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诗特色及影响
孙康宜在其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86年出版的《六朝诗研究》一书中对庾信作了如下评论:
庾信从各方面看都是北周最杰出的大诗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并同昭明太子萧统十分要好,从小就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并享有教育、社会和政治方面一切特权。由于是特权阶级中最年轻的一员,深受广泛阿谀奉承。然而他的文学名声也日渐传遍南北。在中国历史上少有诗人能有这种优厚待遇并能受到统治阶级如此赏识的。而命运似乎为他提供了施展诗才的机会,这种才华是由他幸运和不幸的经历共同铸成的。
庾信的早期作品明显地受到萧纲(梁简文帝)诗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庾信父亲庾肩吾的影响。
在庾信时代,整个宫廷就象一个大舞台,高水平的歌舞都在这里演出,这样的艺术生活也为庾信的宫体诗注入了活力。
庾信诗发挥了萧刚文学是独立存在的观点,坚持一切艺术自主的特性。在他看来,艺术必须超越巧拟原则去创造自身的真实和特性。把生活转变成艺术是诗人的责任。在他著名的《咏画屏风诗24首》就是如此。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分别为每幅画配上合适的“画框”。无论“描绘”或“写实”都难以给这样一个独立艺术世界下一个确切定义的。
庾信诗反映了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这就是贵族圈子里的山水画艺术。萧绎(梁元帝)和萧贲都是最有名的大画家。山水画同公元六世纪诗歌新趋势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然而庾信诗有点超出宫体诗的范围。对宫女的描写自然成了庾诗重要的一部分,象宫廷画中的美女一样。在读庾信组诗时,人们发现诗人也创造了另一个乌托邦,24张画屏本身就是24个忘忧的乐园。诗人力求创造一个新的理想的桃花源。所不同的是庾信的“桃花源”被缩小到了画中。
庾信多数诗有过份注意结构和韵律对应之感,他的诗比谢脁的更接近唐代律诗,现存的一多半都是八行体,除“咏画屏风诗”23、24首外都是八行体。此外有人说过,就音调和并列动词看,有时可能被当作唐律诗。这种看法显然是时代错误,最好还是看看庾信在形式和音调方面的成功试验是怎样影响唐代诗人的吧。
庾信32岁时就已被北方人奉为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了,当他一到东魏京城立刻就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他诗歌才华、雄辩口才,泰然自若的仪表给北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廷为他举行最高规格的宴会和社交活动。的确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外国朝廷对异国他邦来的诗人有如此之高的待遇的。
可以清楚地看出,庾信不同于其他同辈诗人那样把诗完全限制在宫体范围内。庾信诗中令人信服的抒情和朴实的措辞的确酷似陶潜诗。这倒是不奇怪的,因为风格总是同主题密切相关的。
庾信的世界性越强,则他的诗的视野就越开阔。如果他有措词华丽和纵欲主义倾向则是事实,因为这正是他宫廷生活的写照。有趣的则是他需要在诗歌中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声音,更加有意识地注意使用古典修辞手段。
庾信抒情诗的重要成就在于把个人和对历史的关注统一起来了,这种关注实际上超越了狭小的自我。如在晚期作品《哀江南赋》中的感情。庾信同那些屡遭挫折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试图把作品留给后世来聊以自慰。200年过后,正如陶潜被苏轼发掘一样,庾信也被杜甫发现了。他们都成了跨越时代的心心相映的知己。杜甫在《詠怀古迹》一诗中称庾信“暮年诗赋动江关”。
无论在哪方面都说明庾信本人生动地表现了六朝精神。六朝在文学上作为伟大诗歌的创新时代而保留至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