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切经音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切经音义 《一切经音义》又称《慧琳音义》,是中国佛教史上系统注释佛教经典中疑难字音和字义的著述。唐慧琳撰。本书撰成后,于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奏请入藏。后因战乱,本书在京师 (长安) 亡佚。五代时,曾流行于契丹。辽咸雍八年 (1072) 本书由契丹传入高丽,后有朝鲜海印寺刻本。明天顺二年(1458)本书又由高丽传入日本。清乾隆二年(1733)日僧据朝鲜海印寺刻本翻刻,称榑桑雒东狮谷白莲社藏版。清光绪初(1880顷)我国才复得《一切经音义》于日本。直到1912年上海频伽精舍据日本翻刻本复印,《一切经音义》始在中国本土流行。 慧琳所称“一切经”,指的是《开元释教录》所录汉(永平十年起)、唐(迄开元十八年)历代翻译的佛典。沿袭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体例,逐一为众经作“音义”,以训诂众经,故名 《一切经音义》。 慧琳 (737—820),唐代僧人。俗姓裴,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地区) 人。幼习儒学,出家后,从不空三藏学习密教并参与译经事业。他通晓梵文和中国训诂之学。在慧琳以前,已有北齐道慧撰《一切经音》(若干卷),唐玄应撰《众经音义》25卷等等。但这些关于佛教音义的书籍,有的讹误颇多,有的则仅限于一经。为此,慧琳采各家音义之长,避其所短,并参照七家字书 (即《玉篇》、《说文》、《字林》、《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和《韵英》、《考声》、《切韵》等,勘案梵音字义,辨考疑难字句,遂撰成 《一切经音义》。自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开始,至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止,中经23年方才完成。 本书100卷,约60万言。它作为佛典文字音义的注释之作,对自东汉永平十年 (67) 至唐开元十八年(730)以来历代翻译的佛经中较为难读难解的字音与字义,一一录出,为之详细注音释义。其体例与《玄应音义》相同。但在从汉至唐诸家字韵的基础,则删补改订玄应、慧苑、云公、窥基诸家音义著作,内容增多,注释加详。注音不仅区别吴音、秦音,还区别清音和浊音。书中所释佛典以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中之入藏经典为主,兼采长安西明寺所藏佛典,始于 《大般若经》,终于 《护命法》,共注释佛典1225部,5314卷。书中征引之书目达250余种,中唐以上,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皆亦荟萃略备。其中汉魏古籍达数十种,今皆亡佚。本书注释佛典之多,包含内容之富,迥非历代诸家音义所能比拟。 本书对佛家经典字音、字义的阐释具有重要的价值。佛典大凡译自梵文,其中许多典章、名物是中国所没有的,因而翻译时,难免有所讹略,加上长期以来展转传抄,错误遗漏者更多。这就需要有音义专著详加注释说明,还其本来面目,使一般人能从音通义,了然于经论内容。慧琳注释佛经,一本汉儒小学家以字音释字义的原则,使人由普通义蕴而明其理。由于有此书的行世,人们对汉、唐以来所译出的佛经,大都可以理解,消除了从前人们理解佛经的隔膜。 本书还保存了大批久已亡佚的古代字音,对研究古代字韵、音韵、方言具有重要价值。例如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一书,由于两千年来,展转传抄,其中伪托、讹音、错字、逸句等不一而足。如用慧琳音义对勘,大都可以补正。而且,《说文解字》经南唐二徐刊定之后,被窜乱者不少,而慧琳音义所引 《说文解字》,则能保存古音,可为研究古韵和音读者之助。 在佛教文献学上,本书反映了当时流传的佛教经典的实际情况,为我们今天研究佛教经典提供了珍贵资料。对研究梵汉的对音和翻译也有可资之处。另外,本书还保存了一些佚书目录,如 《五天雅言》、《七曜天文经》、《西域志》、《南海志》、《崇正录》、《释门系录》、《利涉论衡》、《道氤论衡》、《无行书》、稠禅师《宗法义论》等,对古籍辑佚、校勘、训诂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由于本书所采用的材料,大都是隋唐时代通行的经、史等古籍,可供学者补辑逸书之用。因而自本书从日本取回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并被用以整理古籍,成效卓著。如陶方琦用以辑 《苍颉篇》,以补孙星衍之不足。顾震福用以作 《小学钩沉续篇》。此外如汪黎庆用以辑 《字样》、《开元文字音义》、《韵诠》、《韵英》四种为 《小学丛残》等。罗振玉乃用以考证历史。如敦煌发现 《往五天竺国传》,首尾残阙,不知谁人所撰,罗氏乃根据慧琳音义卷一百所标难字,知为慧超所书。近人陈垣考 《四库提要》惠敏 《高僧传》之伪,通过慧琳音卷86之记载,而知为慧皎书之前帙。由此可见本书应用之广。 《一切经音义》❶训诂书。25卷。唐代释玄应著。“一切经”又称 “大藏经”, 是佛家经典的总称。《唐书·艺文志》改名 《大唐众经音义》, 又称 《玄应音义》。该书旨在注释汉佛经音义, 成书于唐代贞观末年, 是现存佛家众经音义中最早的一部。收录自《华严经》至《顺理正论》共454部佛家经典。 以释多音词为主,也释单音词。 既释雅言, 又释俗语。 体例仿照 《经典释文》。每卷先列本卷所释经典部目,然后分部依词语出现先后为序, 摘引注释。 每个词语首先注明音切, 然后释词义, 有的词仅注音切不释义, 再征引群书, 校溯源流。 所引古籍今多佚, 可据此辑录逸书, 考订古籍。 有清代乾隆年间武进庄炘刊单刻本, 清代同治八年 (1869年) 仁和曹氏重刊本, 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海山仙馆丛书本, 1962年台湾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排印本,附索引。 一切经音义 一切经音义(一)佛学及古汉语词典。唐代和尚玄应著。二十五卷。也称《玄应音义》。本书从四百五十四部佛经中选取词语,加以注解。所选词语除佛教词语外,也有一般词语。 ☚ 文始 玄应音义 ☛ 一切经音义参见《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 一切经音义 一切经音义音韵、训诂学著作。一名《大藏音义》,又称《慧琳音义》。一百卷。唐释慧琳撰。慧琳(?—820),唐京师西明寺僧,俗姓裴氏,疏勒国人。始事不空三藏。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粤。尝引《字林》《三苍》,诸经杂史,撰《大藏经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乞元和五载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中。以元和十五年(820)庚子卒于所住,终年八十四岁。另据《一切经音义》前所载景审序:“师二十余载,傍求典籍,备讨经论,孜孜不倦,修辑为务。以建中末年创制,至元和二祀方就。”在《慧琳音义》之前,唐释玄应曾撰《一切经音义》,又名《玄应音义》。择取自《古华严经》至《顺正理论》共四百八十五种经论中难字僻语及梵文音释语词,注其音读,释其义训。释义体例以释字形、释音读、释词义、辨正讹音错字为序。所引典籍多至一百余种,其中不少为唐以前之佚书。《慧琳音义》一书正是吸收了《玄应音义》及其他前人同类性质著作成果而编就的。从书中看,慧琳至少采掇了玄应、云公、慧苑和基师等所撰的各种佛经音义著作。例如:第九卷收《音放光般若经三十卷》等六种佛经,目录后有说明:“右六部经共一百十卷,同此卷音,并玄应撰”;第十卷收《音胜天王般若经七卷》,目录下注“玄应音”,《丈明度无极经四卷》,目录下亦注“玄应音”;第二十六卷收《涅槃经》等五种佛经,目录前注云:“释云公撰,大唐沙门慧琳再加删补”等。在某些词语解说中亦引用了前人的音义。例如第二十六卷,“尼拘院”这一词语下,引述了慧苑《华严音义》中的解说。 ☚ 刊谬补缺切韵 广韵 ☛ 一切经音义 一切经音义见“语言文字”类“一切经音义”条。 ☚ 佛教 释氏要览 ☛ 一切经音义 一切经音义❶也称《大唐众经音义》,习称《玄应音义》。(唐)玄应撰。25卷。以北朝齐慧道《一切经音》名目不显,故撰此书。体例近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从454部佛教著作中录出梵文汉译和生僻字词,加以注释。每卷先列注释名目,再按各经卷次解说。每字词先标音,后释义,兼辨异体,均博引群籍训诂,以相印证。所释普通词语几乎占全书一半,兼有佛学词典和普通词典的双重功用。有1935年上海影印碛沙藏本。 ☚ 经典释文汇校 一切经音义通检 ☛ 一切经音义❶唐和尚玄应著。二十五卷。又名《玄应音义》,解释佛典音义之书。共注释佛典443部,先注反切,后释义,其中大量反切及词汇训诂为语音史和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一切经音义❶二十五卷。唐释玄应撰。玄应是贞观末长安大慈恩寺的翻译僧,卒于贞观以后。《大唐内典录》卷五云:“应博学字书,统通林苑,周涉古今,括究儒释。昔高齐沙门释道慧为《一切经音》,不显名目,但明字类,及至临机,搜访多惑,应愤斯事,遂作此音。征覆本据,务存实录,即万代之师宗,亦当朝之难偶也。恨叙缀才了,未及复疏,遂从物故。”《内典录》撰于麟德元年(664年),则玄应卒于麟德以前矣。《续高僧传》(撰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卷三十以玄应附《智果传》,云:“京师沙门玄应,亦以字学之富,皂白所推,通告经音,甚有科据。”而未言其卒。本书序言“法师以贞观末历,敕召参传。”则玄应当卒于贞观以后矣。《开元释教录》卷八云:“玄应以贞观之末,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证据卓明。”可知《一切经音义》成于唐太宗贞观之末,是现存佛经音义中最早的一部。是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大唐内典录》著录为《众经音义》十五卷;《开元释教录》著录为《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清人述及此书者,皆据《开元录》称《一切经音义》。嘉庆初,阮元抚浙,采购《四库》未收书,各撰提要进呈,《一切经音义》即在其中矣。“一切经”或称“大藏经”、“众经”,是佛教全部经典的总称。是书捃拾佛典文字,为之注音释义。玄应从四百五十部大小乘经律论中选取词语,所选取者除梵文音译或义译的佛教词外,亦有一般词语。全书每卷前先列书本卷注释之各经名目,然后按该经卷次顺序解说;卷中无可注者,则隔过此卷,更注其后卷。其编次体例与《经典释文》相似。对所收词语均详注音切,并博引群书训释其意义。所引群书,除佛教典籍外,尚有“郑康成《尚书注》、《论语注》,三家《诗》,贾逵、服虔《春秋传注》,李巡、孙炎《尔雅注》,以及《仓颉》、《三仓》,葛洪《字苑》,《字林》,《声类》,服虔《通俗文》、《说文音隐》,多不传之秘册”(《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其所引书,自释典外’百数十种,今多亡佚,即未亡佚,亦每有异文,足备雠校。以故清代小学家、校勘家、辑佚家,皆视此二书(另一书为《华严经音义》)为瑰宝”(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清人任大椿撰《字林考逸》,孙星衍辑《苍颉篇》,即主要依据《一切经音义》而成书。玄应“通晓儒术,著书该博”,虽为翻译研读佛典而著,但所收一般词语几占全书之半,而且许多佛教词语后已成为一般语词,因此本书是一部重要的训诂著作。清张之洞《书目答问》于经部小学类后附列本书及慧苑的《华严经音义》,注云:“二书所引古书及字书,古本甚多,可资考证,故国朝经师,多取资焉,于彼教无与也。”此书不足之处是“惟昧汉人之通转假借,泥后代之等韵,是其所短也”(《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此外各卷之间收词往往失于照应,有些词语复出,而词义并无不同,是书编辑尚不够精细,盖“叙缀才了,未及复疏,遂从物故”矣。玄应书版本,可大别为藏本与儒本两系。藏本两种:一为二十五卷本,宋元明南藏等属之;一为二十六卷本,明北藏及嘉兴藏属之。二十六卷本,乃“分第三、第四、第五三卷为四卷,遂为二十六卷”(《日本访书志》)。儒本者,以其非为佛教而刻,所谓“于彼教无与也”。儒本三本,皆二十五卷。一、武进庄炘本,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刻。 庄炘序云:“唐释元应撰《一切经音义》,今存释藏中,自唐以来,传注类书,皆未及引,通人硕儒,亦未及见。阅千馀年而吾友任礼部大椿著《字林考逸》,孙明经星衍集《仓颉篇》,始见此书,成其撰述,予闻而美之。顷宰咸宁,至大兴善寺,求其卷帙,善本犹存,乃施五百金刊而行之。”注中有庄炘,钱坫、洪亮吉、孙星衍诸人校语,所据盖南藏本也。二、海山仙馆本,道光末刻。所据为庄刻本,然多谬误,如卷一《华严音义》,即缺五十四以下数卷也。三、杭州曹籀本,同治八年(1869年)刻。《越缦堂读书记》十云:“仁和曹籀据庄氏炘校正本授杭州尼明净翻刻。籀本妄人不学,又年耄不知校刊,故重悂貤谬,满纸乌焉,几不可读。”另清孙星衍撰有《一切经音义校正》;清陈作霖撰《一切经音义通检》,有刊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