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安与《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和他的宾客们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刘安自幼勤学好读,善为文辞、才思敏捷,文帝时袭父刘长爵位封为淮南王,礼贤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不乏俊异才学之士。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刘安被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所逼杀,他主持宾客集体编撰的许多著作大都散佚,独《淮南子》得以幸存,可惜已非全部。据《汉书·艺文志》载:“《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现仅存《淮南内》二十一篇。
《淮南子》内容丰富,构思宏伟,所论大至天地宇宙,小至古今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可谓“物事之类,无所不载”(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涉及天文、历法、化学、地学、物理等学科,综合并保存了大量极其珍贵的科学知识,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称得上是划时代的巨著。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淮南子》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上最重要的不朽著作之一。”
《淮南子》明确地用物质性的“气”来说明天体的形成和演化,否定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认识,提出“天之圆不中规,地之方不中矩”,即天的形状不圆,地的形状不方的看法。对后代天文学的发展颇有影响。《淮南子》对天象记载内容丰富,如“日中有踆乌”,即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所载月亮每月运行平均值与现代测算误差仅为16.3296秒。《淮南子》所论述或记载的有关二十八宿相互间与赤道的距度、干支纪年法、二十四节气制等为后代所沿用,影响巨大。《淮南子》记载了不少与炼丹有关的化学知识。据载刘安主持编撰的著作中还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清人辑有《淮南万毕术》一书,被认为保留有其中的部分内容,记载了炼丹常用的汞、铅、丹砂、曾青、雄黄等物品的性状和变化,为我国古代化学的初步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淮南子》还记载了铜镜抛光工艺,认识到“水镜”和平面镜组合使用时的两次反射成象原理,阳燧(凸透镜)对日聚焦取火的原理并记载了用冰磨制凸透镜,用艾绒置于焦点处取火的科学实验。
《淮南子》以道家学说为主,阴阳五行的内容颇多,其中也夹杂了儒、墨、名、法诸家的思想,一般认为是杂家著作。除上述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外,部分内容涉及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社会奇异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