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学辞典》中的陶渊明
《越南文学辞典》是1984年河内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介绍世界各国文学名著名作家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被收入了这一文学工具书中。
《越南文学辞典》首先介绍说:“陶渊明是中国的诗人、文学家,又名潜,字元亮。江西九江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他的朋友还称他为靖节先生。29岁出任江州祭酒,但没多久就隐退归乡。在这十几年中,又几次出任小官,但时间都很短。39岁那年,做了彭泽县令,但因为不肯向黑暗势力妥协,不愿因“5斗米折腰”,遂解绶去职,并写诗‘归来去兮辞’一首表示自己的志向。从此,他在农村过着艰苦的生活,甚至有时到了‘乞食’的地步。他的主要作品有《陶渊明集》,共10集。其中有120多篇诗歌。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好象抓住了一个漂游的似乎是脱离实际的灵魂。但细细地体味才觉出诗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美学情趣,洋溢着政治热情,政治态度明朗。他之所以着力描写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是因为他憎恶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之所以‘拂衣归田里’是要摆脱仕途观念的束缚,他的急切心情宛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正因为他退隐田园,置身于农民群众之中,才有时间细品自然界的美景,写出了风格清新、语言纯朴简洁的文学作品,成了著明的田园诗人”。
《越南文学辞典》详细地介绍了陶渊明的主要代表作品《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把陶渊明设想的幽美的平等的理想社会展现在了越南读者的面前。然后《越南文学辞典》评论说“虽说《归去来兮辞》有消极遁世的一面,但却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归隐生活加深了他与劳动人民的接触,农民的纯朴高尚的性格对他影响颇深,使他体会到一个简单的真理——‘要想不愁吃和穿就得勤快耕作’。《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他幻想出了一个世外桃源,在这个美好的社会里,人们自由平等幸福安详地生活,尽情地享受劳动成果而不纳税。这表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否定和对美好社会的憧景。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
《越南文学辞典》在最后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时写道:“陶渊明的诗也好,文也好,在六朝的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不受当时盛行的污秽文风的影响及束缚,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作品真实、平淡、自然,而且淳厚有味。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他的文学成就,他的人品和生活方式都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不少人只看到他消极隐遁的一面,他积极的一面才是主要的、才是重要的一面。正是陶渊明与当时少数几位诗人如鲍照、庾信等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才不至于失传。陶渊明也和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一样是越南人民熟悉的诗人”。