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保山地区
保山地区位于云南西部,西北、正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67.78千米。保山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古驿站,是历代中缅贸易集散地和中国与印度等南亚国家往来的重要通道。西汉属益州郡,东汉设永昌郡,唐置永昌节度,宋元明清设永昌府。1950年设保山专区,1971年改称保山地区,1999年辖保山市和腾冲、施甸、昌宁、龙陵4县。全区共有83个乡镇,911个行政村(办事处),11 25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地区行署驻保山市,距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570千米,空中航程350千米。320国道穿越全境,中缅、中印两条国际公路过境,全区83个乡(镇)全部公路相通。5县(市)均已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保山民航机场可供中型客机起降。
全区幅员面积1.96万平方千米,1999年末总人口232万人,彝、白、傣、傈僳等少数民族人口21.6万人,占总人口的9.33%。归侨、侨眷、华侨共18万人,为云南省的1/4。地处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高耸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与深邃的怒江峡谷平行纵贯,绵延全境。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 780米,最低海拔535米。地形复杂,山多坝少。全区属低纬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8~21.3℃,年平均无霜期238~336天,年平均降水量746~2 095毫米。区内有铁、锡、铅、锌、铀、煤、硅藻土、硅灰石、大理石等多种矿藏。地热资源丰富,腾冲火山群有80多个热泉群,并形成7个较大的地热田,硫磺塘温泉最高水温98℃,经初步勘查,腾冲地热可发电20万千瓦以上,是中国已知第二大热气田。境内江河分属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71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利资源89万千瓦。宜林面积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44%,活立木总蓄积量7 222万立方米。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在境内8.1万公顷,有秃杉、树厥、楠木、香樟、银杏、红花油茶、大树杜鹃等高等植物和名贵药材1 700多种,羚羊、华南虎等野生动物50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保护树种4种、动物21种,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
保山是艾思奇的故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保山市的霁虹桥、卧佛寺、玉皇阁、武侯祠;腾冲县的云龙阁、云峰寺、国殇墓园;施甸县的清平洞以及龙陵县松山滇西抗战遗址等名胜古迹;有腾冲死火山群、热海,龙陵邦腊掌温泉等旅游胜地。保山市和腾冲县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保山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也是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农业地区,在较长时间内曾被称为“滇西粮仓”。1999年农业人口209.4万人,占总人口的90.2%;有耕地16.6万公顷,其中水田7.2万公顷,旱地9.4万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茶叶、蚕桑、油菜、水(干)果为主,特产小粒咖啡和香料烟。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被列入国家和云南省的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区。全区适宜种植甘蔗面积6万公顷,所产甘蔗含糖分高,是云南蔗糖主产区之一;适宜种植烤烟面积达9万公顷,是云南优质烟产地之一;作为茶树原生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就畅销康藏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永昌丝绸”自古蜚声东南亚;适宜种植蚕桑面积1.9万公顷。怒江、龙川江、枯柯河、勐波罗河、澜沧江的亚热带河谷地区,总面积1 892平方千米,除生产粮食外,是甘蔗、咖啡、胡椒、橡胶、紫胶、热带水果和蔬菜、南药及香料的主产区。怒江干热河谷的香料烟、小粒咖啡可与世界优良品种媲美。
基于农业在全区经济的地位及其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保山地委、行署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特别是1978年以来,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6.8亿元(1990年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8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