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榕江县
榕江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少数民族县,也是一个林业县,是贵州省贫困县之一。总户数5.58户,总人口26.94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4%。全县总面积3 232平方公里(31.91万公顷),其中,耕地1.1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稻田1.05万公顷、旱地0.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1%。年平均气温18℃,≥10℃的积温5 705℃,≥15℃的积温5 074℃,年平均日照1312.1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11.2毫米,无霜期310天。海拔400米以下的农耕地0.45万公顷,占全州同类耕地的20.16%。县城古州镇座落在烟波浩荡的都柳江畔,与在本州(省)首创“油(菜)—瓜(西瓜)—稻”三熟制的万亩车江大坝毗连,为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为了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从本县山地多,耕地少,土山多,石山少,气候温暖,土壤肥沃以及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不富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积极发展两林一瓜”的发展战略。即在稳步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果木林)和西瓜生产,走“上山种树、下地抱瓜”综合开发、治穷致富的路子。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县委、县政府动员和组织各族农民和广大干部,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打“两林一瓜”攻坚战,经过艰苦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
(1)粮食产量。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7.52万吨,比1949年增长1. 92倍,比1980年增长19.9%,超过本县历史最高水平。
(2)林业。1985—1990年6年中,全县人工植树造林4. 26万公顷,年均造林0. 71万公顷,比前31年(1950—1984年)年均造林0.27万公顷增长1. 65倍,造林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据统计,全县现有区、乡村集体林场41个,造林面积18. 4万公顷;造林联合体1 065个,联户造林5 635户,经营面积1. 73万公顷,推动了造林工作的开展。现在该县除八开区(全县有5个区)外已找不到成片的荒山了。这个县的寨蒿区联户林场、自80年代初期创办以来,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共造林0. 45万公顷,范围延伸到5乡、1镇、35个村,入场农户2 015户,形成了长35公里,宽20公里的绿色林带,还办了7个企业。这个场的中幼林价值2 000余万元,今后每年还可增值900余万元。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金银山”。发展林业的战略决策,使老林业县旧貌展新,走向中兴之路。
(3)果木生产。新中国成立初期榕江县没有成片果园,1980年果园面积也只有21.2公顷。1985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发动和支持广大农民和干部,实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在都柳江沿河一带及4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垦荒建果园,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优质水果商品生产。据统计年报资料,1990年全县已建果园800公顷,比1980年增长36. 7倍,其中,柑桔园780公顷;水果总产量977吨,分别比1949和1980年增长4.8倍和3. 67倍。生产的柑桔含糖量高、酸度低、品质好。甜橙、宽皮柑桔中的温州密桔均优于原产地。1986年,榕江甜橙被评为贵州省优良品种,质量上等。同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将榕江县定为优质柑桔林生产基地。随着水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榕江县将以其优越的天时(气候温暖)、地利(土壤肥沃)条件,生产更多的优质水果投放市场,在山区开发性生产中谱写新篇章,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西瓜生产。榕江县的西瓜生产是1981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主产区在以车江坝为辐射中心的忠诚区,以后逐渐向各区乡发展。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大关后,以后每年稳定在800—1 066. 67公顷之间(1990年种植面积为840公顷),总产量2.2万—3万吨。由于该县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加之近几年注重科技进步,所产西瓜以个大、皮薄、瓤色鲜红、含糖量高、风味好及耐贮运而获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省内外享有盛誉。80年代初在全省西瓜鉴定会上榕江西瓜名列前茅。198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的南方7省、市西瓜鉴评会上荣获冠军。不仅畅销省内外各地,1985年以来还调销首都中南海及北戴河作为特供商品,中央领导同志给予高度评价。西瓜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重点瓜区车江、忠诚乡(镇),西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左右,许多农户走上了种瓜致富的道路。
目前,榕江县正围绕“两林一瓜”发展战略,全面发展本县农村经济,力争在近期内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