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休宁县
休宁县位于安徽最南端,东南与浙江省交界,西南同江西省接壤,与著名风景旅游区黄山相连。全县土地面积2 1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21千公顷。共辖33个乡镇、办事处,259个行政村,总人口27.3万,其中农业人口24.3万。
休宁境内群山环绕,高峰大多在海拔1 000~1 200米,中部为相对陷落的山区河谷盆地,东部及县城一带为丘陵。位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2℃,年均降水1 600毫米,无霜期231天,年均日照时数1 931.4小时,有利于林、茶、桑、果和农作物的生长。
从1979年开始,休宁县针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缺乏各类人才和技术的现状,着手改革中等教育,创办了全省第一所农村职业中学——溪口职业中学,开始了农科教结合的探索。经过多年努力,由点到面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农科教结合由点到面全面推开。截至1994年,全县33个乡镇、办事处都成立了农科教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全面开展农科教结合工作,并建立4个省市级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各乡镇、办事处基本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或明确分管农科教工作的副乡(镇)长。
(2)农村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4所职业高中和42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组成,已多渠道培训农民11.4万人次,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成人教育达到国家高标准扫盲要求,非盲率达到96.5%,为全县一、二、三产业培养初、中级人才3 200多人。科技服务体系以农业、林业两个县级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15个专业农协为骨干,以乡镇村农、科、教服务推广中心为基础,形成网络。到1994年,全县建立农科教服务组织351个,创办民办科研机构40家,3年评定农民技术员、助理农艺师520人,有科技示范兵2 100人,科技示范户1 500户。基本达到每个行政村有一二名农技员的要求。重点推广了杂交良种、名优茶开发、杉木优良无性系繁育等12项农业新技术,其中杂交水稻推广13.33千公顷,名优茶占茶叶总产量10%,杉木无性系繁育推广433.3公顷。
(3)农业项目开发向较高层次和较大规模转变。截至1994年底,全县已初步建成10个商品生产基地。16.73千公顷速生丰产林,2.17千公顷干鲜果,14.21千公顷茶园,1.07千公顷桑园,7.47千公顷两用竹,8.93千公顷优质米,166公顷特种养殖,380万袋香菇,14.4万头生猪,49.2万只家禽。围绕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形式。
(4)部门配合,协调发展。参与农科教结合的部门,已由过去农科教三家不断向多部门延伸和发展。休宁县人民武装部在全县开展民兵科技示范活动,建立了科技示范队伍和20个示范基地,创办了以劳养武经济实体。休宁县妇女联合会积极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围绕“两高一优”重点抓好吨粮田、项目造林、经果林、低产茶园改造、种桑养蚕、畜禽饲养等开发项目。由于各部门配合和多方面的参与,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合力不断增强。
休宁县实行农科教结合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农科教结合的领导。全县成立农科教统筹结合领导组,及农科教办公室,办公室做到人员、地点、经费、制度四落实。乡(镇)村也先后建立农科教协会和统筹结合小组,确定专人办公,积极开展工作。同时,组建“讲师团”,吸收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各种开发项目的决策、示范,使大批农业技术、新成果及时得到推广转化。
(2) 不断完善统筹结合的管理、激励机制。第一、明确发展思路,即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结合,以项目开发为内容,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和科技示范网络,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技成果进入千家万户。第二,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科教兴农意识,健全“管理、推广、培训、投入、服务”五位一体的科技体系,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社会环境。第三,把“育人”、“兴农”政绩的好坏,列入乡镇和各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落实知识分子和科技承包的有关政策,保证兑现他们的合理报酬。
(3)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发挥农村教育主渠道作用,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抓好“三教统筹”,加强“两基”教育。在普通中小学切实抓好劳技课教学,做到教学有计划、实习有基地。对三所职高的专业设置和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城镇和农村招生,为全县一、二、三产业培养人才;抓好42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每个乡镇、办事处办好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一批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初中后、高中后实行分流,开展初、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在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上,主要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和乡镇龙头企业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发挥涉农部门技术力量,办好农业、林业二个县级技术推广中心,抓点带面,改进服务;全面建立乡镇一级农科教推广服务中心,办好实体,为农服务;完善县食用菌农协等15个专业农协,实行贸工农一体化,走“公司十农户”的路子;抓好科技示范兵活动,使之成为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主力军和带头人;充分发挥科协、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作用,积极参与农科教结合工作。
(4) 抓点带面,促进乡镇农科教结合工作全面展开。全县各乡镇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
❶培训推广式。如东临溪镇等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以各类农科组织为载体,通过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将实用农业先进技术直接输送到农民手中。
❷服务启动式。如江潭乡等以农技服务站为依托,联合县有关下伸部门的力量,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带动农技推广工作。
❸项目示范式。如岭南乡等地的食用菌生产,围绕一个或几个开发项目,建立示范网点,进行项目扩散,科技辐射,形成贸工农实体。
❹技术承包式。由乡政府、村委会牵头,以科技人员为骨干,将条、块拥有的资金、物资、技术统一用于农业技术开发,实现农科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