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据资料记载,1949年前全市有自流引(黄河)水渠道10条,始建于明代的有靖乐渠(原名源盛渠)、靖丰渠(原名永兴渠)、丰太渠(原名三滩渠)、永固渠;建于清代的有复兴渠、民生渠、恒丰渠、发源渠、黄渠;建于民国初年的有青廉渠。大部分渠道建成时间长,历经战乱,年久失修,效益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到1949年,全市在黄河沿岸的台阶地共发展水浇地6 847公顷,占当时耕地面积28.2万公顷的2.4%,大部分地区属于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旱作农业,人民生活穷苦不堪,经济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1.2亿公斤,平均亩产46公斤;产值5 418元(1980年不变价格),其中农业总产值5 209万元,占96.1%;工业、商业、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摆脱了封建统治和剥削,进发出巨大的劳动热情。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奋图强,艰苦创业, 掀起了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全市的水利建设事业也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水库到高扬程、大流量提灌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