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会,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1927年,在南昌爆发的“八一”武装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支革命武装的建立,使南昌市以“英雄城”闻名于世,在中国革命史册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南昌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长江中下游区,赣江、抚河的交汇处,鄱阳湖的西南岸。全市土地总面积7 402.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17平方公里。境内地貌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平原面积2 649.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8%;岗地低丘面积2 548.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4%;水域面积2 204.3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8%。南北长112.1公里,东西宽107.6公里。全市平均海拔25米,西部有西山山脉,最高点为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米。南昌市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7℃,降雨量1 353毫米,日照时数1 900.5小时,无霜期282天。全市平原广布,田湖相依,土壤肥沃,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江南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南昌水域广阔,江河湖塘星罗棋布,赣江、抚河、锦江、信江、潦河穿境而过。境内有湖泊近千个,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依偎在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艾溪湖、青山湖、贤士湖位于市区东北部;东、西、南、北四个风景湖点缀城区,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颇具江南水乡色彩。 南昌市现辖南昌、新建、进贤、安义4县和东湖、西湖、青云谱、郊区、湾里5区,33个建制镇,67个乡,1 212个村民委员会,9 045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395.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87万人,农村劳动力115.1万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日益改善。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5.33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2.08倍,平均每年递增6.84%。粮食总产量153.7万吨,比1978年增长31%;棉花0.33万吨,增长48.6%;油料10.28万吨,增长7.8倍;年末生猪存栏162.1万头,增长1.06倍;家禽存笼1 893.8万羽,增长4.2倍;水产品产量13.74万吨,增长15.5倍。农业生产结构也逐年改善,在农业总产值中,粮食产值18.16亿元,牧业产值20.6亿元,渔业产值6.98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31.1%、35.2%、11.9%。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总产值达290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90年增长13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 626.36元,是1980年的16.3倍,比1990年增长1.57倍。特别是粮食、畜牧、水产和乡镇企业,已成为南昌市农村经济中的四大支柱。 ☚ 第一节 南昌市 二、主要产业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九江素有江西北大门之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早在1858年辟为通商口岸, 是近代经济史上发展形成的全国 “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了九江专员公署, 1984年7月, 九江地市机构合并, 实行市带县的新体制。现辖9县1市2区和庐山管理局,234个乡镇 (场), 2 383个村委会, 26 709个村民小组; 全市农业人口 334.6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80.6%。 九江位于湘鄂皖赣4省交界处。东与安徽省东至县搭界, 南与新建县相连, 西与湖南省平江县接壤,北同湖北省黄梅县隔江相望。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 总面积18 823平方公里, 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境内地貌复杂, 地形变化大, 概称“六山二水分半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长江由西至东流经九江152公里, 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庐山屹立于九江境内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 九江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228 065公顷, 其中: 水田 128 522公顷, 旱地99 543公顷, 人均耕地1亩; 林业用地面积122.7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面积55.4万公顷; 可养水面7.3万公顷, 已养水面5.3万公顷, 水面资源居全省之首。水资源总量达141.8亿立方米, 其中, 地面水136.5亿立方米, 每公顷农田有水量6万立方米,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此外, 长江、鄱阳湖容水达8 900亿立方米, 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 九江农业得到较快地恢复与发展。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全面推行,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❶农村经济全面繁荣。1995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66.2亿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1990年增长了65倍、14倍、1.4倍。特别是非农产值比重大幅度上升, 1995年, 农村社会总产值212亿元, 其中, 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产值达145.8亿元, 占68.8%, 分别比1978年、1990年高出54.6个百分点和31.3个百分点, 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63.1%。 ❷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1995年, 全市牧业产值突破10亿元, 渔业产值突破8.4亿元, 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5.6%、21.4%,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0倍和80倍。农村劳均创农村社会产值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493元, 比1978年增加1 332元,17年间年均增加78元, “八五” 期间年均增加170元。即使地处边远山区的革命老区修水县, 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1 128元。 ❸农业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 九江市注重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按“东棉西桑中间粮” 的布局, 择优发展主导产品, 将区域优势强、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产品确立为主导产业, 不断提高产品的开发档次和规模, 全市棉花、水产、油菜籽总量和单产连续保持全省第一。 ☚ 第二节 九江市 二、主要产业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景德镇历史悠久,“瓷都”美名享誉中外,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列为甲类开放城市。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随后从浮梁县分出,设置景德镇市,1953年6月晋升为省辖市,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现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等4个县 (市、区), 63个乡(镇、场), 646个村委会, 3 927个村民小组, 土地面积5 284平方公里, 总人口137.6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89.99万, 占65.38%。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与安徽省接壤, 地处五山 (黄山、九华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两湖 (鄱阳湖、千岛湖) 风景区的中心, 是全国35个旅游著名景点之一。全市山地面积36万公顷, 耕地63 813公顷, 水面24 933公顷, 概貌为 “七山半水分半田, 一分道路和庄园”。市内自然资源丰富, 土壤以黄土为多; 地下矿藏品种多样, 其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首推瓷土, 虽经千余年开采, 就目前已探明的储量仍可开采300余年。全市有林地面积26.8万公顷, 活立木蓄积量1 047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51.53%。景德镇市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盛产稻谷、大豆、小麦、花生、棉花、油菜籽、芝麻、茶叶、香菇等。“浮红” 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是仅次于陶瓷的大宗出口商品。景德镇市交通便利,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兼备, 市内交通经纬如网。铁路有皖赣线穿境通过, 北与津浦、沪宁线相连, 南与浙赣、鹰厦线相接, 可通往全国各地; 公路有206国道纵贯南北, 九景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 水运方面, 昌江航运客货轮可常年经鄱阳湖直抵长江; 4C级罗家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公路通车里程1 432.72公里, 地方铁路通车里程60公里。市区程控电话容量已超过5万门, 乡以上的通讯传输全部实施了光缆化、程控化。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得到相应发展, 有农业科研、科普机构15个, 农业技术人员1637人, 市、县 (市、区)、乡 (镇)、村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基本形成; 农村集市贸易有了大的发展, 农村有农贸市场78个, 其中综合市场46个、专业市场32个, 交易面积25.6万平方米, 年交易额5 000万以上的农贸市场有3个, 其中乐平市的赣东北蔬菜批发市场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主要 “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信息网络, 被载入 《中国农业年鉴》,是农业部农产品信息网络信息采集点, 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 第三节 景德镇市 二、巨大变化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萍乡市地处赣西, 东靠宜春市、安福县, 南邻永新县和湖南省茶陵县、攸县, 西接湖南省醴陵市, 北连湖南省浏阳市, 东西宽71.8公里, 南北长116.6公里。国土面积3 826.99平方公里, 为全省国土面积的2.3%。现辖莲花、上栗、芦溪3县和安源、湘东2区, 总人口175.79万人, 耕地面积53 933.3万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65亩, 是江西耕地面积少的地区之一; 但萍乡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温和,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土壤肥沃, 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 区位条件也较好, 320、319国道和浙赣铁路贯穿全境, 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 萍乡市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经济获得极大发展: 农业生产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已成为萍乡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工业经济的 “大半江山”;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第四节 萍乡市 二、发展思路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浙赣铁路的西段。1960年9月30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由省直辖。1963年9月26日, 省人委根据国务院决定, 撤销新余市, 恢复新余县。1983年7月27日, 经国务院批准, 再次撤销新余县, 恢复新余市, 管辖渝水区(原新余县) 和分宜县。 新余市属丘陵平原区, 总面积3 163.61平方公里。1995年, 全市人口总数为104.5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74.56万人, 农村劳动力35.65万人; 耕地65 126.67公顷, 其中, 水田50853.33公顷, 旱地14 266.67公顷; 山地18.1万公顷; 水面16 266.67公顷; 村庄和道路53 066.67公顷, 概称 “六山半水二分田, 分半道路和庄园”。根据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新余市在坚持持续稳定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 着力培植和壮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作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 第五节 新余市 二、区域特色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史称“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门户”。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辖贵溪市、余江县、月湖区、龙虎山管理局及刘垦、塔桥两个直属农场。全市土地总面积3 5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9万公顷,山地面积22.6万公顷,水域面积2.12万公顷。1995年末,全市总人口95.9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2.09万人,农村总劳力32.84万人。 鹰潭建市以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因地制宜,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培养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第二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建立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农村经济的新格局。 ☚ 第六节 鹰潭市 二、面向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宜春地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地区为邻,南陲与吉安地区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长沙市交界,北域与九江市相邻。现辖宜春、樟树、丰城、高安4市和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6县,198个乡(镇),2 538个村委会。1995年末,全区总人口48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1.2万人,占总人口81%,农村总劳力达194.1万人。土地总面积18 670平方公里,大体是“六山半水两分田,分半道路和庄园”。全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耕地35.56万公顷,其中:水田30万公顷,旱地5.5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9.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9.6%;养殖水面达3.65万公顷。水能蕴藏量大,为70.9万千瓦, 可供开发的达38.6万千瓦, 4个山区县全部达到国家农村初级电气化县标准。 宜春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区内交通发达, 东有京九铁路纵向穿过, 西邻京广大动脉, 南有浙赣复线横跨, 320、105两条高等级国道穿境而过, 县县铺了油路, 100%的乡 (镇) 和97%的村通了公路, 内河航运里程1 000多公里。全区小水电年发电量达4亿千瓦时, 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丰城火电厂第一台机组已经投产发电, 极大地改善了电力供应状况。10个县市邮电通讯全部实现程控化、光缆化, 开通了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 乡 (镇) 全部实现电话自动化。市场体系发育良好, 流通渠道畅通。在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中, 有全国重要药材集散地之一的南国 “药都”樟树药材市场, 有闻名遐迩的丰城旧货市场、废品市场、羽绒市场, 还有6个大型批发市场列入省计划, 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地委、行署充分发挥 “地利”优势和广大农民积极性, 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中之重, 坚持以稳定增加粮食为基础, 不断优化大农业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 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1995年, 全区提前一年完成 “八五”计划, 国内生产总值达150亿元, 提前6年实现比1980年 “翻两番”;财政总收入10.37亿元, 比1990年增长1.12倍, 年均递增16%; 农业连续14年夺得全面丰收, 粮、棉、油、肉类总产占全省1/6~1/5; 乡镇工业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 693.52元, 比全省平均高156.16元。在全省首次评比的综合实力县、乡中, 全区有6个县 (市) 进入全省10强县 (市), 有52个乡 (镇)进入全省百强乡 (镇)。1995年, 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05.86亿元, 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6.77%, 居全省之首。 ☚ 第八节 宜春地区 二、区域特色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吉安地区位于江西省西南部、赣江中游, 古称庐陵、吉州, 元初取 “吉泰民安”之意改为吉安, 是举世闻名的 “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1997年末, 全区辖2市11县, 即:吉安市、井冈山市和吉安、吉水、泰和、新干、峡江、永丰、万安、遂川、安福、永新、宁冈县; 256个乡 (镇), 3144个村委会,27148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457.2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65.26万人, 占79.87%, 农村劳动力 174.98万人。全区土地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36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14.25%, 人均耕地1.48亩;园地5.73万公顷,草地16.67万公顷, 水域9.3万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1%、6.6%和3.7%。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安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❶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1998年,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180.66亿元,比1949年增长179.6倍,1949—1998年间,平均每年递增11.19%。农业总产值(现价)94.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10.3倍,平均每年递增5.07%,比1978年增长2.18倍,平均每年递增5.95%。 ❷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1997年,全区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8.3%上升到71.9%。以乡镇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产值达66.8亿元,是1978年的14倍。在农村各类总产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44%,比1978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非农产业的比重为56%,相应地上升了15个百分点。 ❸农村市场进一步繁荣。1997年,全区拥有各类农村集贸市场338个,乡镇集市贸易成交额25.8亿元。农村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8.2亿元,比1978年增加16亿元,增长7.2倍。民间流通组织大显身手,全区已有1415户运销大户,468个农商联合、农工联手的民间流通组织,从事购销中介服务的人员达5321人,民间运销金额高达10亿元。 ❹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 116元,比1978年增加14.1倍,年均增幅达14.5%;1997年,农民储蓄存款余额23.9亿元,比1978年增长50倍。全区农村贫困人口由1980年的185.9万人减至1997年的25万人。 ☚ 第十节 吉安地区 二、两大支柱 ☛
一、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抚州地区位于赣抚平原, “控带闽越,襟领江湖”,地理位置优越,素以历史文化灿烂、资源物产丰富、农桑事业兴旺著称。1995年末,全区辖1市10县,即临川市和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金溪、资溪、广昌、东乡县。下设205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 948个村委会,总人口34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4.6万人, 占80.5%,农村劳力135.6万人。土地面积118.1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5.55万公顷,人均耕地1.08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坡42.13万公顷,其中:宜林用地33.87万公顷,宜果用地8.27万公顷;有水面8.8万公顷,其中:可利用水面2.67万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抚州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❶农村产业结构日渐合理。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1984年的78.22%下降到1996年的37.9%;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71.42%下降到49.74%;在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比重上升,1995年多种经营产值达35.7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3.93%,比1980年提高了29.3个百分点。 ❷农产品日益丰富。199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09万吨,比1980年增加62.4万吨;棉花种植面积0.67万公顷,播面单产59千克,总产5.93万吨,是1980年的3.6倍;油料总产达到9.41万吨,比1980年增长10倍;生猪出栏311.15万头,是1980年的5倍;水产品总量5.22万吨,是1980年的8倍。 ❸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 608.1元,比1980年增加1 342.14元,年均增长12.7%;比1990年增加878.74元,年均增长17.1%。 ☚ 第十一节 抚州地区 二、赣抚粮仓 ☛ 00032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