨自然也含有对比。对“江南夫妇”命运的述写,强调了一个“重”字,与历史上的动乱实际上作了对比,不能不令人深深地慨叹。这层层对比,使诗作内容丰厚,感情分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表明,爱情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在爱情生活的描写中注入社会内容,或者说在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下描写爱情生活,对提高诗作的价值是很有作用的。 最后要指出的是,本诗虽对离乱中的人民表示了同情,但对造成动乱的实质认识不清,实际上认为动乱是由农民起义造成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必苛求古人。 七夕七月七之夕,家家望女牛。 神仙不可见,凉风何飕飗。 我疑天孙之巧转近拙,东西隔断难飞越? 一年一度一分离,千古银河响幽咽。 不须乞巧向大孙,若赐巧来愁欲绝。 君不见东家力田妇, 耕馌常相随,旦暮共苦乐,白首不分离; 又不见西邻有才女, 夫婿上玉堂,终年不相见,怅望悲河梁。 玉露无声夜清悄,盘中盼断蛛丝绕。 不知巧思落谁家? 只恐巧多人易老。 寄语世间痴儿女,宁为其拙毋为巧。 这一首写的是怨妇离索之思。 人生离别,约略三类: 短长离别、情志离别、生死离别。小别离生爱,长别离生隙,由隙生怨,自然之情也。死别离无计复合,只能成追忆; 生别离可待,团聚有期,这就形成一种虽怨犹爱,既爱且怨的复杂心情。胸怀中情感蕴孕饱满,触于细节一发而出,明晰似三五圆月,纤云可辨。这一特定细节即乞巧,作者由乞巧对象“女牛”念及自身遭际,自喟以天孙之巧尚且天各一方,人若乞得其巧也不过尔尔。“我疑天孙之巧转近拙”,这一疑似痴情失常,却恰到好处地流露了词人内心对幸福相聚的切盼。从作者的另一首诗 《梦天》看,有“乘我以青鸾之辇,赤龙之车,手摩日与月”之句,可知许权襟怀不同凡俗,与其身登玉堂的夫婿志气相投。志气相投之别,则启拓思泉,此心譬若已入洞天深处,故能悟辨巧拙。有巧拙之分,便能把无法解释的情怀托寄于幻觉。接着,作者又以农家夫妇相唱相和、相扶相助的“拙中乐”,反衬独守闺房的“巧中愁”。以己之不足与他人之足相比,自哀自怜,痛苦不堪。因此,夜深人静之际,辗转难眠。“玉露无声夜清悄”不是片刻间的虚设风景,透视之后,乃知景外有人。其人或“独立小桥风满袖”,或“卧看牛郎织女星”,孤寂难耐。 情深必欲诉之于人,宛若水满则溢之。然而时空相隔,所爱不能施于所思,所欲不能出口,只好“寄语世间痴儿女,宁为其拙毋为巧”,这是痴情的间接抒发方式,能以一人之狭境广及于千万人之宏界,始知世上平凡女子亦具不凡心怀。如此结尾,易流于平庸,然“不知巧思落谁家”引起的一问一答,似作者与古今女子絮絮谈吐人生经验,沉痛警切,发人深省。 七夕七夕的前一天,莲编四处问同事:“哪家餐厅比较好,求推荐。” 引来众人的揶揄:“哎哟,莲编有情况啊!” 莲编说:“没有啊,我是想去门口卖花补贴一下生活……” 某车向莲编推荐了一家人气很旺的餐厅,并祝莲编生意兴隆,莲编扬言要报答某车。 某车说:“那你准备送我点什么?”莲编:“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七夕
这是一首借天上牛女双星的受情故事写人间夫妻离别之苦的诗歌。诗中塑造了一个饱经离别之苦而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女性形象。《汉宫阙疏》 云:“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昆明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可见在西汉前期,牛女双星的爱情故事已经逐步形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牛女爱情故事也因此被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蔡邕 《青衣赋》 有 “悲彼牛女,隔于河维”之说,“古诗十九首”中的 《迢迢牵牛星》 更是这个悲剧故事成功的艺术珍品。这首诗的出现,标志着牛女爱情故事的臻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是这个爱情故事广为流传的时期,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不少以牛女故事为题材的作品,邢邵的这首 《七夕》 ,可说是此类题材诗歌中的代表作。 《七夕》 全诗十二句,可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言织女被隔绝在河汉一方的相思之苦。诗的开头两句 “盈盈河水侧,朝朝长叹息。”由“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的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演化而来,一个是默默不语,一个是朝朝叹息。这 “朝朝长叹息”可说是反 “脉脉不得语”之意而用之,然而这一 “反”,便使诗中女主人公的性格比 《迢迢牵牛星》 的女主人公坚强得多。 朝朝叹息,当然是因为思念被河汉隔绝在另一方的心上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中有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之叹。“老”,不是说年龄变老,而是指因心情忧伤而形体消瘦。女主人公没有把 “思君令人老”这层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把语气来一个转折,“不吝渐衰苦,波流讵可测?” “渐衰”,当指形体消瘦使人逐渐衰老的现象。所以 “不吝渐衰苦”这一句,便隐含了 “思君令人老”这层意思。“波流讵可测”即晋李充 《七月七日》 诗中“河广尚可越,怨此汉无梁”之意。女主人公面对着这深不可测而又无梁可渡的滔滔河汉,只能发出一声长长的浩叹。其言外之意是: 我和那在水一方的心上人,今生恐怕永远只能这样遥遥相望了! 中间四句是第二个层次,写女主人公对短暂相聚后长别的怅恨。“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色。”一年才一次的相会之期终于被盼到了,此时,女主人公的思绪早已悄然飞向远方,于是,她赶快停下织机,把自己着意打扮一番。她对着铜镜细细端详着自己,心潮起伏: “这一年中,我变了多少?他见到我之后,会感到我消瘦了么?衰老了么?” “我这样打扮,他合意吗?”……这 “理容色”三字,包含了女主人公此刻多么丰富的心理活动! 人们对欢快的相聚总是感觉太短,何况牛女的相会仅仅只有一个夜晚。所以,欢愉才刚开始,顷刻便成离别。这时,久已蓄积在女主人公心头的怨愤便喷薄而出。所以,诗人没有正面去描写女主人公和情人的欢聚,而却用浓重的笔墨去描写女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前的痛苦: “束衿未解带,回銮巳沾轼。”睡衣还没有来得及脱下,眼泪便将回程车驾的车轼沾湿了。女主人公感情的爆发及其痛苦之深,从这一语中便可了然。这两句诗和梁庾肩吾《七夕》 诗中的“离前忿夜促”、梁何逊 《七夕》 诗中的“还泪已啼妆”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对女主人公和情人分别前的心态刻画。但比较起来,邢邵的描写似乎更为含蓄,诗不言别,但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情却表现得十分强烈。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描写女主人公与情人别后的幻想和追求。自从女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别情依依,愁思难收,她感到万般无绪,再也无心坐上织机,“不见眼中人,谁堪机中织”,便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结句的“愿逐青鸟去,暂因希羽翼”,用了一个神话中的典故。“青鸟”,在神话中原有两种形象。《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从上所说,则青鸟原为多力健飞之猛禽。至汉、魏,青鸟转化为西王母的使者,如《汉武故事》 云: “七月七日,忽见青鸟来集殿前……是夜漏七刻,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傍。”本诗中的青鸟,恐怕是两种形象兼而有之。女主人公既要它作为使者,为自己向情人传递信息,但又将它视为多力健飞的猛禽,这样便可以借它的力量使自己达到高飞的目的。面对着波流滔滔的河汉,欲渡无梁,欲济无楫,幻想自己能借助神鸟那矫健的羽翼,直抵彼岸,和情人相会,这是多么美好的想象,又是多么强烈的愿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南北分裂,人民长期流离失所,因此,牛女爱情悲剧故事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是,自 《迢迢牵牛星》 以来,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似乎一直没有改变,她始终是一个温顺善良令人同情的弱女子,她悲叹自己的不幸,但是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如隋王眘 《七夕》 诗: “欢逐今宵尽,愁随还路归。犹将宿昔泪,更上去年机。”女主人公虽然是满怀悲绪,但还是含泪重上织机。梁沈约《织女赠牵牛》诗更说: “初商忽云至,暂得奉衣巾。施衿诚已故,每聚忽如新。”对终年分离,一年仅是一夕相聚的命运不但没有什么不满,而且还乐于命运的这种安排。比较起来,邢邵《七夕》诗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坚强得多了,她不仅平时朝朝叹息,临别前泪飞倾盆,而且在别后无心再上织机,终朝只是幻想如何冲破一切陈规和阻碍,重新而且永久回到情人的身边。邢邵诗中织女性格的这种变化,可以说是牛女爱情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发展,也是此诗比同类题材的诗歌更富有异彩之处。 七夕杜 牧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是首写宫女秋夜孤寂愁怨的诗。在这首诗里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作为衬景,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始终。相传天上的织女思凡,和牛郎结为夫妻。因触犯了天规,被罚在天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傍晚相聚。诗题“七夕”,也就是他们团圆的时刻。每当夜空晴朗星河灿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银河两岸各有一颗很亮的星星,一边是牵牛星,一边是织女星。杜牧用这个神话传说入诗,既点出了时间,又以此意为背景,与所描绘的宫女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蕴藉深远。 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是写宫女居室内清寂的环境。银烛,指蜡烛光。冷画屏,指绘有彩画的屏风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出寒意。冷字,此处作动词用。这句是说秋夜的烛光照在画屏上,发出阴冷、黯然的寒光。这里已透露出凄清孤独的气氛,见出宫女精神上极度的冷寂和空虚,为下句扑萤作好了铺垫。 次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宫女不胜寂寞,来到户外的行动。轻罗小扇,丝质的团扇。扑流萤,暗示她秋夜无聊,只好用这种方式来排遣愁闷,消磨时光。扑字用得很妙,几乎是不可替代。它使人们联想到宫女扑盖飞萤时,那生动的表情、轻盈的身姿和灵活的步态。给前句银烛映冷屏的暗淡气氛稍增暖色,这并非闲情逸趣,只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自娱,其中的酸楚溢于诗外。 最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夜已深,宫女仍不愿回到冷寂的屋里就寝,而是卧在冰凉的石阶上,遥望着牵牛织女星独想心事,流露出她对真挚爱情的渴求。“凉如水”是双重比喻,指“天阶”凉如水;又比喻“夜色”凉如水。重点是在夜色。“卧看”句点明题意,与七夕相吻合。它把宫女的心事含蓄而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而且曲尽其妙,她似乎想到牛郎织女的命运虽说不幸,但他们尚有七夕可以相逢,而自己恐怕红颜老死,也无出头之日;又似想到自己如不在深宫中,也能和普通女子一样,获得甜美的爱情,享受夫妻之乐,那该多幸福啊! ……此处将天上人间暗中作了一番对比,天上已是高处不胜寒,仍被生活在人间的宫女所羡慕,那么,宫女的凄凉、寂寞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一向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此诗便是极好的实践。就意来讲,它以一个宫女孤寂的生活为侧面,概括出皇宫深院的生活,是对封建上层社会摧残妇女的控诉,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就气来说,此诗以幽怨冷清之气辅助全诗,惨淡的烛火,幽暗的画屏,冰凉的夜色无不烘托出这一气氛。就辞采章句而言,自初夜写到深夜,层层描绘出来,宛然为宫人作了一幅幽怨图。虽然诗不言怨,而怨情显露言外。 这首诗布局精巧,从室内写到室外,从动态写到静态,从外形动作写到内心活动,丝丝入扣,含蓄委婉,读来余味无穷。 七夕杨 朴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人们都知道,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中国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因附会于七月七日这一天天象中的变化,而显得异常神奇和美丽,人们往往被那动人而又坚贞的爱情故事和传说中织女的聪慧、智巧所感动。每年的七月七日,人们都要在庭院中摆好各种贡品,怀想牛郎、织女那美丽、动人的爱情,乞求织女将她那聪明和智巧赐给人间。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心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首联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织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当“非得”来解,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做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人们一般都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来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使人想看出诗人打的到底是什么哑谜。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意思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已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豪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钩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是的,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钩心斗角的时候,还要邀织女来做什么呢?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很有趣味。 七夕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俗秒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曰。《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得。”故妇女以此节为大节日,谓可向织女乞得巧智。唐宋时,七夕节日很为隆重。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东京梦华录·七夕》亦云:“至初六、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阵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尚。”除乞巧外,民间犹有曝经书,弄化生(蜡作婴儿)即乞子、及乞寿、乞富等风俗。唐宋人诗词中,咏七夕名篇极多,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即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欧阳修《渔家傲》词:“乞巧楼头云幔卷,浮光催洗严妆面。花上蜘蛛寻得遍,颦笑浅,双眸望月牵红线。奕奕天河光不断,有人正在长生殿。暗付金钗清夜半,千秋愿,年年此会长相见。”描写宋代七夕民俗,也十分生动。 ☚ 伏日 中元节 ☛ 七夕qīxī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 七夕qīxī〈名〉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相传牛郎、织女只能在每年的这一时间相会。 七夕传说旧历七月七日之夜,牛郎、织女一年一度渡鹊桥相会于天河。是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于庭中设酒脯瓜果守夜乞巧。《初学记》引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之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全唐诗》 四七二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又七三五和凝《宫词百首》之五五:“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 七夕;栖息◉ 七夕qīxī 名 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时相会。〈例〉~乞巧/ ~节/ 一年一度是~,一半有情半忘情/ 他乡逢~,旅馆益羁愁。 七夕qī xī指农历七月七日夜晚。民间传说,每年这天晚上牛郎和织女渡银河相会一次:鸳鸯道,“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织女牛郎会~。”(四十·927)按,“七夕”借喻“二五”牌,由七点组成。 七夕【同义】总目录 七夕绮节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之夕。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于此夜相会天河。杜甫《牵牛织女》:“万古永相望,~谁见同?”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正月初日:春节 华节 大年 ☚ 节日 节令 ☛ 某月某日 某月某日一月初一:春元 元旦 元日 元春 元正 元辰 元朔 正朔 正辰 春旦 正旦 正朝 正日 王正 新正 新元 新吉 月吉 岁朝 三朝 三始 端日 鸡日 大年初一 另见:节日 日 ☚ 称天数 日期 ☛ 七夕 七夕唐崔颢的七言古诗: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斑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古代妇女在此夜穿七孔针,谓之*乞巧。长信,汉宫名。班姬,指班彪之姑,成帝时选入宫为婕妤,得到宠信。后赵飞燕得宠,班姬自求入长信宫侍奉太后。斗牛,南斗星和牵牛星。牛郎织女还能每年七夕相会一次,班姬却孤居长信宫。由此可窥见宫女命运之一斑。 ☚ 上巳 塞下曲四首 ☛ 七夕 七夕宋王禹偁的五言古诗。原诗题下有小注: “商州作”。诗写于淳化三年(992 )。全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去年七夕和今年七夕的强烈反差。去年七夕,王禹偁尚在京任职,沐恩奉和御诗,“逸翰龙蛇走,雅调金石播”。作为天子近臣,十分荣耀。然而,旦夕之间祸从天降,“宠辱方若惊,倚伏忽成祸。九月谪商於,羁縻复穷饿”。商州地瘠民贫,水旱频仍,人民生活十分艰难。作者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子啼妻病,玄发凋落。但作者抱着“委顺信吾生,无可无不可”,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认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呢? ☚ 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 合崖湫 ☛ 七夕 七夕唐崔颢的七言古诗: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斑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古代妇女在此夜穿七孔针,谓之*乞巧。长信,汉宫名。班姬,指班彪之姑,成帝时选入宫为婕妤,得到宠信。后赵飞燕得宠,班姬自求入长信宫侍奉太后。斗牛,南斗星和牵牛星。牛郎织女还能每年七夕相会一次,班姬却孤居长信宫。由此可窥见宫女命运之一斑。 ☚ 上巳 塞下曲四首 ☛ 七夕 七夕宋王禹偁的五言古诗。原诗题下有小注: “商州作”。诗写于淳化三年(992 )。全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去年七夕和今年七夕的强烈反差。去年七夕,王禹偁尚在京任职,沐恩奉和御诗,“逸翰龙蛇走,雅调金石播”。作为天子近臣,十分荣耀。然而,旦夕之间祸从天降,“宠辱方若惊,倚伏忽成祸。九月谪商於,羁縻复穷饿”。商州地瘠民贫,水旱频仍,人民生活十分艰难。作者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子啼妻病,玄发凋落。但作者抱着“委顺信吾生,无可无不可”,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认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呢? ☚ 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 合崖湫 ☛ 七夕 260 七夕阴历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少女节”。传说七月七日之夜,为隔天河相望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聚会之时,“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宋代此风最盛,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于七月初七之夜,无不摆设香案、瓜果,妇女们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谁个引线快,谁个便乞到了灵巧,将来定然女红出众。彩线穿针后,女孩们还躲到瓜架下听声儿。 ☚ 端午节 中元节 ☛ 七夕 七夕旧称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相传是夕牵牛、织女二星相会。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旧时妇女穿针,设瓜果以迎之。”宋张耒《七夕》诗云:“空将泪雨作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与俗传七夕之雨为织女悲泪之言合。织女为七仙女, 三国魏曹植《芝篇》云: “董家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无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神女即为七仙女。杜甫《牵女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七夕的神话传说一直沿传至今。 ☚ 节日 女儿节 ☛ 七夕 七夕中国传统节名。也叫 “乞巧节”、“少女节”。时间是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相传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时,《荆楚岁时记》记载: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幸运的到来。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六朝时期便已形成,六朝梁殷芸的 《小说》 中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自唐宋起,宫廷盛行过七夕节。史载唐玄宗于七夕夜同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们置瓜果酒肴求恩于牛郎织女,并捉蜘蛛放入盒子里,第二天早晨看到盒内蛛网稠密,就以为得到了灵巧。宋代宫中也十分盛行过七夕,妃嫔宫女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明代宫中还时兴于七夕夜设扮乞巧仙子。清宫七夕设置两个牌位: “牵牛河鼓天贵星君” 和 “天孙织女福德星君”。届时,皇后亲自行拜祭礼。慈禧太后时期,后宫乞巧仪节翻新,以盆盛水,妃嫔宫女围掷绣针,观其绣针的水影,以定乞得灵巧和福运。 ☚ 伏日 中元 ☛ 七夕旧时节日名.为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话传说此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此夜设瓜果祭拜织女,乞求智巧,称“乞巧”,《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七夕 七夕qixi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旧时流行于全市各地。源于《诗经》织女会牵牛的传说,后发展为民间节日。唐陈鸿《长恨歌传》说:“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花,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开元天宝遗事》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撰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又“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丈,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把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高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岁时纪事》云:“七夕,俗以蜡做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后世七夕亦渐与求子有关。咸阳民间习俗,各地讲究提前五六天泡出豌豆芽,名叫“巧芽芽”。这天姑娘们公推一位才貌出众者领头,用柳枝或者黄蒿、植物秸秆扎制巧娘娘,晚间在院中设案,摆上西瓜等水果,陈列女工祭祀。并比赛引线穿针,一次能穿过者,将来就是巧媳妇。一边穿针剪花,一边唱《乞巧歌》。解放后,此俗逐渐消亡。 ☚ 十对花 七巧图 ☛ 七夕 七夕又称 “七巧节”、“少女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晚上。《荆楚岁时记》 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陈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江南一带,这一天孩子脖颈上的 “五色彩丝”,扔到屋顶,谓之:“送健绳”。广州一带则家家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有月下祭拜七姐。广西等地在这一天储水。叫做“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澡,可以避邪祛病。《诗·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彼牵牛, 不可服箱。” 杜牧《七夕》 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端午节 中元节 ☛ 七夕 七夕节日名。节令在夏历七月初七晚上,故名。古代神话,天上的“织女”因触怒天帝,被责罚不得与隔“河”相望的丈夫“牛郎”团聚,只有每年七月七日之夜,喜鹊在天河上架“桥”,才让他们夫妻相会一面。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所咏叹者即此。关于牛郎、织女之名,始见于《诗·小雅·大东》,那时他们仅是银河两边的星名而已,以后逐渐演变成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畔树牛郎、织女的大型石刻圆柱像(今存陕西长安斗门镇附近),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每有牛郎、织女形象,汉代诗赋中也常见有关牛郎、织女的描写,反映当时这一神话已广泛流传。据魏晋及唐人笔记小说的记载,汉彩女已有七夕穿七孔针的习俗,是夜人们还三五成群去观看织女星,说明当时七夕活动已注入了节日内容。后来,七夕节日内容日渐丰富完善。汉魏以降,遂有乞巧之俗。《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一种长脚小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及至唐宋,此风特盛。上自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正如崔颢《七夕》诗所写:“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由于此俗,故七夕亦称”乞巧节”或“少女节”。 ☚ 端午 重阳 ☛ 七夕 七夕又称 “七巧节”、“少女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晚上。《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江南一带,这一天孩子脖颈上的 “五色彩丝”,扔到屋顶,谓之: “送健绳”。广州一带则家家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在月下祭拜七姐。广西等地在这一天储水。叫做 “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澡,可以避邪祛病。《诗·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彼牵牛, 不可服箱。”杜牧《七夕》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端午节 中元节 ☛ 七夕qī xī节日名。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本草纲目·山慈菇》:“万病解毒丸……以端午、七夕、重阳,或天德、月德,黄道上吉日,预先斋戒盛服,精心治药。” 七夕 七夕亦称“乞巧节”、“姑娘节”。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招远、长岛渔村多在七月初六日。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此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此日齐鲁各地有乞巧、请七姐姐、斗巧、生巧芽、串巧果子、洗油罐、看巧云、贺牛生日、听悄悄话等习俗。同治十二年《即墨县志》:“七月七日:七夕,妇女悬牛女图,陈瓜果牲馔祀,以乞巧。又水漂针为戏”。日照一带称此日为水日。姑娘媳妇争相洗头,言可使头发柔软明亮,无汗臭。 ☚ 十月一 七出 ☛ 七夕qi xiChinese Double Seven Festival 七夕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七夕亦作“七七乞巧”。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夜晚,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荆楚岁时记》云:“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俗说织女善织,如《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故每逢七夕,民间妇女们或大家闺秀都设香案,摆瓜果,对月穿针引线,谓之“乞巧”。此俗汉魏已见记述,唐代尤盛,崔颢《七夕》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七夕乞巧,至今在我国农村中犹有残存。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于此夜在天河相会,俗有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