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甘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的问题,采取了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安定人民生活、促进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政策。针对旧社会延续下来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的问题,于1951年开始逐步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并按照公布的棉粮比价,烟粮比价,麻粮比价,相应提高了油料、棉花、烤烟、麻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还根据生产、运输、消费三者有利的原则,缩小了过大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和批零差价。中药材、皮毛、土特产的市场调节价也有较大的提高,初步改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和比价不合理的状况。1952年全省26种可比的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50年提高26.77%,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提高54.8%。其中,五种主要粮食价格提高112%,棉花提高49.4%,绵羊毛提高74.2%,黄牛皮提高30.4%,其他农副产品提高39.6%。
1953年以后,国家对粮棉油先后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对生猪实行派购。提高了菜牛、菜羊、蜂蜜等10余种农副产品和主要中药材价格。到1957年,全省农副商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1952年提高9.85%,其中,26种可比较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比1952年提高29.04%。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左”的影响,农副产品价格统一管理的品种增加。1958年“大跃进”及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市场物价混乱。1961年为了恢复生产,渡过困难,根据国家规定提高粮、油、肉、蛋、菜的收购价格。还用粮食超购加价10%的办法鼓励农民售粮。对交售棉花、烤烟、茶叶、麻、糖等经济作物的农民实行奖售粮食政策。17种主要粮食收购价提高20.1%,5种油料统购价提高19.3%。1962—1963年,先后提高了棉、麻、烟叶、菜牛等收购价,并相应调整了多数二三类农副产品差价。1965年全省农副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57年提高11.57%,对扭转经济困难,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农副产品收购价在60年代后期呈“冻结”状态,70年代前期进行了个别调整。其中,粮食收购价格1966年上调,取消了超购加价;1971年又恢复超购加价办法。油料统购价在1971年前冻结,1971年上调28.1%; 1972年又实行油料超购加价政策。1972—1974年,部分提高了棉花、大麻、生猪、菜牛、山羊板皮等产品的收购价。从1966—1977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提高13.1%。由于提价幅度较小, 农产品价格背离价值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务院于1979年决定大幅度提高18种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将粮食的超购加价幅度由30%提高到50%, 对棉花实行超购加价30%的政策。我省根据国家规定,对粮食、棉花、油料、甜菜、烤烟、大麻、羊毛、绵羊皮等农畜产品分别提高了收购价格。1990年与1978年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每年平均提高7.8%。与1950年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提高454.4%,平均每年提高4.4%。改革开放12年来农副产品收购价平均提高的幅度,比新中国成立40年平均提高幅度增加3.4个百分点,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收购价提高最快的时期。据测算,1978—1990年,农民从农产品提价中得到的实惠,约占农产品增收额的60%。这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第三节 农副产品价格   (一) 粮食收购价格 ☛
000199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