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892—1950美国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1892年出生在密苏里州北部贫困的农业区,在西部一些村镇的窝棚和矿工帐篷中度过童年。她父亲嗜酒如命,穷愁潦倒,却具有一种说故事的才能。母亲为儿女所拖累,劳碌一生,不满40岁就由于营养不良和生活贫寒而死去。史沫特莱只断断续续上过小学,后进坦佩师范学校。在1911——1912年间,给了她最初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受教育的经历,进入坦佩和圣地亚哥大学学习,并当上了校刊编辑。她善于写很好的短篇故事,都是自传性的,使她得以在1914年下半年谋得了一个讲授打字教员的工作。1917年——1920年,她在完成一份秘书工作的同时,还要为报纸《召唤》和玛格丽特·桑顿的《节育评论》这两家报刊撰稿。不久,她卷入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1918年3月,史沫特莱和一名印度民族主义活动分子萨里安德拉·纳什·戈斯,在纽约被捕。后来,史沫特莱在《召唤》上发表了有关她与四名同监女囚的几篇特写,总题为《铁窗难友》。还编辑了一份新闻通讯,担任“印度自由之友”的执行秘书,并写文章和筹款。她决定前往德国,参加一个称为“柏林印度革命委员会”的团体,以便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28年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来中国,开始在《法兰克福日报》第一版上连载了她的《大地的女儿》。这是描写中国革命斗争的短篇小说集。史沫特莱把自己同中国妇女和穷人直接连系在一起,根据她的观察,为《法兰克福日报》和一些美国杂志撰写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报道,其中不少篇收进了她那第一部有关中国的著作——《中国人的命运》。1931年,她和伊罗生一同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激进的期刊《中国论坛》。到1932年,史沫特莱已经成为上海国民党和外国警方严密监视和经常骚扰的对象。1932年和孙中山夫人以及中央研究院一些成员一道,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史沫特莱本人因为病势严重而前往苏联就医,她在疗养的同时,写成了《中国红军在前进》。1934年,又回到中国。1936年12月,她到了西安,报道了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其后不久,前往延安。她和毛泽东联署的信件发往美国,曾导致白求恩和其他西方医师来华。1934——1935年间,史沫特莱和鲁迅及其夫人许广平在一起生活了将近整整一年,1936年,他们合作编出了有关凯绥·柯勒惠支的著作。史沫特莱和著名的小说家兼妇女运动活动家丁玲的关系也很密切。1937年9月,史沫特莱从延安出发,在即将进入西安之前,她换上了一套红军制服。她完全知道这样做会引起一番轰动,以引起人们对一种事业的注意。1938年10月,汉口沦陷后,史沫特莱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中。作为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志愿工作人员,随八路军、新四军出没于各大战区的前线,活跃在敌后游击区。1940年因病去香港治疗,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返回美国,继续从事有关中国抗战的写作和讲演,为支持中国抗战募集捐款和医疗用品。1949年2月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猖獗时遭受迫害。1950年5月6日,在取道英国来华途中,不幸在伦敦病逝。遵照她的遗愿,一年后其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其著作,大都与中国有关:《大地的女儿》、《中国人民的命运》(1933)、《中国红军在前进》(1934)、《中国在反击》(1938)、《中国的战歌》(1943)、《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1956)。 ☚ 电报通讯社 卡克斯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