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庾子山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诗文别集。北周庾信作。或作《庾开府集》。因信字子山,曾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名。原集久佚。今传各本皆后人所辑。有影印明屠隆刻本,十六卷。凡赋一卷,乐府一卷,诗四卷,歌辞一卷,文九卷。别有明朱承爵、朱曰藩、薛应旂、张溥、汪士贤等刻本,但卷数不同。清吴北宜撰《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倪璠撰《庾子山集注》十六卷,附录《庾集总释》等,详博胜于吴注。有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 徐孝穆集 唐宋 ☛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诗文别集。一作《庾开府集》。北周庾信撰。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滕王宇文逌结集庾信入北以来的诗文,编成文集二十卷,这就是后世传本的祖本。据宇文逌序称,在南朝时,庾信还曾有过建康时期的十四卷本和江陵时期的三卷本,前者“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后者“重遭军火,一字无遗”。《隋书·经籍志》著录《庾信集》二十一卷,增多的一卷可能是隋平陈后所得的南朝旧作。一说隋魏澹曾奉太子命注《庾信集》,或者即由他重新编次。《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日本国见在书目》并著录为二十卷,似为唐人整理隋本以符逌序,而非滕王旧帙。宋代公私书目著录与唐无异。至元代,二十卷本已属罕见(倪瓒《清閟阁集·与彝斋学士书》言及借阅《庾子山集》事),明、清以来,书目中虽屡称二十卷本,实不过剿袭旧说而已。现今所见皆明人辑本,分诗集、诗文合集两大类。诗集主要有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朱承爵(存余堂)刻四卷、明世宗嘉靖(1522—1566)间朱曰藩刻六卷、薛应旂刻《六朝诗集》本二卷,最早的存余堂本大概有南宋本残卷为依据,又抄撮类书、总集而成的。诗文合集本有明神宗万历(1573—1620)中屠隆评点本《庾子山集》十六卷(《徐庾合集》)、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庾开府集》十六卷、天启六年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本《庾开府集》十二卷。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用张燮本,但分诗文为二卷。庾集注家除魏澹的全集注外,尚有唐张庭芳、崔令钦、宋王道珪、魏彦渊四家注《哀江南赋》一卷,惜已不传。清代有两家注本,一为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十卷,用张溥本为底本;一为倪璠《庾子山集注》十六卷,用屠隆本为底本。吴注有扬州吴氏刊本,倪注有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崇岫堂原刊本,又有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 ☚ 王司空集 江令君集 ☛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十六卷。诗文赋合收。其诗笔意清新,对仗工整,情感真切,色绎绮丽。到北方后,诗显得苍劲沉郁。对唐人五律有很深的影响。有《四部丛刊》影明屠隆刊本。 ☚ 庾信 庾开府集 ☛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十六卷。(清)倪璠注。附总释一卷,《庾子山年谱》。较吴注精审。有《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排印《湖北先正遗书》影印倪氏原刻本。 ☚ 庾开府集笺注 庾子山集注 ☛ 庾子山集别集。十六卷。北周庾信撰。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初仕梁,官至散骑常侍。553年,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强留长安不返,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称庾开府。后来南朝陈与北周通好,要求放归庾信,未被应允,最后死于北周。《庾子山集》凡赋一卷,乐府一卷,诗四卷,歌辞一卷,文九卷。 庾信的创作以55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于梁,以写作淫靡绮丽的宫廷诗赋著称,与徐陵皆为当时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其作品多为应制之作,内容贫乏,艺术上也无甚价值。 后期仕于北朝,虽然身居高位,享受厚禄,但由于国破家亡,屈身事敌,羁旅北地,内心充斥着屈辱、痛苦和故国之思。此时的诗大多抒发身世之感、“乡关之思”和屈仕北朝的愧悔之情,作品有了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较深的真实情感。风格也由前期的侈丽绮艳变为苍凉沉郁、老成刚健。最有代表性的是《拟咏怀二十七首》。在第一首里,作者以涸鲋思水,惊鸟失林,风云变色,松林悲吟形容他失去故国的处境以及悲凉沉痛的心情;第三首抒发他被迫出仕北朝的痛苦和激愤,其中“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一句,强烈地表现出他心中的羞愧和怨愤;第七首抒发他久羁异域,恨心不歇的感情,第十一首追述梁元帝在江陵败亡的悲剧,第十二首哀悼江陵沦陷时被杀的官员和军民。此外,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的第八首中流露出对北周统治者的不满。庾信赠别友人的五言小诗也写得真切感人,如《寄王琳》、《寄徐陵》,在寥寥数语中表达自己欲归不能万般无奈的心情和怀念故国百转千回的痛苦。另外,庾信的七言体《燕歌行》、《杨柳枝》等也都写得很有特色。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小园赋》、《枯树赋》等都是传世名作。《枯树赋》纯用比兴手法,树的形象实际上已经成为作者自己身世的象征。《小园赋》虽然表现出向往山林的生活情绪,但后半部则抒写国破家亡之痛。其中“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诸句平易如口语,在庾信的辞赋中别具一格。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庾信的代表作。这是一篇用赋体写成的梁代兴亡史和作者自传。在骈文中,能这样生动而真实地描写重大政治事件和现实生活,而又深深地浸透着作者的故国之思及对乱离中人民的同情的作品,确是少有的,这是庾信高出同时代骈文作家的最主要原因。 庾信是南北朝诗歌集大成的诗人。他初步融合南北朝诗风,将南朝诗歌中的对偶、音韵、辞藻等表现技巧和北方诗歌朴实清新、豪迈雄浑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既秀丽细腻又富于清刚之气的新风格,对唐代诗歌发生了较大的影响。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律、五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数。”杜甫也尤为推崇庾信。《四库提要》说他的“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臣”。 原集二十卷久佚,今传各本,皆后人所辑。有影印明屠隆刻本,十六卷,凡赋一卷,乐府一卷,诗四卷,歌辞一卷,文九卷。别有明朱承爵刻四卷本,朱曰藩刻六卷本,名《庾开府集》。清吴兆宜撰《庾开府集笺注》十卷。倪璠撰《庾子山集注》十六卷,有《庾集总释》等附录,详博胜于吴注。有康熙间刻本。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庾子山集注》,以清倪璠注本为底本,由今人许逸民校点,后附佚文辑存。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别集名。北朝周庾信(字子山,官开府仪同三司)作。此集的最早编定者为周滕王宇文逌。编成于北国大象元年,共20卷,仅包括入魏、周时的作品。滕王序说:“昔在扬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军火,一字无遗。今之所撰,止入魏已来,爰洎皇代。凡所著述,合二十卷,分成两帙,附之后尔。”《隋书·经籍志》著录《庾信集》21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著录20卷。庾信的诗作,自南宋以来代有传抄和刊刻。20卷本的《庾信集》从元代以后已散佚。明代的刊本主要有三种:❶万历间屠隆评点《徐庾集》本的《庾子山集》16卷; ☚ 梁昭明太子集 鹿溪子 ☛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16卷,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该集见《四库全书》。据《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是编以吴兆宜所笺庾开府集合众手以成之,颇伤漏略,乃详考诸史作年谱冠放集首,又旁采博搜,重为注释。有些地方虽不免失之附会,然比核史传,比吴兆宜注本更为详备。此集比吴注本少收《愁赋》,余赋皆同。历代名家对庾信赋评价都很高,杜甫曾赞誉“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的赋作曾有专集刊行,《崇文总目》著录《哀江南赋》1卷,其它书目亦见著录。 ☚ 庾开府集笺注 颜之推集 ☛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别集。十六卷。北周庾信撰。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初仕梁,官至散骑常侍。553年,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强留长安不返,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称庾开府。后来南朝陈与北周通好,要求放归庾信,未被应允,最后死于北周。《庾子山集》凡赋一卷,乐府一卷,诗四卷,歌辞一卷,文九卷。 ☚ 玉台新咏 毛诗正义 ☛ 庾子山集别集。北周庾信(字子山)作。原集早佚,今传各本皆后人所辑。明屠隆刻本为十六卷:赋、乐府、歌辞各一卷,诗四卷,文九卷。清倪璠《庾子山集注》较详博,附有年谱、世系图及《庾集总释》等,有中华书局1980年校点本。 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16卷。收诗歌、骈文和辞赋等。其文前期浮华艳冶,后期沉郁清新。他将白描艺术移入骈文中,文章清丽疏爽,感慨深沉,在南北朝骈赋、骈文中成就最高,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屠隆合刻评点本。 ☚ 庾信 庾开府集笺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